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观照下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
2019-04-23倪前刚
倪前刚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应从传统的关注语文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语文的情感、知识、方法、能力等,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浓度、宽度、长度与高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情感、知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2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那通过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涵育情感,提升核心素养的浓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只有注重对儿童情感的激发,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中,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因此,在指向语文素养的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培育学生的学习情感,以炽热的情感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浓度。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文,主要描绘了草原的美景以及蒙汉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在教学时,怎样才能从情感入手,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浓度呢?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草原的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欣赏,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中。其次,教师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朗读课文,并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这一阅读目标的引领下,学生不由地对文本内容产生一种饥渴感。一旦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一种饥渴感,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有了情感作为基础,学生自觉完成了语言的建构,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真实的情感,他们不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而且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这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学习语文,并享受语文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更具浓度。
二、习得知识,拓宽核心素养的宽度
有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可见,知识是形成素养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就很难谈得上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小学阶段的知识传授要少而精。因此,教师要敢于取舍,选取那些具有生命成长力的知识来引领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要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这个写作知识。那怎样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作用呢?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樟树与宋庆龄的共同之处;其次,让学生重点对描写樟树特点的句段进行品读,领悟作者把宋庆龄的品格寓于樟树特点中的写法。这样对课文内容进行还原、拆卸、建构,既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又可以使学生对借物喻人这一语文知识有更深的领悟与把握。这样,借物喻人这一语文知识就会显得更加立体而丰满,从而积淀成为学生的一种经验。在今后的阅读中,当遇到类似文章的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并成为一种阅读和表达的智慧。日积月累,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运用中得以形成。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引领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阅读知识,但不能脱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而进行系统操练。这样教学,在无形中拓宽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
三、掌握方法,延伸核心素养的长度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淡化教师的教,注重对学生学的指导。在学习方式上,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运用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一文,主要介绍莫高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以及恢宏瑰麗的壁画等,文本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特点,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课文中描写“彩塑”部分,想想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这一阅读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发现,在介绍彩塑的时候作者采取了总—分—总的构段形式以及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课文的其他段落。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学,明白了作者描写莫高窟壁画和各种经卷、文书的方法。在描写莫高窟壁画的时候,作者采取的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是详写部分;而对莫高窟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等,作者则是一笔带过,采取了略写的方法。这样的表达形式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教学,集多种阅读方法于一体,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而且还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真正把时间与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主动学、深入学、快乐学,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砥砺能力,垫起核心素养的高度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一把尺子。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个阅读目标,就要注重各种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黄果树瀑布》一文,作者主要以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对我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在学生读文、赏景的基础上,教师这样组织学生学习:“一看文章题目,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和一般的写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一段一段地去读,从内容上、写法上看,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经过阅读之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不但写了景,还写出了一种精神;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样的课文,我们应该用怎样语气来朗读呢?请大家自由读,仔细揣摩感受一下。”最后,教师问学生:“如果是你是一名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黄果树瀑布呢?请大家练一练,说一说。”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而且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可见,砥砺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是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在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就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综上所述,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扬,使语文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让课堂真正回归儿童主体、学习本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