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无印良品产品中的商业与环保
2019-04-23任旭泽刘光慧
任旭泽 刘光慧
摘要:本文抛开无印良品在设计上的优质的生活理念,从生态视角下对无印良品作出批评,主要分析了无印良品的产品从根本上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和其作为一个中端产品在定价、销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格高、存在商业化气息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批评;无印良品;生态视角;生活理念;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282-01
一、无印良品的商品原材料都是产于日本本土,“就近取材”是否更绿色环保
无印良品在市场品牌竞争激烈的时期塑造了一个“无品牌”的形象,而它的消费理念和所传达的生活理念却收到了人们的青睐与追捧,无印良品受人们追求的就是它產品简约不简单、朴素也大方的态度。无印良品商品的原材料都是产于日本本土,作为出口商品最应该重视的莫过于运输问题、运输过程中对商品的保护措施以及运输过程中商品的损耗等问题。
无印良品的产品以日用品为主,产品中大多数材质如玻璃、陶瓷、合金属、塑料、木材等都有涉及。以木材为例,一款产品如果是以木为原材料,木制品至少需要经过取材、制做原型、打磨、防潮处理等工艺步骤。如果采用“就近取材”的理念,在多个方面都可以大大减少物资、经济以及时间的损耗。
首先是可以减少其产品运输中所需要消耗的能源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坏率,节省一定的原材料保护产品的完整;再者运输的过程需要采取措施,采用多环节的人力物力以及保护产品的材料等。
二、作为中端产品的定价远高于同类型产品市场平局价,是否违背“良品”理念
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中在其名字中就可以看出,“无印”指的是无品牌,无商标;“良品指的是品质优秀的产品,也有物美价廉的产品的说法。品质优良不可否认,但是说成“物美价廉”,可能更多人是存在争议的。
无印良品打造的是一个无品牌的形象,从它的品牌形象也有体现,有一种说法说它的“无”的理念与中国的“禅意有异曲同工的蕴意。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没有接触设计以及不了解设计的理念的大多数人群而言,它的“无”的理念,在无法得到诠释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为追求所谓虚荣进行消费,进行一通攀比购买,这是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根据几种海外日用品店铺同款商品定价的对比,无印良品商品的售价在同类商品定价的两倍之上,这不禁也会让人联想到是否跟原材料都是产于日本本土有直接性联系,第一部分中所论述的现象的确会提高产品的生产总价值。
另一方面,无印良品作为一个原创品牌,它的每个产品都有自己所谓的设计概念,这种增加了自己原创因素于其中的设计肯定会增加产品的定价。之所以说是无印良品自己所谓的设计概念,是在对其产品作出了实体考究之后提出的。
以其产品为例,左手用的剪刀,主打的左手使用的剪刀,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剪刀无论是正反面用,拿在手里剪刀的刀刃还是同一个方向,除了在普通剪刀上增加了帽盖的设计,设计感并不强烈,设计不足;透明胶带设计,在普通的胶带基础上增加了外壳设计和易切割设计,虽然摆脱了手撕的麻烦,但是减少了一定的使用范围,可更换的内芯设计虽好,但是有一部分购买者在胶带用完后可能会选择直接丢弃,以及只用过程中损坏的可能性,可能会造成多余的浪费;按压式橡皮的设计亦然。此类型的设计也是在无印良品的简约、环保的概念下设计的,这类偏向于“多余”设计的产品是否是为了弥补售价偏高所做的良心设计?是否有违初衷,脱离“良品”以及“物美价廉”的理念?
三、在不同产品原材料的选择有待考究,是否存在“漂绿”现象
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是当下、也是未来设计界的一个趋势,无印良品的品牌概念打造的背景是在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活的现代。“漂绿”的定义是企业打着对环境的保护的旗号,实则可能反其道行之。在对无印良品的考察过程中,对其产品的原材料是否符合自己的环保的理念提出一些问题。
承接以上几款办公产品的“多余”设计的话题,对其原材料提出同样的批评,剪刀、按压式橡皮、透明胶带的多余设计的部分,帽盖、橡皮外壳以及胶带的外壳原材料都是合成塑料,若是一切从简,这部分产品的塑料材质可能得以称赞,少量的塑料通过设计体现出更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它却是以一种给人以多余、浪费的心理感受,其次多余的原材料的使用可以为高昂的售价提供充足的理由。
四、结语
本文从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出发,又从设计角度探讨了无印良品产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意抬高产品价值、“漂绿”等现象在很多品牌中都有体现,无印良品作为当代设计较为优越的代表尚有很多问题存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生态角度出发,我们多发现问题,希望更多的品牌能够更好的集中于缔造更加生态、绿色的产品研发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