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长安区新出唐《韦昶墓志》发微

2019-04-23郑旭东

考古与文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韦氏墓志中华书局

郑旭东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15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航天产业园内,三府井村以南500米,高望堆村以北约400米处,高望堆村安置小区(山水·怡居)北区房地产项目基建工地内,发掘了唐咸通四年(863年)韦昶墓。据墓志记载可知,韦昶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年)宰相韦执谊之子。该墓为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坐北朝南,墓葬曾被盗扰,墓室北壁壁画仅存玄武图,墓室内出土了塔式罐、铜镜、玉料、石经幢顶和石墓志等少量随葬物。

一、韦昶墓志

墓志盖断裂成两块,志石完好。盖为盝顶,顶面阴刻3行篆书,每行3字,为“大唐故韦府君墓志铭”,顶四边中部各阴刻莲花纹,两侧饰卷云纹,顶边四角为几何纹。四剎面阴刻四神图案,周围饰卷云纹。盖顶边长40、剎面宽12、盖高9、盖边长61.5厘米(图一)。志石方形,四侧面各阴刻三个壸门,内阴线刻十二生肖,呈顺时针排列,兽首人身,皆着交领宽袖袍,手持笏板跽坐。志石边长61.5、厚9.5厘米(图二)。志文楷书,31行,满行30字,共计847字。录文如下:

唐故朝请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韦府君墓志铭并序/

亲弟太中大夫权知太府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唐故朝请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韦讳昶,以咸通四年正月廿日,捐馆于/永宁里私第,四月廿九日窆于先茔之西兴牛村也。府君大王/父京兆少尹,讳。大父巴州刺史赠左散骑常侍,讳。先考丞相/累赠至太尉。丞相有六子,公第二子也。先妣京兆杜夫人,即/黄门之嫡女也。谨按府君卅二进士及第,名声籍籍于士林之间,任真率/性偘偘于伯仲之列。无俯仰凡态,人皆高之。河东端揆柳公,公绰镇岘首,有羊/杜之望。士君子乐为其宾,而首辟吾兄为巡官,宾主道合,明年使罢。遇/大和皇帝坐宣室,下急贤之诏,招天下俊彦,恣其直言切谏,张爵禄以待/之。兄乃览朝(晁)、董之书,揣摩其心术。射策又中,而结绶王畿之高陵。嗣贞元/丞相之清蹝,继长庆元昆之后美。亲戚搢绅,拭目愿交,而不肯也。性不狎/物,道尚独行。如孤松至枯,而左右无凡木为侣;野鹤不群,缓步超然兴于自得。/故于朋友之道,无适莫焉。既连得科名,视青紫如草芥,以卿相为掌上之物矣。/而冯公不偶,亭伯命竒。虽五佐名藩相府,竟以自厚而薄于进趣。故屈于初命,/谏宪之拜焉。前后外府由监察、殿内,清宦则秘书郎、太子舍人、国子博士,入省/为司门、比部二外郎,于国学领司业,东宫再任宫相,凡十七政,终于悬车/之年。呜戏!府君宰臣之贵子,台鼎之外孙,丞相之坦腹,辅弼之宾僚,重登/科,佩朱绂,纽银龟。历官世考,未尝有剧疾,享年七十。既卧,未尝呼医捣药,且曰:/命矣夫!何必苦我口,而治其不起之疾耶?亲戚左右切劝,强医药,竟坚守本性,/覆其杯以拒之。逮于启手足之日,骨肉皆不得与知。所苦之浅深,莫不蓄恨入/骨髓。吁!吾兄竟以此自任,礭乎而尽其天年,岂其命耶而亦达矣。娶天水/赵氏,即丞相宗儒之女,无子。有侍者姓张氏,生一子,曰均郎,甫及弱冠,号天泣/血,抱官(棺)告十七通,请季父叙而铭之。绚乃茹苦濡毫,抚膺启顙,为之铭曰:/

丞相次子,黄门外孙。坦腹谢榻,曳裾膺门。若金不砺,如玉自温。射策猿叫,/折桂蟾奔。名高誉洽,聘幣云屯。才虽不器,命则难论。起草粉署,领徒国庠。春宫/再入,人号智囊。权门不蹑,交党不相。杜扄室牖,独吟独觞。二踈我慕,百行自香。/乐天达道,无競守常。疾作不治,药来覆匕。年及悬车,拖绅故里。既善所终,能吉/其始。叫叫侍人,哀哀嗣子。一弟皓首,淚毫具纪。塗蒭俨列,薤哥(歌)粉起。望宅兆/于旧阡,植新松于道边。东瞻宰树横墓烟,四望棣华松柏连,同穴未祔/坟岿然,陵平谷满悲不宣。/

二、墓主韦昶

墓主韦昶,墓志记载其父为丞相,累赠至太尉,祖父为巴州刺史赠左散骑常侍,曾祖为京兆少尹,但均未明说韦昶父、祖、曾祖的名讳。将墓志记载与文献相结合即知:韦昶为唐顺宗永贞年间的宰相韦执谊之子[1]。两《唐书》的《韦执谊传》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中记载韦执谊的官职,以及韦执谊之父巴州刺史韦浼,韦执谊之祖京兆少尹韦仲昌,均与韦昶墓志记载相符。韦昶,墓志记载其卒于咸通四年(863年)正月廿日,享年七十,可推其生于贞元十年(794年)。

墓志记载韦昶“卅二进士及第”,即宝历元年(825年),32岁的韦昶进士及第,此不见文献记载。中后唐时期,进士及第后,有的应制科,有的出任方镇幕僚[2]。韦昶进士及第后选择了出任柳公绰的幕僚,即志文所载:“河东端揆柳公,公绰镇岘首,有羊杜之望。士君子乐为其宾,而首辟吾兄为巡官,宾主道合,明年使罢。”岘首,即襄州的岘山[3]。《新唐书·柳公绰传》记载,宝历元年柳公绰曾任武昌节度使,第二年就转任刑部尚书、邠宁节度使[4],墓志与文献记载时间相吻合。柳公绰任武昌节度使时间很短,他转官之后,作为幕僚巡官的韦昶何去何从?志文载:“遇大和皇帝坐宣室,(略)兄乃览朝(晁)、董之书,揣摩其心术。射策又中,而结绶王畿之高陵。”从志文可知韦昶在文宗大和初年又中制举“射策”。在唐代这种“射策”又是“对策”,属于试策科目,在进士等科考试中都有试策,但是只有制举的试策是以皇帝诏制的名义进行的,最为典型[5]。《登科记考》中有韦昶此次应制科考的记载:“大和二年(828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第四次等:韦昶”[6]。《全唐文》卷七一《委中书门下处分制科及第人诏》中,也有唐文宗大和初年,韦昶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并获第四等的记载[7]。志文亦出现“连得科名、重登科”等内容,因此可知,韦昶曾先后两次科举考试,先进士及第,后又应制举试。在唐代,制举的名望高出于进士、明经等科,进士科及第后,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而制举则一经登第,即可授予官职[8]。韦昶进士及第后并没有参加吏部考试,或是吏部考试没有合格,所以他才去做了柳公绰的幕僚,后来在唐文宗初年,他制举及第,立即被授予官职,即志文所载“结绶王畿之高陵”。有唐一代,像韦昶这样,进士及第后又再应制举试的,还有刘蕡、马怀素等人[9]。墓志中关于韦昶进士及第、应制举的记载,补充了文献,也为唐代科举研究提供了一则真实鲜活的案例。

韦昶制举及第后出仕为官,志文只说“结绶王畿之高陵”,并未详细记载其在高陵县任何职。根据唐代制举授官的情况,制科第四等及第五等,有授校书郎的,如杜牧[10];有授京畿县尉的,如常无名[11]。所以,韦昶在高陵县应任县尉(高陵县属畿县[12],高陵县尉为正九品下[13])。

根据志文记载可知,任高陵县尉后,韦昶先后转官有:属御史台的监察御史(正八品上[14])和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15]),属秘书省的秘书郎(从六品上[16]),属东宫的太子舍人(正六品上[17])和太子左庶子(正四品上[18]),属国子监的国子博士(正五品上[19])和司业(从四品下[20]),属刑部的比部员外郎(从六品上[21])和司门员外郎(从六品上[22]),以及散官朝请大夫和勋官上柱国等等,共十七通,病死于即将致仕的悬车之年——七十岁。

韦昶的职事官从高陵县尉做起。畿县县尉地位优越,易于升迁,一般需进士加制科,才能释褐为赤畿尉[23],韦昶的“连得科名”出身,使其能任高陵县尉这一美职。唐人卸任赤畿尉后,下一个官职最好是任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24]。“能列入监察御史,就列入清要了,前途可以出人头地了”[25],至于监察御史的升迁,有学者研究“迁出以殿中侍御史为主”[26]。韦昶则继续沿着唐代重要文官迁转途径顺利转官,可以说其仕途非常顺利,列入清要之职后,他又在秘书省、国子监、刑部二司、东宫等陆续任要职,官职步步高升。墓志所载的韦昶任职经历,是唐代中后期一个仕途顺利的文官转官记录,是研究唐代文官转迁的重要史料。

三、家族谱系

韦氏是唐代长安的世家大族,其家族宗支的脉系至少有十余支,《新表》记载了其中的九支,即:西眷、东眷、逍遥公、陨公、南皮公、驸马、龙门公、小逍遥公、京兆韦氏[27]。《元和姓纂》里还收录了郿城公和大小雍州等房支[28]。据《新表》和《元和姓纂》的记载可知,韦执谊、韦昶属于龙门公房。

志文记载韦昶曾祖京兆少尹,《新表》和《元和姓纂》记载韦昶曾祖韦仲昌,京兆少尹、度支郎中[29];志文记载韦昶祖巴州刺史赠左散骑常侍,《新表》和《元和姓纂》载韦昶祖韦浼,一名韦莓,巴州刺史;志文载韦昶父丞相累赠至太尉,《新表》和《元和姓纂》载韦昶之父韦执谊,相顺、宪,尚书左丞、平章事。两《唐书》的《韦执谊传》也记载顺宗立,擢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为顺宗朝宰相。志文载韦昶仅生一子——韦均郎,而《新表》载韦昶子韦布震,字熙化。将志文和文献相比照,可知两者对韦昶曾祖、祖、父的记载基本相同,仅略有补充。韦昶之子,现以墓志为准,应为韦均郎,其与韦布震是否为同一人,或者文献记载有误,待考。

墓志记载韦执谊生六子,韦昶为第二子,志文撰写者韦绚为第六子。《新表》载韦昶字文明。而韦绚,两《唐书》无传,《新表》和《元和姓纂》也不见其名。《新唐书·艺文志三》“小说家类”韦绚《刘公嘉话录》一卷注云:“绚,字文明也,执谊子也,咸通义武军节度使。刘公,禹锡也。”[30]《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刘公嘉话录》一卷叙曰:“右唐韦绚撰,刘公谓禹锡。绚字文明,执谊子也,咸通中为义武节度。”[31]陈寅恪等据此认为“绚乃昶之改名”[32]。韦昶墓志的出土,直接指出韦昶与韦绚为兄弟关系,非同一人。同时《新表》载韦执谊生四子:韦曙、韦曈、韦昶、韦旭。墓志可对《新表》记载的韦执谊诸子姓名、长幼顺序做订补。现根据墓志和《新表》等的记载,试列韦昶家族谱系(图三)。

四、世家联姻

墓志记载:“先妣京兆杜夫人,即黄门之嫡女也。(略)娶天水赵氏,即丞相宗儒之女,无子。有侍者姓张氏”。再结合《旧唐书·杜黄裳传》[33]、《唐代赵宗儒墓志》[34]的记载可知,韦昶之妣、韦执谊之妻为宰相杜黄裳之女,韦昶夫人为宰相赵宗儒之幼女。韦昶与赵氏无子,另有侍妾张氏。

京兆韦氏,由汉至唐,世居三辅,冠冕相继,已成为关陇首望之族。唐代京兆韦氏的婚姻非常注重门第,常与著族望姓通婚,以维持门第久盛不衰。有学者研究自魏晋迄于隋唐凡七百年间,衣冠人物绵延不绝,世代强盛的士族有京兆杜陵韦氏、京兆杜陵杜氏、陇西狄道李氏、河南开封郑氏等,从现有的唐代墓志来看,韦氏与之基本都有联姻[35]。由于地缘关系,与韦氏通婚之家族以关陇士族为主,韦氏婚姻在关陇士族圈内,具有“重冠冕”的特点[36]。韦昶与其父韦执谊分别与天水赵氏和京兆杜氏联姻,而且均为宰相之家,反映了唐代京兆韦氏以关陇著族为婚姻重点,冠冕与门第并举的世家联姻特征,以保证家族长期政治优势和较高社会地位。

另据白居易所撰《元稹墓志铭》记载:“前夫人京兆韦氏(略)生一女曰保子,适校书郎韦绚”[37],韦绚之妻为元稹之女元保子,学者考证大和二年(828年)三月,韦绚与元保子成婚时已为校书郎,在登第之后完婚[38]。

五、“二王八司马”事件与韦昶家族

贞元二十一年(806年)正月,唐德宗病死,唐顺宗即位,以王叔文为首,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政治革新集团,着手进行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这很快遭到大宦官、一些藩镇和朝官的反对。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宪宗上台后,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韦执谊共八人,都贬为偏远之州的司马,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韦昶之父韦执谊即为“八司马”之一。两《唐书》的《韦执谊传》记载,韦执谊科举出身,又举制科,拜右拾遗,入翰林学士,此时年仅二十岁余,深得唐德宗宠异。后又加知制诰,赐绯鱼袋。又迁起居舍人,以母忧解职。服阕,起为吏部郎中。顺宗即位后,用韦执谊为宰相,自朝议郎、吏部郎中、骑都尉赐绯鱼袋,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仍赐紫金。他是唐代京兆韦氏家族龙门公房唯一的宰相。至宪宗朝,王叔文、王伾一党都被贬逐。韦执谊因其岳父杜黄裳为宰相,故最后被贬。执谊素不喜欢岭南,结果永贞元年(806年)被贬为岭南道崖州司马,并死于贬所。白居易《寄隐者》诗云:“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39]。宰相是唐代少数非常接近皇权的人物,宰相权力多少,取决于皇帝对其的信任程度,相权来自君权。如果宰相与皇帝处的不好,往往会被贬官,甚至赐死[40]。韦执谊虽然任职唐代士人所能达致的最高官职,但也是颇具风险,昨日还在延英殿蒙皇帝召见,今天就要赶去崖州贬所。

韦执谊到崖州后,或遭二次贬官:《新唐书·韦执谊传》记载:“贬执谊为崖州崖州司户参军”,《旧唐书·韦执谊传》作:“贬崖州司户”。而《新唐书·表第二·宰相中》载:“贬执谊为崖州司马”[41],当是其初贬之职。此《韩愈全集校正》中也有考证[42]。《顺宗实录》记载韦执谊贬为崖州司马后三年,病死海上[43],即韦执谊死于元和三年(808年)。史载韦执谊死后,其岳父杜黄裳上表乞将执谊归葬,黄裳在办理的过程中生病,误食药物,元和三年病死。“黄裳殁后,贿赂事发”,杜氏一门遭受重创[44]。

韦昶生于世家大族,其父、外祖父均为宰相,“丞相次子,黄门外孙”,可谓世家贵胄。但是,在顺宗、宪宗之际家庭突遭变故,韦执谊贬官崖州时,身为第二子的韦昶年仅13岁,执谊死时,韦昶也只有15岁。韦执谊其他子嗣更是年幼。同时外祖父一家也遭重创。可以说,韦昶得到来自家族的庇佑和幸福很少。少时的磨难,给韦昶带来了终身的影响。虽然韦昶有才华,同父亲一样,科举出身,又中射策,仕途顺利,最终成为唐廷高层文官,但其品性却和父亲大不相同。志文载韦昶:“亲戚搢绅,拭目愿交,而不肯也。性不狎物,道尚独行。如孤松至枯,而左右无凡木为侣;野鹤不群,缓步超然兴于自得。故于朋友之道,无适莫焉,”可见韦昶为人之清高、孤傲。他不像父亲韦执谊结交王叔文等而参与永贞革新那样,尚独来独往,不与人结交为党。在韦昶病重之时,他覆杯拒医药,叹曰:“命矣夫!何必苦我口,而治其不起之疾耶?”周围亲人劝其不得。这展现了韦昶倔强的性格,和洞达生死的精神境界。从墓志记载中可以看出,“二王八司马”事件对韦执谊家族的深刻影响,韦昶对结交朋党参与朝政,终生为戒,深恐重蹈其父之覆辙。同样为“八司马”之一的柳宗元,有诗云:“孤松停翠盖,託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45]这与墓志中孤松、野鹤之语何其相似,均是对“永贞革新”失败的思考和感叹。

六、家族文学

隋唐时期,京兆韦氏出将入相,达官贵胄,冠冕相继,而且文人众多,勤于著述,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流光溢彩。现在已有专文《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46]、《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47]等对唐代京兆韦氏家族文学做了深入研究,因此现仅简列出韦昶父兄等的文学作品。

韦执谊之兄韦执中,《全唐诗》收录其诗两首《陪韩退之窦贻周同寻刘尊师不遇得师字》[48]、《天津桥南山中各题一句》[49],《全唐文》收文《海人献冰纨赋》、《白云无心赋》两篇[50]。

韦执谊,长于文学,李德裕称他“文学世雄,智谋神贶”[51]。《全唐文》收录其文三篇:《市骏骨赋》、《与善见禅师帖》、《翰林院故事记》[52],《全唐文补编》收《请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奏》一文[53]。

韦绚,是唐代著名文人,韦执谊幼子,元稹之婿。其著作多遗失,其主要著作为《刘宾客嘉话录》和《戎幕闲谈》,分别为记刘禹锡和李德裕言论而写成的笔记小说。《刘宾客嘉话录》又名《刘公嘉话录》,是研究刘禹锡以及中唐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关于韦绚本人及其《刘公嘉话录》,现已有诸多考论[54]。除韦绚与韦昶的兄弟关系外,韦昶墓志还可增补韦绚官职——太中大夫权知太府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时间上应衔接咸通四年(863年)四月后韦绚转任义武军节度使[55]。韦昶墓志是韦绚的又一佳作,其行文流畅,文采飞扬,在志文文末“铭”的部分,独特的以一首七言诗“东瞻宰树横墓烟,四望棣华松柏连,同穴未祔坟岿然,陵平谷满悲不宣。”结尾,是唐代志文中挽歌的特殊写法,值得研究。

韦静,曾撰写韦执中第三女韦三娘墓志[56],韦三娘墓志中表明韦执中为韦静叔父,韦静为韦三娘堂兄,可知韦静应为韦执中兄长之子。《雁塔题名》有“:韦许、韦旷、韦映、韦绚、韦旭,大和四年八月十二日同登”[57],韦旭亦为韦执谊之子。韦昶家族数人的经历和其文学作品,反应了京兆韦氏家族文学的兴盛繁荣。

七、宅地及葬地

志文记载韦昶卒于长安永宁里私第,葬于先茔之西兴牛村。永宁里,位于长安朱雀街东第三街,皇城之东第一街,北临亲仁坊,南临永崇坊。坊内有司天监、裴炎宅、裴行俭宅、韦顼宅等[58]。墓志未载韦昶葬地乡里情况,从韦昶墓的地理位置看,应为少陵原之地,这里是唐代京兆韦氏家族的主墓葬区[59]。史载韦执谊死后,其岳父杜黄裳曾上书乞将其归葬,但不久杜黄裳也病死,究竟韦执谊是否得以归葬长安,并不清楚。大中四年(850年),李德裕贬官崖州时,曾在珠崖郡祭祀拜谒韦执谊墓,并写下《祭韦相执谊文》。在今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东占村南还有韦执谊墓,墓前有清代立碑“唐始祖赐进士翰林院礼部尚书廷英殿丞相韦执谊文静公杜夫人范夫人墓”[60]。现在从韦昶墓志记载其归葬先茔来看,韦执谊还应是归葬长安。

八、结语

韦昶墓志的发现,大大补充了史书对韦昶生平的记载。志文记载韦昶进士及第,又中制举,从畿县县尉做起,步步高升,仕途顺利,直至太子左庶子。他娶妻宰相赵宗儒之女,赵氏无子,幸得侍妾张氏生子韦均郎。韦昶七十岁卒时,其子韦均郎甫及弱冠,可见韦昶乃是老年得子。志文又订补了唐宰相韦执谊一族的谱系,特别是关于韦绚与韦昶的关系,是兄弟而非一人。墓志也反应了“二王八司马”事件对韦昶的影响,虽然韦执谊贬官时,韦昶尚年幼,但家庭的变故,对其为人为官品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该墓志也反应了韦昶家族文学的深厚功底,其幼弟韦绚所撰的志文就是一篇文学佳作,也为韦绚等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墓志中提及韦昶的宅地、葬地,为研究韦执谊等在长安的居住地和家族族葬地,提供重要的线索。

[1]刘昫等撰.旧唐书:韦执谊传(第13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32-373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韦执谊传(第16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5123-5124;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第74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07.

[2]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83.

[3]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襄州(第2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8.

[4]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柳公绰传(第16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22.

[5]陈飞.唐代“射策”与“对策”辨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6]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第20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832、837.

[7]董诰等编.全唐文:委中书门下处分制科及第人诏(第7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745-746.

[8]同[2]:142.

[9]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得第得官又应制科(第81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707.

[10]刘昫撰.旧唐书:杜牧传(第14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86.

[11]董诰等编.全唐文:叔父故礼部员外郎墓志铭(第42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93-4295.

[12]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京兆下(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

[13]刘昫撰.旧唐书:职官三(第4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920.

[14]同[13]:1863.

[15]同[13]:1863.

[16]刘昫等撰.旧唐书:职官二(第4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55.

[17]同[13]:1909.

[18]同[13]:1907.

[19]同[13]:1891.

[20]同[13]:1891.

[21]同[16]:1839.

[22]同[16]:1839.

[23]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5.

[24]同[23]:132.

[25]孙国栋.唐宋史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7-78.

[26]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0.

[27]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第7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13.

[28]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韦氏(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4:125-191.

[29]同[27]:3107;同[28]:188.

[30]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艺文三(第5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542.

[31]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65.

[3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7.

[33]刘昫等撰.旧唐书:杜黄裳传(第14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73.

[34]郭茂育.唐代赵宗儒墓志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5]李睿.唐代韦氏家族婚姻关系研究[C]//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273.

[36]王伟.唐代京兆韦氏家族士族圈内婚姻研究[J].兰州学刊,2016(6).

[37]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稹)墓志铭并序(第7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37.

[38]王伟.韦绚及〈刘宾客嘉话〉考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9]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寄隐者(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9.

[40]赖瑞和.唐代高层文官[M].北京:中华书局,2017:121.

[41]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中(第6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09.

[42]韩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M].记载:“查贬制,亦为‘司马’,此初贬之职无误,至于再贬‘司户’,除两《唐书》本传外,《太平广记》卷四九七《岭南异物志》有明文记载”.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300.

[43]同[42]:2981.

[44]同[33]:3974.

[45]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商山临路孤松(第4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58.

[46]孟祥娟.隋唐京兆韦氏家族文学论考[D].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47]王伟.唐代京兆韦氏家族与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48]彭定求等编.全唐诗:陪韩退之窦贻周同寻刘尊师不遇得师字(第31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3527.

[4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天津桥南山中各题一句(第78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8890.

[50]董诰等编.全唐文:海人献冰纨赋·白云无心赋(第52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5329-5330.

[51]董诰等编.全唐文:祭韦相执谊文(第7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7303-7304.

[52]董诰等编.全唐文(第45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4647-4649.

[53]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请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奏(第60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731.

[54]a.周勋初.韦绚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2).b.王伟.韦绚及〈刘宾客嘉话〉考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c.李孙娃.〈刘公嘉话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d.王红霞.李孙娃.〈刘宾客嘉话录〉的文学史料价值[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2).

[55]吴廷燮撰.唐方镇年表:义武(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0:514-515.

[56]韦静撰.唐故朝议郎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韦执中故第三女(三娘)灵志文[C]//全唐文补遗(第八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124.

[57]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第67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816.

[58]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京(第3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00-104.

[59]徐畅.唐代京畿士族的城市化及其乡里影响——以京兆韦氏、杜氏为例[C]//长安学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2016:285.

[60]王育龙.程蕊萍.唐李德裕〈祭韦相执谊文〉及相关问题探略—兼谈唐代贬官对海南文化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2.

猜你喜欢

韦氏墓志中华书局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又是暮春,不见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