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措施分析
2019-04-23沈莹宇
沈莹宇
摘要:“舞感”属于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一直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舞蹈教学活动都存在“重技巧、轻舞感”的问题,虽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舞蹈技能,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表达出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舞蹈教学中舞感的培养意义,并探讨具体的培养措施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感;培养;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227-01
在传统舞蹈教育中,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观念陈旧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舞蹈训练时,只会比划动作,缺乏必备的舞感。培养学生的舞感,能够让舞蹈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有效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一、培养“舞感”的重要意义
1.能够提高舞蹈表现力。动作是表现舞蹈的主体,也是舞蹈的语言,舞蹈动作并不是简单的肢体摆动,而是要在对应音乐背景下给观众一种观感上的享受,让观众领悟舞蹈传达的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的“舞感”,能够强化舞蹈的形体表现力。
2.更好的传递舞蹈精神内涵。如果舞蹈失去了精神内涵,那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舞蹈不是单一的肢体表演,而是精神、情感的载体,如果舞蹈演员无法传达出舞蹈的精神内涵,那么表演出来的舞蹈作品也会失去应有的吸引力,只是一个空壳。
二、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的培养措施
1.明确舞感的培养意义。要将“舞感”培养渗透在舞蹈教学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明白舞感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从“师”、“生”方面引起重视,树立明确的角度目标,突出舞感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以此为目的完善舞蹈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在确保舞蹈教学专业性的背景下,将各民族舞蹈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对舞感产生深刻认识,体会到不同民族舞蹈背后蕴含的内涵和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学会将情感、动作融合起来。
2.规范舞蹈肢体动作。舞蹈属于肢体艺术,是基于舞蹈动作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舞蹈教学中,需要将舞感培养作为重中之重,规范学生的舞蹈动作,加强肢体协调性、灵活性训练,通过科学的技术训练、基本功训练来帮助学生夯实舞蹈基础。在技术训练上,重点通过“转”、“弹”、“跳,,练习为主,锻炼学生的肢体灵活度,在学生的舞感得到一定提升之后,即可针对性开展肢体动作训练,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3.强化舞蹈情感的培养。舞蹈属于综合化的艺术,与美术、音乐等学科息息相关,舞蹈情感的表达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各种面部的表情、手脚走位、身体的摆扭等来统一传递内在情感。很多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对舞蹈作品内涵理解不深入,也不知怎样更好的来表现舞蹈内涵,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舞蹈情感的培养,引入音乐、美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舞蹈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交流,谈谈自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悟性。
4.舞感教学要突出层次化。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不同,对于舞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大相径庭,针对这一问题,在舞感的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做到分层教学。对于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从基础着手,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要重点关心,课堂结束后,通过微信等交流软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堂学习的感受,多鼓励、多引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舞感自然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具体授课环节,还需要根据学生舞感层次的差异进行分层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与之能力相符的教学目标,优化舞蹈内容教学课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他们的舞感。
5.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舞蹈的诞生与音乐之间密切相关,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一直以来,在舞蹈界都有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一说法,俄国著名舞剧编导家罗·扎哈咯夫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因此,在舞感培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音乐领悟力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力,能够让他们对自己所表演的舞蹈作品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灵感,促使学生主动通过外在形体来表达舞蹈。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有序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意志力是个体品格的体现,坚强的意志能够引导个体在某个目標与动机的激励下积极行动,决定着个体对生活、事业、人生的态度,在舞蹈锻炼中,要鼓励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扎扎实实行动,这不仅对学生舞感的培养有益,也决定着他们后续的发展。
三、结语
舞蹈是一门与音乐息息相关的艺术,有其灵魂所在。在肢体表演过程中,要想充分表现出舞蹈的内涵,必须要具有真情实感。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本功锻炼,还要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领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