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应用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
2019-04-23刘璐,王丽
刘 璐,王 丽
(1.安国市妇幼保健院,河北 保定 071200;2.河北省曲阳县人民医院,河北 保定 073100)
产后孕妇因手术麻醉和术后卧床休息影响了静脉扩张及静脉血回流[1],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虽发生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较大,临床预防存在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旨在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35岁以下的产妇120例,排除高危妊娠者、合并冠心病者、合并高血压者、合并糖尿病者。遵循随机原则将所有产妇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年龄、分娩方式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实时监测凝血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常规生命体征,给予常规护理、卧床休息。护理组加用综合护理措施,内容如下。
1.2.1 产褥期护理
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指导患者使用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定期清洗乳头、会阴观察乳头形态,避免挤压乳房;对伤口精心护理,对伤口水肿者,使用50%MgSO4热敷或95%酒精纱布湿敷。
1.2.2 抗凝及溶栓的治疗护理
患肢不能过冷过热,溶栓后不宜过早下床活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避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应用药物时要观察患者有无药疹、低血压休克等不良反应出现,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1.2.3 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的严重性,主动与患者交流,换位思考,进行适当的临床宣教,调节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取得患者的认可,积极配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术后一周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全程血栓、腓肠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样本自身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用“±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护理组产后一周下肢肿胀、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2.2 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常规护理81.67%(49/60)相比,护理组加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措施获得了更高的患者满意度95.00%(57/60),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产妇术后一周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峰期[3],此时产妇多处于产褥期,身份转换需要时间适应,身体虚弱,波动起伏的情绪可引起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紊乱[4],生理、心理状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均有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密切的护理配合[5],积极的换位思考,帮助患者纾解不良情绪,科学乐观的面对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降低了产妇产后一周内下肢肿胀疼痛、肺栓塞、深静脉全程血栓、腓肠肌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产后一周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中起到了实际作用,有助于改善产妇生活健康质量,构造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