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文化对地域性美术的影响
2019-04-23张昊
张昊
摘要:民俗文化对地域性美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地域隔离带来的造物活动及审美思想差异实则是民俗文化的差异性表现。本文重点研究民俗文化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及影响。
关键词:地域性;美术;民俗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263-01
地域性美术的产生与其创造的目的,以及创造者所处的环境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民间的各种壁画、年画、布艺、剪纸、雕刻、泥塑、风筝等,都带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即呈现出聚落性、群体性、民俗性等。而这些又是在人们群众生活的过程中创作的。因此,地域性美术的来源必定是中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民俗活动。我国东西南北地域性美术风格迥异,也主要受多民族客观因素影响,民俗、生活习惯等差异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及实用性差异。
一、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实用性
传统民间造物,由于资源的缺乏,所有的民俗文化形式首先是为了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民间美术是一门生活艺术,它在满足人类的生活生产需要的同时,还把生存状态与造物活动相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均是创作的题材。人类创作的美术造型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二)崇尚完美
民俗所追求的完美,是对完整、完满、美满的诉求。传统民间美术造型的一个典型特点即是完美性。因为中国的古代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固定的时空观念,即周而复始的时间观念和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表现在中国传统美术中,便是传统美术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崇尚完美。如以圆为美,剪纸中的团花图案就是典型代表,这种对完整和圆满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是由圆的图式衍生出来的。其二,以大为美。许多研究学者认为,汉字“美”的构成就是“羊大为美”。由于古代人狩猎都希望自己捕获的猎物是大的,这样能够满足族群的生存,这些都是民俗意识的写照。
(三)象征性
象征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表意方式,即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象征手法的运用与中国传统人文特质不无关联,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往往比较含蓄。中国传统美术的创作观念呈现出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统一。比如风鸟纹样代表了吉祥的含义,它并非个人创作出来,而是在广大劳动人民使用和创作过程中不断传承发展,它使那些与人息息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被固定化为某种观念的替代物。这些吉祥图形大多是普遍使用的,有大家认可的固定含义和搭配方式,并具有总结而成的独立的传统美术语言造型体系。
二、地域性美术的文化特征
早在先秦时代,华夏大地就有了地域之分,不同地域因其气候特点,环境特点,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都各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狭义上来讲,地域性文化指的是先秦时代不同地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广义上来讲,地域性文化指的是不同地域华夏儿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整合。我国地大物博,地域性文化多种多样且各具特色。不同国家也因其地域差异,形成不同的特色文化,如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地中海文化等。
我国的地域性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传承、创新,地域性美术也是在这一人文环境中产生的。56个民族都具有风格迥异的地域性美术特色,如刺绣受南北差异的影响衍生出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包括用料和材质也受地域性影响。地域性美术受地域习惯、地域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等影响,各种因素与地域环境综合形成其独特的风貌形态。地域性文化的形成历时久远,需要时间的积累与历史的影响。
三、民俗文化与地域性美术的关系及影响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搜集生活素材,经过提炼思考,将感觉、感受以及感官加以结合的视觉作品。美术创作讲求“生活艺术化,思维艺术化,灵魂艺术化”理念。美术创作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能够体现人的真情实感与优秀文化。这说明优秀文化、个人情感,二者是美术作品的灵魂。而中华民族之地域性文化较为丰富多彩,这也正是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之深刻内涵的根本条件。形态万千的地域性文化理念,导致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千差万别。这说明美术创造必須建立在地域性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方能真正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比如,中国的端午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祛病防癌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因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不同地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如有的地区盛行吃粽子、赛龙舟、放风筝,有的地区提倡洗百草、饮雄黄、品丹砂,而有的地域则倡导媳妇进献公婆以寿衣、鞋袜、扇子,不同地域之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须结合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巧妙吸取地域性文化精髓,以形表意,文而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