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沈荡镇“民俗礼仪搬上乡村舞台”项目:传承经典传播文化
2019-04-23朱叶婷
朱叶婷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民俗礼仪在时间的长河中退色,现在的人们已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越来越远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渐行渐远,日益淡泊。因此,急需我们挖掘“礼”在社会理念和国人伦理中的基础,并且发展出“现代之礼”。让“礼”得到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经典,传播文化,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民俗礼仪,形成人人学礼,人人懂礼,人人用礼,人人传礼的社会风尚。
关键词:民俗礼仪;乡村舞台;传承经典;传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254-01
一、“民俗礼仪搬上乡村大舞台”项目做法
(一)成立项目小组,建立人才资源库
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成立了项目小组,分镇村户三级共同推进,镇级为主,村级配合,积极发动农户参与,调动村民积极性。镇级主要由镇文化站统筹,全镇12个行政村(社区)设村级小组,由村宣传委员和文化管理员任村级项目负责人,负责本村民俗礼仪资料收集整理和节目创作编排,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增广了项目的参与度与受众面,同时,文艺志愿者和草根民俗礼仪专家的加入,丰富人才资源库,为项目进行提供了人力保障。截止目前,项目人才资源库已有近200人次了,直接参与节目创作的20余人次。
(二)建立民俗礼仪资料库,立足本土,挖掘地方特色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视线中慢慢远去。很多小孩子,甚至中青年人对民俗礼仪也不甚了解,这不仅是民俗礼仪在人们生活中淡去的表现,也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由村级删选重点对象,项目小组逐一或登门拜访、或电话采访,收集整理后,再去翻阅沈荡历史资料,每一个民俗礼仪我们都反复考证,询问采访村中老人,并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建立民俗礼仪资料库,本项目立足沈荡本土,挖掘独具沈荡特色的民俗礼仪活动,保护和传承。
(三)建立文艺作品库,村民参与,雅俗共赏为了更直观地将民俗礼仪呈现给村民,惠及更多人,我镇以村为单位,根据整理的民俗礼仪资料,每年选取一到两个礼仪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成文艺作品,节目形式不限,舞蹈、诵读、小品、快板等,通俗易懂,易于传诵,易于接受。挖掘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俗礼仪与现代元素结合,创作精品节目文本。同时,招募村民参与节目编排,在参与中渗透。
二、“民俗禮仪搬上乡村大舞台”项目特色
(一)志愿者助力,传承更有力
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沈荡镇文艺志愿服务队于2013年组建,开展送戏进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敬老院、进各乡镇(街道)等服务。本项目大量借助志愿者的力量,直接参与本项目的志愿者近一百人次,开展志愿活动百余次。一是通过志愿者的努力传播,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最终向传承经典、传播文化的目标前进。二是通过志愿者的帮助,收集整理完善民俗礼仪库。三是借助民间民俗礼仪草根专家,开展民俗礼仪课堂,启迪群众。
(二)群众参与,演出更亲民
本项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民间提取智慧结晶,又让村民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与编排中来,一方面让演出更富民俗气息,他们演出的有时正是自己平日里某个节庆点的情景再现,亲近村民,易于接受,另一方面村民全程参与了民俗节目的编排,自己印象深刻,带动身边的人,也易于民俗的传播。截止目前,参与到民俗礼仪展演演出的村民近400人次。
(三)“三进”传播,阵地更大
“民俗礼仪展演搬上乡村大舞台”,不拘于形式,一进村、二进户、三进特色展示馆,让乡村大舞台更大,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深刻,接下来我们还将扩大传播范围,把舞台搬进企业,搬上网络,扩大传播阵地,让民俗礼仪这样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沈荡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出丰硕果实,惠及群众。
三、“民俗礼仪搬上乡村大舞台”项目的成效
“民俗礼仪展演搬上乡村大舞台”项目,旨在在全镇上下形成人人学礼、人人董礼、人人用礼、人人传礼的社会风貌。试点一年多来,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和外界的广泛关注。
(一)创新传承
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不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被人们遗忘,同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产生新的价值,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与信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寓教于乐
以舞台展演形式呈现给村民,并鼓励村民亲身参与,寓教于乐,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中华礼仪知识的洗礼与教育,并学以致用,人人成为传礼者,为传承经典贡献力量,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