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04-23王芳
王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河南的文化产业也一直在处在发展当中,文化业态较为齐全,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市场主体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快速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本文梳理了河南文化产业的现状,并从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创新人才培育等几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250-02
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我国从90年代初期开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被学者提出,从1992年开始出现“文化产业”的概念,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文化产业开始走向自觉,加速发展,2006年颁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要努力转变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十三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文化产业发展也提出全新的定位,“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逐渐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走进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实现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就河南来讲,文化产业一直在处在发展当中。《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于2005年发布,2006年,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2016年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宏伟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河南文化产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文化业态较为齐全,产业体系初步完善,市场主体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快速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实施园区带动,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文化产业园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河南文化产业的孵化器。河南省文化產业连续多年高度增长,得益于河南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工作思路,已形成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带动,以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从2008年起,河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办法》《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等,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方面逐渐形成了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郑州为例,截止2017年,郑州市拥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个,省级文化出口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涵盖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文化服务等多个门类。
(二)发挥特色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品牌效益至关重要,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有直接联系,品牌带动战略是有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之一,河南文化产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品牌建设。
现在河南已经形成一批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民权王公庄画虎、固始柳编等,皆是河南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以民权王公庄画虎为例,王公庄地处黄河故道,豫、鲁两省接合部,全村耕地面积1377亩,全村1366人,其中有800人从事绘画产业,形成了以王公庄为主的农民画家群,被称为“中国画虎第一村”。村民以工笔画虎为主,经过不问断地创新,使虎即有王者之气,又不失柔静,赋予虎以人文精神,形成了“民权虎”独特的风格,年销售画作4万余幅,创产值2500余万元。
(三)重视文化创意,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馆藏文物、地下文化、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排在全国第一,如何有效传承和创新利用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字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为其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的文化业态逐步形成,并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实景演出如火如荼。
拥有大量优秀文化资源和秀丽风光的河南省,先后打造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梦幻大典等大型实景演出,用现代演出形式将久远的历史、晦涩的文化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绚丽的舞台和打动人心的内容,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当地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特色小镇蓄势待发。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河南省全国特色小镇总数已达15个,神厘镇被誉为“钧瓷之都”,赵堡镇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发源地,太平镇的中药种植和生态旅游独树一帜,竹沟镇素有红色圣地“小延安”的美誉,其他入选小镇也可谓各具特色,其中多数为文化旅游类型,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观光。
三是河南动漫产业持续发展。
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为动漫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花木兰替父从军”“梁祝化蝶“愚公移山”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不胜枚举。2014年,国家新闻广电总局公布了该年度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的通告,其中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排在前十位的省份依次是粤、苏、浙、闽、皖、京、豫、沪、湘、鄂,合计产量约占全国的86.1%,河南处于第七位。
三、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创新为驱动,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河南来讲,越是推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就越充沛,创意创造就越层出不穷。
以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主题公园为例。清明上河园地处开封,是一座大型宋代文化实景主题公园,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和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园的成就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达20年的创新发展。开园之初,清明上河园主要依靠名画《清明上河图》来打开知名度,园区按照1:1的比例把《清明上河图》复原再现,并结合《水浒传》中妇孺皆知的故事,还原宋朝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展现了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2008年后,清明上河园进一步创新观念,开发出《大宋·东京梦华》,以大型实景演出的形式展现“活的历史”。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深挖历史文化,清明上河园的发展越来越好,在2015年实现了接待人数突破250万,年收入突破2.5亿元的傲人成绩。
(二)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目前,河南文化产业所存在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干预过多,未充分尊重市场自身调配能力的问题,长时间以来,河南文化产业都存在以政策刺激发展,以财政专项资金购买来促进发展的局面,直接导致了一些传统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企业转型的不彻底,未完全市场化,享受着专项资金,占据了本该大力扶持的新兴文化产业的资源补助。
下一步发展中,政府应以消极干预为主,积极干预为辅。在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减少干预;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吸收各国成功经验,可以成立行业协会的方式,间接引导。同时,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和资金扶持,应该集中于文化产业的原创性领域。
(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育
人才資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丰富的人才资源能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源力资支撑,应该把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吸引、利用作为培育新业态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培养人才。
对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建立健全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在业务上给予各种培训、指导,同时要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行业从业者给予一定的规范。2017年,河南省人社厅公布《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入实施省级重大人才培养工程,整合优化各类人才项目,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研、基地计划相衔接,建立相互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更大力度实施‘中原百人计划,增设外专项目、短期项目、青年项目等,实现申报工作常态化,不断优化引才结构。参照国家‘万人计划,整合设立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中原千人计划),用5-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等,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形成与‘中原百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相互衔接的本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这对文化类创新人才的培育无疑是一项利好政策。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以郑州为例,2017年,“在郑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智汇郑州”人才工程“I+N”政策体系,围绕推动“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实施,建立“I+N”人才政策体系。首批同步出台了《郑州市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暂行)》《郑州市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细则(暂行)》《郑州市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实施细则(暂行)》《郑州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22个配套政策,将全面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居留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高层次人才专门建立人才专员服务制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真正打造‘人才之家”。虽然这并非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但依然为营造鼓励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四、结语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在发展文化产业类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培育文化新业态成为发展趋势,河南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该把深挖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利用,在创新和发展中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助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