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工艺美术”概念及内涵差异性辨析

2019-04-23赵云川

艺术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工业美术

赵云川

一、中国“工艺美术”概念及内涵

“工艺美术”一词何时出现在中国,学术界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它最早出现于《绍兴同乡公函》(以下简称《公函》)中,这是1903年1月鲁迅与许寿裳、陶成章等27位绍兴籍留学生,在东京清风亭举行新年恳谈会一致通过的一封给绍兴人民的公开信。信中写道:“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其髯漆、其雕刻、其锻冶,又若刺绣,若织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异,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纸(近日新发明用木料造纸),若铜板,若写真,若制皮诸事,无不尽工极巧,日有进步。即瓷器为我中国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锓锓)乎欲驾而上之。其余出物,种种蕃备。”①应该说,《公函》是一封忧国忧民、发人深省的意在给国人敲响警钟,唤醒其沉睡状态的约5600字的长篇文书。它从教育、政治、工艺(科技)三个方面,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巨大变化。针对“工艺”一词,《公函》中说道:“一曰工艺。工艺别为二类:曰机器之工艺,曰人工之工艺。今中国之瞀论曰:我国人民多,宜用人工,而不当用机器。此不知工艺类别之言也。物有需机器以成之者,有需人工以成之者。必遏机械而事事成以手足,则工厂少,而出物亦少,其让富也多矣。且也一机器之所成,足以抵千百人之手足而有余。彼工价之低廉,无论至于若何其极,而必不足以敌机器之价之为尤廉。……今者世界各国,莫不以富国为本。吾见二十世纪之中国,非工艺无振兴之策,盖必有工艺而后有实业,有实业而后平民得有所养,富者乃有余资,由是教育可兴,陆海军可与。彼日本今日之胜于我中国者,观其工艺之间,已高出我数倍,而况其进步之弥有已也。此其工艺之大略也。” 对照我国存在的落后现状,书中痛切地指出:“我中国空疏陈迂之教育,必不能敌各国之教育;我中国腐败朽蠹之政治,必不能敌各国之政治;我中国枯窳拙劣之工艺,必不能敌各国之工艺。”②旨在号召故乡人民冲破障碍,出外留学,愤思奋发,吸纳新知,改革现实,更新国政,争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里,先不谈《公函》所饱含的我国先进知识分子迫切改革旧俗、奋发追求新知的愿望,仅就文中的“曰机器之工艺,曰人工之工艺”“我中国枯窳拙劣之工艺,必不能敌各国之工艺”等表述,即可看出这里的“工艺”即是指“工业”或“产业”,是指向于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近代化工业的概念,在语义上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工艺”概念相一致。不过,《公函》中“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则让人觉得有些疑惑。众所周知,鲁迅留学日本的时间是1902年2月至1909年6月(期间曾短暂回国),1903年是鲁迅留学的第二年,为日本明治三十六年。在这之前,日本社会盛用“工艺”或“美术工艺”等词汇,各学校也多以“美术”“工艺”“工业”“美术工艺”等词命名各教育机构及其学科专业,如“东京美术学校”“京都美术工艺学校”“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等。当时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教育界最常使用的词语是“美术工艺”,而“工艺美术”则是一个在很少场合和较小范围才使用的词。也就是说,当时日本社会整体上对“工艺美术”一词并不十分清楚或比较陌生。如果从日本影响这一视角看,《公函》中并没有直接移植当时较为盛行的“美术工艺”而使用了“工艺美术”一词,那么是否会有这样的可能:其一,《公函》中的“工艺美术”实则日本“工艺”之概念,因为《公函》写作和发表的年代,日本产业界、教育界和社会上并没有广泛使用“工艺美术”一词,也几乎未见以“工艺美术”来命名的学校和相关的论著;其二,“工艺美术”在明治后期是介于“美术”与“工艺”间的一个词汇,在大正至昭和前期是作为纯粹美术指向的用语,在本质上属于美术或造型艺术的概念及范畴。而《公函》中的“工艺”有“曰机器之工艺,曰人工之工艺”之分,前者指产业革命以来与工业生产联系紧密的“工艺”(工业),后者指从农耕社会延续下来的“手工艺”。联系《公函》主旨看,其推崇和倡导的是可以改变生产力的工艺(工业),而对于文中“工艺美术”的使用,由于该词语的概念和范畴在当时是指向于“美术”之内涵,特别是在大正时期明确将“工艺美术”作为区别于实用性工艺或等同于纯粹美术这样的概念加以使用,从这个层面上看,《公函》中的“工艺美术”其意应为日本的“工艺”之概念,或者为当时盛用的“美术工艺”这个在本质上与“工业美术”相近的概念。当然,这种推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因此,鉴于这样的原因,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工艺美术”一词最早见于姜丹书在1917年出版的《美术史》中。书中这样写道:“工艺美术谓工艺之带有美术性质者,即含有装饰的意味者也。其主要品类为陶瓷、铸造、染织、刺绣、髯漆、追琢金玉诸工。”③这一段话也成为我国文献中对“工艺美术”一词的最早解释。之后,对“工艺美术”的提法及其概念的阐释不断出现。如蔡元培 1920年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的《美术起源》一文中提到:“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装饰品等)”④。1925年,庞薰琹在参观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时也说道:“参观巴黎举行的博览会,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巴黎博览会十二年举行一次。在每次展览会上,它的装饰风格总来一次大变。主要是建筑风格的改变,建筑风格变了,一切装饰设计也随之而变。”⑤这里,是将工艺美术与建筑装饰相相对应,本质上与英语“Applied Art”(应用美术)的概念较一致。俞剑华在1926年所写的《最新图案法》中指出:“图案⑥(Design)一语,近始萌芽于吾国,然十分了解其意义及画法者,尚不多见。国人既欲发展工业,改良制造品,以与东西洋相抗衡,则图案之讲求刻不容缓,上至美术工艺,下追日用什物,如制一物,必先有一物之图案,工艺与图案实不可须臾离。”⑦文中沿用了日本明治中期盛行使用的“美术工艺”一词,本质上是将传统工艺与近代工业整合为一体的偏重于产业工艺的概念。⑧1929年陈之佛在《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一文中谈道:“就美术工艺的本质上考察起来,美术工艺品决不是和古董品同类的。……工业品是间接的或直接的关切于人类的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人类生命的持续而产生的。工艺品是艺术和工业两者要素的一部分的结合,以人类生活的向上为目的的,所以工艺是适合人类日常生活的要素——‘实用’之中,同时又和‘艺术’的作用融和抱合的一种工业活动。”⑨这里也沿用“美术工艺”一词,强调美术工艺不同于古董,而是一种与人类生活、生命持续紧密相关的不断生产的实用品,是一种社会转型时期包容着新技术与美的工业造物活动。同时,文中的“工艺品”“工艺”的概念与日本明治以来的“工艺”概念一致,是一种兼具“艺术”与“工业”(也可称为“工艺”,明治中前期“工艺”与“工业”语义相近而被混用)的造物活动。

1934年创刊的《美术生活》杂志中,刊发了张德荣的 《工艺美术与人生之关系》一文,文中阐释道:“‘工艺美术’在中国是一个新名词,其实并非一种新事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所谓工艺美术,亦即实用美术。换言之凡于日常生活器具之制造上加以美术之设计者,即得谓之工艺美术。所以工艺美术与人类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工艺美术,本来是建筑在人生所必需与人生所最适用的基础上面,所以凡属人生日常所用之工具,皆为工艺美术之对象。而对各种器具加以最经济、最简便、最美观的设计,是为工艺美术之手段。”⑩文章强调工艺美术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实用性美术,提出了“经济、实用、美观”这一工艺美术的设计和造物原则。柳霖也在同刊第4期上发表的《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一文中指出:“工艺美术即日常生活用品而经美术设计制造之技术,此种技术的结果世人称为工艺美术品或美术工艺品,以与寻常有简易粗笨的工艺制品相对立。”⑪指出工艺美术品或美术工艺品与一般工艺制品的差别。

1935年,傅抱石在《基础图案学》中详细阐释了“工艺”(工艺美术)的概念和范畴,他认为工艺(工艺美术)是“兼备工业与艺术二者,一面观之,所谓工艺,乃指结合实用与美术非常广范围之作业。”并将工艺分为艺术的工艺和产业的工艺两种。“艺术的工艺,亦称鉴赏的工艺,此种工艺,乃标榜趣味的深邃,故 ‘美’只可语于一部分感觉洗练者。换言之,无味的感觉,恰如味觉上微妙之感,一般大众,与之殆无交涉。其结果,制作上亦势必一物一物成功,成为‘手艺的’。……盖艺术的工艺之共通的倾向,从实用而远离也。产业的工艺依生活衣食住必需之见地,标榜普遍性。科学为基,其制作,亦为机械的多量生产。”“产业的工艺在成为普遍的又有用途的工艺时,工艺之本质的意义明矣。盖实用与美,使为是有机的集合之现象,多存于此种工艺之中。”⑫这种将实用工艺看成是发展工艺美术的根本,把工艺美术分为偏向审美功能和偏向实用功能两种类型的观点,明显受到日本“美术工艺”与“产业工艺”⑬以及安田禄造的“鉴赏性工艺”与“经济性工艺”⑭等理念的影响。

从上可以看出,“工艺美术”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和运用是在 20 世纪初,当时中国出现学习日本或留学日本的热潮,一批精英东渡日本,正与日本“美术工艺”“工艺美术”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与20 世纪初欧洲手工艺运动及博览会的盛行有一定关联。但从“美术”“工艺”“美术工艺”“工艺美术”“工业美术”等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应与中日两国频繁交流更为直接。日本从明治初期就己经开始使用“美术”“雕刻”“雕塑”等新创词汇,并借用了中国古语中的“工艺”一词。当时的“工艺”与“工业”概念混同,内涵相近。在明治中期广泛使用“美术工艺”一词,表明工艺中包括“美术工艺”与“产业工艺”,或“鉴赏性工艺”与“经济性工艺”之差异。至明治后期至大正时期,又出现使用“工艺美术”一词的情况,但这里的“工艺美术”与“美术工艺”并非是用词上单纯的前后颠倒,其内质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具有力图使工艺成为与绘画、雕塑一样的纯粹美术的取向,后者在强调美术性营造和鉴赏性功能的同时仍然保持实用这一工艺造物的基本属性。当时日本各个方面都处于日新月异的上升期,其“工艺”发展和词语使用的情况必然通过中国留学日本的热潮及两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而影响到中国。这一点,从以上陈述中我国最初使用“美术工艺”,后来过渡到使用“工艺美术”一词以及“工艺”与“工业”概念混同,工艺分为“美术工艺”与“产业工艺”等诸多情况中,即能看到与日本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是,日本的“工艺美术”一词是在“工艺”这个一级词汇之下的专门用语,主要是指与绘画、雕塑一样(甚至可以排除实用性)的纯粹美术之工艺;而我国的“工艺美术”则逐渐成为一个与日本“工艺”一词相对应的包容着“鉴赏性工艺”与“经济性工艺”“美术工艺”与“产业工艺”以及特种工艺、民间工艺等诸多内涵的词。

尽管20世纪上半叶我国出现并使用“工艺美术”一词,但真正普及开来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庞薰琹在《论工艺美术》中谈到:“‘工艺美术’这个名称,是1953年举行第一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工艺美术’并不是一个专用名词,它同‘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名称一样,包括的内容很广:有实用艺术、手工艺、民间工艺、民族工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商业美术、书籍装帧等,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很多的内容。例如应用美术,它与人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有关系。手工艺也同样包括很多内容。”⑮从中可以明晰“工艺美术”是指包含着诸多造物活动的事物。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认为:“工艺可理解为‘工业技艺’或‘工业美术’……但并非所有工艺都是艺术的,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与美术两者互相制约下的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工作部门和学科。”⑯这里,工艺被理解为“工业技艺”或“工业美术”,而“工艺美术”被看成是学科和部门(门类)。后者即“工艺美术”与日本的“工艺”一词在概念、内涵上相近,对应的是实用艺术。但前者即“工艺”则与日本现在的“工艺”一词差异较大。我们知道,日本明治前期的“工艺”包含着“工业”之意而被混同使用,但是随着近代产业和教育的发展,在对“工艺”概念及内含的阐释中则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如在大正时期至昭和前期,“工艺”与“工业”的性质开始出现分离,二战后随着各种工艺组织、协会和与之相对应的“设计”概念及“工业设计协会”的成立,“工艺”与“工业”各自朝着自身的取向和内质发展,形成相对独立且内涵清晰的领域。但我国现代词典中仍然延用20世纪30年代编纂的《辞海》中将“工艺”对应于英文“Industrial art”(工业技艺或工业美术)汉译这种含糊不清的解释。⑰同时,将包含着“百工巧艺”或“技术”与“艺术”的具有历史文脉的“工艺”一词,定性为一种“技术”或“手段”⑱。并进一步强化了与英文technology对应,把“工艺”隶属于科技名词范畴下,解释为“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后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⑲。而《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将“工艺”对应于“工业美术”的解释是“指结合现代生活和工业技术的工艺美术,或称现代工艺美术。如机印花布、塑料工艺、某些金属工艺、家用电器等造型设计,它与传统手工艺的区别在于,以机器生产为主,以近代和现代科技为武装,体现为现代生活的日用品和消费品……”⑳这种将“工艺”视为“工业技艺”或“工业美术”的概念,势必把从远古而来的以手工造物活动为主体的“工艺”置于“工业”这一带有特定指向的以现代工业技术(机械化)制造及其批量化生产业态为主体的概念和范畴之下,使“工艺”这个包含“百工”“百工巧艺”的极具历史文脉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词义被消解。虽然这里的“工业技艺”或“工业美术” 强调了“技术”与“美术”不可脱离的联系。但“工业”的定义也容易让人理解为是机械的范畴。即是在机械或机器的生产制造中加强与美术的联系。并且用“工业”一词作为定语,使工艺美术被视为在工业范畴下“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而将在今天看来更为主要或重要的部分,即“手工艺”挤出了“工艺”或“工艺美术”的范畴之外。

从上面对我国“工艺美术”概念及使用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近代化或工业化过程中,工艺美术与工业美术在概念范畴上的交叉重合。从中可以感觉到,工艺美术是以手工艺或传统工艺为基础,通过近、现代化洗礼而得以发展和转型的实用与美相结合的造物活动。虽然在产业革命进程中与工业化、机械化、批量化的现代生产体系发生交织与互嵌,但随着工业化的成熟和“工业设计”的独立,“工艺美术”逐渐成为区别于现代机械化和批量化生产的工业设计的一个概念,尽管其创造活动中会吸纳现代技术,但总体上是以手工为主导和基础的。同时也可明确看到,中国“工艺美术”是指一种事物或实用与美术结合的造物活动,这与日本“工艺”一词的概念和内涵相近或相同。

二、日本“工艺美术”的概念及内涵

如前所述,在明治时期出现了“美术工业”“美术工艺”这样的词语,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这里的“美术工艺”不是“美术和工艺”的意思,而是指“作为美术的工艺”这样一种具有明显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或工艺艺术品。反过来说,不带有“美术”的“工艺”是不能被称为“美术”的。尽管明治时期人们通常会将“美术工业”“美术工艺”这两个词作为一对概念相近的词汇来理解。但是,把重点放在产业方面的人们喜欢使用“美术工业”一词;而注重艺术性评价的人们则喜欢使用“美术工艺”一词。而“美术工艺”则是在考虑了美感和品质的基础上精心创作的,因此被认为是比一般工艺更好、更高一层次的工艺制作。也就是说,二者在设计的独特性、技术的巧妙性,以及制作的精细程度上有所区别。换句话说,在明治中期,“美术工艺”是作为“美术”与“工艺(工业)”的中间领域来使用的。

相比较“美术工艺”一词在明治中期十分普及,且是作为区别于一般工艺而使用,“工艺美术”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在明治时期的使用频率也少得多。有关“工艺美术”一词的出现,在1880年(明治十三年)6月出版的《工艺丛谈》一书中,刊登了龙池会㉑会长佐野常民㉒于1880年1月 11日发表的演说,其中提及“工艺美术(工芸美術)”㉓这一称谓。但这仅仅是在分类学文本和学术圈里出现而已,并未在业界使用开来,文献或书籍依然沿用“美术工艺”这一称谓。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成立的东京美术学校,在原有日本画、雕刻、美术工艺的基础上,于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新设图案科、建筑科。在学科设置上仍然使用“美术工艺”一词。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九鬼隆一㉔在帝国博物馆设立构想中,将部门分为历史部、美术部、工艺美术部、工艺部这四部构成,并给各部取了英文名字”。㉕这里的“工艺美术部”是介于“美术”与“工艺”两者之间来使用的词语,强调了“工艺美术”作为美术性品质与一般工艺或产业工艺的差异(在内涵上与“美术工艺”相同)。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东京美术学校的工艺家们在时任校长正木直彦倡导工艺改革的方针促使下,成立了研究美术特性的工艺团体“吾乐会”。他们主张工艺是美术的一部分,并特意使用“工艺美术”这一词语,以强调工艺与美术二者的一体性。之后还成立“东京美术学校工艺美术会”,设立“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史研究部”。在1921年(大正十年)出版的《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史研究部研究报告》(第1辑)中,校长正木直彦撰写的序言里也使用了“工艺美术”这个词。

1907年(明治四十年),工艺被排除在以强调美术的纯正性为宗旨的“文展”(文部省美术展览会)之外,这一颠覆多年来美术与工艺同为一体之概念的举动,导致工艺在社会地位上的严重下降。为此,许多从事工艺创作的工艺家开始了长时间的抗争运动,力图将工艺列入“文展”(美术)之中。

大正初期,“美术工艺”与“产业工艺”“民艺”相对,更强调工艺家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性。一方面,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的具有艺术家意识的工艺家们已经成长起来;另一方面,日本美术协会的一些老工艺家也对文部省的政策措施表示不满。于是,发起了把工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向社会普及的运动,并主张使用“工艺美术”一词。这里,“工艺美术”的提出,不仅包含某种借助美术的性质以提高工艺地位的意图,更有通过新的“词语”的使用来传达力求将工艺与美术重新结为一体的新观念。与此同时也强调了它与注重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产业工艺的泾渭有别。

“工艺美术”作为专门名词被使用的最为重要的事例是在1927年6月,由参加“帝展”(“文展”在1920(大正九年)年改名为“帝展”)的工艺家们联合成立的“日本工艺美术会”。高村丰周㉖在为该会所撰写的公告中指出:“本会主要任务是承办展览会……希望通过本会的成立,把 ‘现代’定为工艺美术鉴赏的标准。……为明天工艺美术能够与绘画、雕刻鼎立做出贡献。”可以说,“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具有某种对“文展”将工艺拒之门外的抗争意味,同时也是新锐工艺家们力求将工艺与美术等同的新工艺观念的具体体现。

另外,在高村丰周撰写的《工艺和工艺美术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纯粹的工艺与绘画、雕刻一样,应以鉴赏为宗旨,它只是借用实用品的形骸表达内心世界,但实用不是第一位的。……产业工艺与纯粹工艺二者虽然具有相同的形骸,但是实质不同,产业工艺必须将实用放在第一位,观赏不是主要的。应该说,鉴赏性工艺属帝国美术院(文部省),产业性工艺属商工省。但是,现在‘帝展’中没有工艺美术部,商工省的工艺展览会又不对二者进行区别。这是制度上的缺陷,必须改变。‘帝展’要包容工艺美术,商工省则应专一地对产业工艺进行奖励。”㉗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了解当时工艺界在理论上的思考,而文章标题中所提出的“工艺美术”一词,是与“纯粹的工艺”本质相呼应的概念。高村丰周曾将自身的作品命名为“工艺美术”,即带有美术性格的工艺,并进一步解释到:“那么,何为工艺美呢?我认为,概括来说就是作者的主观成为幕后操纵者,不借助外来的粉饰,按照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来随心所欲地发挥出‘材料性质’”的工艺创作”。㉘这可以说是工艺中的艺术至上主义的宣言,也是对“工艺美术”内涵的明确阐释。

虽然只是“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字眼上的调换,但却反映出两者的不同内涵。“美术工艺”是指以美的形式来制作工艺品,是一种具有美术倾向或是带有美术性质的工艺,或比起产业化工艺、经济型工艺、一般工艺来为更高级的工艺,但是,实用性作为其基本的突出特征是不可忽视的,即美术工艺依然是工艺的范畴,依然坚守“实用+美=工艺”的原则,在本质上属于“工艺”。相比较而言,“工艺美术”则力图与“绘画”“雕塑”一样成为更为纯粹的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背离或颠覆“实用+美=工艺”的原则,成为一种用工艺手段完成的可以作为纯粹鉴赏的对象,具有像绘画、雕塑一样的美术性质。虽然在大正时代工艺还未真正出现完全抛弃和消解实用性的文化基础,但在观念上却显露出在强调美的艺术因素之前提下忽略“用”的这种追求。比如在对工艺作品所具有的实用性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高村丰周在1927年发表的《工艺美术的鉴赏和实用性》一文中就指出:“原来的工艺品是借用花瓶、壶等实用品的形,在其中注入某种美的要素的作品,而对于现代的工艺来说,表现作者的主观成为了作品的价值。而且,所谓作品的实用性,并不是制作它的作家的责任,而是存在于使用者的心里,比如一个花瓶,即使有99个人指责它不是花瓶,但最后一个人愿意在该花瓶里插花,那么在这个人看来,这个花瓶就具有很好的实用性。”㉙表现出“工艺美术”是一种像绘画、雕塑一样将作者的主观表达作为作品价值的观念(图1)。

图1:高村丰周,插花的构成,1926年, 29.2×12.2×16.8cm,个人藏

图2:“无型”第一届展览会的同仁们,1927年

另外,在“日本工艺美术会”成立的前一年,即1926年6月正式成立的新锐工艺团体“无型”的同仁们(图2),也曾干劲十足地喊出“建造全新工艺美术!”的闪亮口号而踊跃开始工艺改革。在其发行的与该团体同名的机关杂志《无型》创刊号卷头的声明中,宣称“工艺美术”与过去完全断绝关系,现在和未来是创作的基本。1926年11月,高村丰周在杂志《工艺时代》创刊号的卷头中写道:“纯粹工艺,即美术工艺是具有与绘画、雕刻相同鉴赏意味的艺术品”,这不仅喊出了这个时期为提升工艺地位新型工艺家们所萌发的共同心声,也表现出年轻工艺家们想要打破僵局的欲望和信心。这里虽然仍沿用“美术工艺”,但在宣言中则表述了纯粹工艺=美术工艺=绘画、雕刻的观点,表现出与纯粹美术所具有鉴赏意味完全相同的性质。并且,这种观点与1933年“无型”解散时大岛隆一撰写《无型的解散及其功绩》时所用的“工艺美术”是一致的。文中这样说道:“1926年,日本的工艺美术界仍未觉醒,还沉睡在传统工艺的梦中。此时,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这便是团体‘无型’。‘无型’同仁们干劲十足地喊出‘建造全新工艺美术’的闪亮口号,踊跃地开始了改革。……1930年,日本的工艺美术逐渐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虽然仍有旧工艺的残骸存在,但已变得十分微弱,新力量已注入到了工艺美术界的各个领域。……这些正是‘无型’的功劳。……‘无型’同仁们所向往的,是新鲜生动的‘在那一瞬间呼吸到的工艺美术’”。㉚“无型”对新工艺的渴望是从对当时工艺界的批判出发的,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工艺的定位,力求以“建造全新工艺美术”为己任。

“工艺美术”一词作为专用名词使用并登场的另一件重要事例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 1960年,继承了高村丰周、山崎觉太郎衣钵的莲田修吾郎、帖佐美行、染川铁之助、西大由、清水洋、佐治贤使、高桥节郎、辻光典、佐野猛夫、岸田竹史这10个人,联合起来组成了工艺团体“圆心”。在翌年的“日展”上将第四部“美术工艺”的称谓改为“工艺美术”。表面上看,这两个称谓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这里强调了“工艺美术”不是指受限于传统技法的实用美术中的工艺,而是包含着将工艺作为美术本身的这样一种愿望。换句话说,比起工艺的“实用”价值来看,工艺美术更强调造型艺术的价值。“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仅仅作为第二个层面而存在。因此,从“美术工艺”到“工艺美术”名称上的转换,昭示了“日展工艺”旗帜鲜明地强调美术性质的现代工艺创作的新观念。1961年,以“圆心”为中坚力量又成立了“现代工艺美术家协会”。该协会主张“工艺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工艺家对美的幻想为基础,运用所谓的工艺材料,通过造型的效果来表现独特的美感。”㉛表达了工艺品从器物或道具用品中解放出来的强烈愿望。由此,“工艺美术”作为一个特定的词语被约定俗成地在“工艺”这一大背景下来使用,成为表达现代工艺美术家立志将工艺等同于绘画、雕塑的创作理念的词语。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艺美术”与日本的“工艺美术”从字面上看相同,但其概念和内涵却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工艺美术”是一种包括手工艺、特种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现代工艺美术等在内的宽泛概念,是指诸如陶瓷、染织、漆艺、金工、玻璃、景泰蓝等相关的造物和创造活动,与日本的“工艺”一词内涵相近。日本的“工艺美术”只是在“工艺”这一大的范畴下的专门用语,是立志将工艺作为绘画、雕塑一样的纯粹美术来进行创作的工艺类型。而且,在日本相关文献中很少使用“工艺美术”一词,学校、机构、学科专业的名称中也几乎不用“工艺美术”来命名。因此,要避免用“工艺美术”来指代日本的“工艺”一词。而在我国,则不能用“工艺”一词来指代或表述“工艺美术”,因为国内的“工艺”一词已被固化为“技术”“生产制造过程”等概念,多属于科技用语。它不仅疏离了“技与艺”或“百工巧艺”之丰富含义,也与“工艺美术”的内涵相距甚远。

注释:

①《绍兴同乡公函》,绍兴鲁迅纪念馆藏。

②《绍兴同乡公函》,绍兴鲁迅纪念馆藏。

③姜丹书:《美术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第34页。

④蔡元培:《美术的起源》,《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5月29日。

⑤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3页。

⑥“图案”一词是由纳富介次郎首创。1876年,纳富被任命为日本参加美国费城博览会的事务官,他让画家根据自己的创意绘制图案,然后把这些图案分配给全国各地的工艺家,让他们使用各自擅长的材料和手法来进行制作。这是日本工艺界根据图案(在实际制作之前决定形态的行为)制作工艺品的最早尝试。这一时期,纳富介次郎用“图案”替代了之前的“图按”一词。参见出原栄一:《日本のデザイン運動》,东京べりかルん社,1996年増補版,第63页。

⑦俞剑华:《最新图案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页。

⑧这里,图案是一种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计划,也是设计实现的阶段。

⑨陈之佛:《现代表现派之美术工艺》,《东方杂志》1929年,第26卷第18号。

⑩张德荣:《工艺美术与人生之关系》,《美术生活》4月创刊号,转引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⑪柳霖:《提倡工艺美术与提倡国货》,《美术生活》第4期,转引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⑫傅抱石:《基本图案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转引自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⑬产业工艺是偏重于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工艺,美术工艺是偏重于单件制作的注重鉴赏与实用性结合的工艺。在明治时期,“工艺”与“工业”一词含义相近。日本惯用的分类方法是将制品划分为美术品、美术工艺品、工业品这三类。各种材料或者是在材料中加入美术性技巧而制成的实用品都被划分在工业的范围内,安田禄造认为这种分类比较混乱,他主张在“美术工艺和工业之间应该加入工艺(与美术性的工艺相对,指的是经济性的工艺)这一部门,所有在材料本身之外的美术性实用品,都应该从工业中分离出来,而归入工艺部门。”从而将所有美术性工艺品都从工业中分离出来。见鈴目健二:《現代日本の美術(第14卷·工芸)》,日本東京:株式会社小学館,1980年,第177页。

⑭安田禄造认为,“美术性工艺”与“经济性工艺”之间的差别在于,前者“不以出售为目的,而以自己主观的标准着眼于技巧的秀逸”;后者“以他人为标准,致力于增加工艺的经济价值”。见鈴目健二:《現代日本の美術(第14卷 ·工芸)》,日本東京:株式会社小学館,1980年,第177页。

⑮庞薰琹:《论工艺美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⑯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⑰20世纪30年代编纂的《辞海》中,“工艺美术”是英文“Industrial art”(工业美术)的汉译。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第二册),北京:商务出版社,1986年,第2168页。

⑱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503页。

⑲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503页。

⑳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2页。

㉑龙池会:1879年成立的艺术团体,重视富国强兵和产业振兴,具有很强的国粹主义倾向。

㉒佐野常民(1823~1902),日本武士,幕末佐贺七贤之一,明治时期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㉓(日)塩田真:《工芸叢談》(第1卷),東京:盐田真编篡,1880年6月,第7页。

㉔九鬼隆一(1852~1931),明治前期活跃在外交界和美术行政界的文部省教育行政官。

㉕(日)佐藤信道:《明治国家与近代美术》,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年,第48页。

㉖高村丰周(1890~1972),大正至昭和前期日本工艺革新运动中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金属工艺家。

㉗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モダ二ズ厶の工芸家たち―金工を中心にして》,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1983年,第10页。

㉘(日)樋田豊次郎:《工芸の領分》,東京:美学出版, 2006年,第150页。

㉙(日)長田谦一、樋田豊次郎、森仁史:《近代日本デザイン史》,東京:美学出版,2006年,第216页。

㉚日本美術館連絡協議会:《日本工芸の青春期1920-1945》,東京美術館連絡協議会、読売新聞社,1996年,第138页。

㉛(日)鈴目健二:《現代日本美術(第14卷·工芸)》,東京:株式会社小学館,1980年,第209页。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工业美术
美术篇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