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量关系”的教学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

2019-04-23程洪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解题策略应用题

程洪奎

[摘 要]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不只是名称表述的替换,还是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改革。通过客观认识、分析、对待“应用题”和“解决问题”,能深切地感到:数量关系的教学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

[关键词]应用题;解决问题;解题策略;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1-0028-02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策略的教学越来越常态化,数量关系的教学越来越边缘化。对此,一些教师便走入了误区,认为对解题策略的重视,就是对数量关系的唾弃。于是,在开展“数量关系”教学时犹抱琵琶半遮面,玩起了数学教学“两张皮”的游戏:明里(有人听课时)引导学生寻找解题策略,暗里(没人听课时)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关系。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教师走出误区呢?

一、客观认识“应用题”和“解决问题”的内涵

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是指将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它的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现行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指由特定的情景引起,按照相关目标,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运用一系列认知,经过一系列思維,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应用题”被现行的“解决问题”取而代之。现行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应用题“一例一类”的编排模式,所采用的是一种“天女散花式”的编排模式。其主要意图是改变循序渐进式的数量关系分析,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题目:“三(1)班的48人,先平均分成两队,再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几人?” 这道题让中年级学生解决,他们很快就想到了连除“48÷2÷3”,算出每组有8人。把这道题交给低年级学生解决,他们也能说出“每组有8人”的答案,但当笔者追问他们是怎样想的时,他们说用的是体育课上队形分列的策略:先平均分成两队,即48人按“1、2” 报数,“1”不动,“2”向前走一步,便成了两队,每队24人;再每队平均分成3组,即24人“1、2、3” 报数,“1”不动,“2”向前走一步,“3”向后退一步,便成了3组,每组8人。

不难看出,中年级学生是在解答应用题,而低年级学生是在解决问题。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是给学生提供解题样板和类型模式,让学生机械模仿。现行的解决问题教学,则是让学生在无解题样板模仿与无类型模式参照的情况下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寻找、探索、优选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探索的脚步可能会蹒跚,学生解题的速度可能会缓僈,学生选择的策略可能会有偏差。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让学生经受考验,才能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宝贵的解题经验。

二、客观分析“应用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

客观认识了“应用题”和“解决问题”的内涵,便能顺利地分析“应用题”和“解决问题”的关系。其实,“应用题”和“解决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叉联系的。当然,“应用题”和“解决问题”也有以下区别。

其一,解决问题的范围比应用题更宽广。传统的应用题,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学应用题,另一类是实际应用题。数学应用题是由数量关系构成的题目,实际应用题是由数学与生活素材构成的题目,主要有整数、小数的一步和多步计算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现行的解决问题,除了数与代数,还有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运用、生活与生产等内容。

其二,解决问题的内涵比应用题更丰满。解答传统的应用题时,很少考虑它的问题特性,更多的是考虑它的练习题功能。同样的一道题目,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学生而言,是解决问题;对于已经接触过的学生而言,是做练习题。做练习题的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水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现行的解决问题,既有练习题的功能,又有探究、体验、感悟问题特性的功能。

其三,解决问题的教学比应用题的教学更科学。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牵着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模仿练习。现行的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解题策略的形成,关注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本领,重视培养学生探究、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题经验的积累。教师不再只是讲解、提问和示范,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回答和模仿。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能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四,解决问题的目标比应用题更多元。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致力于分析数量关系和找到解题思路。现行的解决问题教学,目标达成是多元的。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基础知识,认识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在思维品质层面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层面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策略意识;在情感态度层面上,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和欲望。

显而易见,解决问题的教学蕴含着应用题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并非是排除、挤压和抛弃数量关系的分析,解决问题同样需要数量关系的分析。

三、客观对待“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的教学

现行教材将传统应用题分散在“数与代数”的内容之中,既不是不要渗透和运用数量关系,也不是不要归纳提炼和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更不是不要讲述数量关系的术语或关系式。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不但能为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模型奠基,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挥作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整理数量关系,所采用的分析法、综合法、画图法和列表法,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这些方法不能过多地让学生进行机械训练,或是长时间地模式化训练。类似“根据……可以求……”和“要求……必须求……” 的训练,训练的次数越多,训练的时间越长,越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些知识范畴上。现行教材中的解题策略,不但有分析法、综合法、画图法、列表法,而且有列举法、假设法、替换法、倒推法等。这些解题策略有的适合用于解决常规问题,有的适合用于解决特殊问题。显而易见,“数量关系”和“解题策略”应相存相依、共生共荣、互联互通,教师在教学解题策略时应不忘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数量关系时不忘解题策略的渗透。

如有一道题:“某修路队3小时修路30米,照这样下去,该修路队修90米路需要多少小时?” 有的学生根据修路米数的变化,直觉地认为修路时间扩大了3倍,列式是3×(90÷30)=9(小时)。但有的学生列式是3×90÷30,这种列式蕴含着后续学习中的假设策略。假设修1米路用3小时,那么修90米路需要(3×90)小时,但实际是修30米路用3小时。“假设的”与“实际的”一比照,就得把假设所得的时间缩小30倍。

如果教师看不到“3×90÷30”背后的假设策略,只是依样画葫芦,让学生分析基本的数量关系,学生对此只会讲不清、道不明,故认为“3×90÷30”不合理,进而抛弃这种列式。对数量关系的教学,应“居高临下”,只有教师的视野高于数量关系,才能将数量关系教活,也才能为解题策略的形成夯实基础。

总而言之,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不只是名称表述的替换,更是对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改革。教师只要客观地认识、分析、对待“应用题”和“解决问题”,就会深切地感到:数量关系的教学不必犹抱琵琶半遮面。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解题策略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论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