基于自适应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探究
2019-04-23李晓芸
李晓芸
1. 引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一重要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后来为各国教育者所认可和遵从。但由于客观世界的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因此成为教育者心中的教育理想——“给学生最合适、最需要的教育”。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运用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那种限制学生学习的时空局限,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实践发现学生学习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在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的时候,经常出现“网络迷航”和“知识过载”的现象。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 2018;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六要素整合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从深层看是要解决人在语言学习中如何发挥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等问题,尊重个体,关注个体,让学习具有亲和力,让学生学得有尊严。
由于学习者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日益增长,而教师为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采取的合理预测与及时干预是艰巨的任务,这两者产生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种智能学习平台,帮助教师因材施教,解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的问题。这一平台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以及特征,为其量身打造学习内容与具体路径,并能够实时反馈,进行个性化评价。
2. 自适应学习平台现状及架构
1996年,匹兹堡大学的彼得·布鲁希洛夫斯基(Peter Brusilovsdy)将自适应学习系统具体定义为:自适应系统所运行的原理是获取学生在使用系统时的有关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符合其本人能力与水平的模型,以避免以前那种缺乏针对性的教育难题。
笔者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特点的自适应学习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个性化服务作为工作开展的主轴,尝试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融合,注重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根据学生学习特征进行个性化适应性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这一平台主要使用的是三层架构模式,即表示层、行为层及数据层。表示层借助于人机交互界面有效地完成了客户和系统的联系;行为层是系统的主体层,主要有学生学习特征模块、资源推送模块和学习路径生成模块三个核心模块;数据层主要有保证系统安全运营的数据和信息资源。
2.1学生学习特征模型建构
学习方式模型主要包含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偏好。这也是自适应学习平台进行适应性服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传授式、探索式、协作式三种。
在网络教学流行的当下,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一般分为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前者是教师和学生借助于网络媒体实时开展文字、视频之间的互动交流,对网络硬件要求较高;后者是指教师课前把教学资源传上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访问,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内容序列进行按部就班地学习。无论同步传授还是异步传授,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被动学习,不能发挥个人主观性。
探索式教学是由教师确定一个探索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网络使两名以上的同伴一起对同一个问题发表看法、交流意见,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其协作式策略一般有竞争、协同、伙伴及角色扮演。其中,伙伴主要是指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同伴间的交流学习与互相合作中逐步形成。角色扮演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共同协作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领会不同角色之间的变化,进而加深对学习任务的理解。
2.2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
在课前,因为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水平、结构、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并且有些个体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具备课堂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課前,平台需要根据个性知识掌握情况和课堂学习基本要求之间的差距,设定不同个体的个性化目标,依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有效地利用推送技术,向其提供符合其个性的学习内容。
2.3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推荐
个性化学习路径,顾名思义,是指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个性特征,向其提供符合其个性的学习内容的路线总称。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路径与具体内容是由教师所主导的,于是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内容都是相同的,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适合全体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是根据学生的个性来为其量身定制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娱乐活动,由学生自定步调与掌控的序列组合。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推荐是自适应学习平台的一种体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方式,能够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向其推荐适应性的学习路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3. 自适应学习平台在外语教学的实践应用
本团队在潜心研究自适应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在摸索适合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其基础核心部件初步建立正处于实验完善阶段。为验证、完善自适应平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促进作用,实验以高二201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外研智能平台、批改网及手机微信移动终端进行英语课程学习。本文以外研版B4 M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中Reading and Vocabulary为例,阐述自适应学习平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作用。
3.1课前智能分析薄弱点,个性化补足学习短板
由于知识存在内在的先后逻辑次序,所以在课前阶段一般都要进行复习巩固,使得学生达到课堂知识点的学习起跑线。然而,因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以往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凭经验判断并给出统一的大量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试图使所有学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起跑线。然而事与愿违,统一而大量的任务,反而让学生产生不适的学习体验,最终适得其反。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自适应学习平台通过课前测验、练习等活动反馈数据和学生学习特征数据,智能分析学生的薄弱点,针对薄弱点精准推送合适的教学资源,以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增强学习体验度,提高学习效能。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因为课堂学习内容是有关三峡的一篇游记。因此,在课前把涉及三峡的相关背景知识通过quiz的形式进行检测,如:三峡的位置、三座峡的名称特点、主要景点及三峡大坝的建设等。根据测验反馈结果,如果有误则根据知识点和学生学习特征模型,利用手机微信移动终端,推送适合学生的微视频及文字等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3.2课中全流程检测,收集学生全方面信息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通过外研智能平台获取学生在使用系统时的有关信息,如:获取课程的编号、登录的时间、次数等。其中,对学习过程的有关记录主要包括听力、朗读配音、文本内容检测及活动序列四种形式。平台能从这些数据中进行网络挖掘,依据所获取的有关学生的学习数据信息,逐步分析研究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等数据,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为其提供更精确的服务;并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以有利于以后的个性化辅导。
本案例中,教师先在技术平台进行前测,由平台评分,再根据预习情况,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听、说、读等方式,不断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巩固语言知识。平台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分析,跟踪学生听力次数、困难点、完成质量等,了解学生文本理解现状;在朗读配音环节,记录反馈学生读音的准确、语速、语流及文本理解程度。
3.3课后推荐学习路径,跨越学习障碍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障碍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活动偏好上都存在差异,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符合其个性的学习资源,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利的。解决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后难以进行个别辅导的困境。
在本案例中,在批改网推送写作话题:假如我班同学上周参加了一次游览的活动,请按照下列路线,给校报写一封英文稿件。借助批改网平台的时时评价反馈功能,促进学生“学用一体”的个性化学习真正较好实现。
4. 基于自适应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关注学生的问题差异
通过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尝试,是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单纯地用好坏学生来评判。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深度不一样,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因为问题反映的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差易化,正是教学的魅力所在。互动必须来自于差异,如果大家都一样,那就不存在交流和互动的必要了。增强參与度,让学生把内容提前学习,课堂学习就变成了带着问题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展开,显然是比以前更好的学习方式。
4.2关注学生真正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基于同学们先学之后的问题分享,同学之间可以做到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发现新的观念,一些学习能力差一点或者思考问题简单一点的学生也会慢慢学习到别的思维方式,或者提问方式,这是“超越语言的思维培养”。讨论的问题,要围绕课程学习的主题,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主,所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4.3基于自适应学习平台,有助教师个性化指导
在自适应学习平台的强有力支持下,教育工作者心中的教育梦想——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自适应学习平台基本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精确刻画,对学生的具体行为数据开展收集与研究,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以便有助于教师的个性化干预。较好实现给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途径,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学生学习中为其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进而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