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体系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9-04-22张洪兵孙丹丹
张洪兵 孙丹丹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是党中央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三全育人”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趋势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将“三全育人”体系有效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全面深刻实践。
一、“三全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全育人”指的是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开展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要在育人效果上下足功夫。要通过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借助各种力量与载体,全方位的渗透到学生的教育培养之中,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员育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全员参与、协同联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方的“独角戏”,而要依靠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共同奏响一曲“交响乐”。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作为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决定了全员育人的主体责任。管理服务人员同样具有育人职能,细致周到的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过程育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保障。从时间角度看,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正向的思想观念也可能会转化为消极负向的思想观念。为确保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需要教育者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引导教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输出和改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观念一但形成将很难改变。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同向链条,不断实施,不断巩固。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予以不同的内容和侧重。
全方位育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全方位育人,就是在育人的过程中,借助主渠道以外的专业课堂、文化环境、实践活动等,全方位,多角度,多载体的开展灵活性、渗透式的育人活动。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能力和突出的本领,同时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高校对学生的培育,不仅要依托课程教学的常规手段,培养具有扎实文化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大学生,更要利用好校园文化或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的第二课堂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利用好管理育人、科技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方式,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在环境影响和艺术熏陶中得到思想引领和情感升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深度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重复,将有利于形成与党和国家需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二、“三全育人”体系在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育人主体存在认知偏差
教育者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育人使命,但高校现实中,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任务,与己无关,课程育人意识还有待加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人员配备还存在大量不足,师生比达不到合理的范围,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高校党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做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主体,制定的办学目标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学生需求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往往没有做到深入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的还不到位,还不能完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一些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结构还不够完善,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捕捉能力仍有待加强。管理服务人员育人主体意识还很淡薄,未能深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育人的职责和使命。一些人通常认为教育学生是一线教师的职责,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往往忽视对学生以身示范的带动和影响。
(二)育人过程缺乏系统协调
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外在环境影响和内在从认知到行为的矛盾转化过程。囿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应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学校通常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大学期间缺乏宏观、系统的统筹规划,同时缺乏不同阶段对学生具体育人方式的区分,使得育人工作整体缺乏系统性。学校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教育程度有所偏差。一些高校通常对入学教育开展的较为丰富全面,但有的往往忽视了对中间年级学生的强化教育,还有的忽视对学生毕业离校前这一重要时段的持续关注和教育。同时,不同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不同的育人主体之间,在育人的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在不同育人阶段效果不佳,影响全过程育人的整体效果。
(三)育人方位不够系统全面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持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和有效载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才能产生正确的认知。因此,大学生的认知只有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才能稳定形成,才能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育人主渠道。仅通过教育者单一的教育模式,停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吸收和内化,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必须辅以其他形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部分高校在硬件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培育方面还不够健全。学生很难获得有效的文化熏染和价值认同。多数高校在教学科研、学生升学方面成绩斐然,但对于学生思想引领和德育培养严重不足。
三、“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在探索中前進,在改革中更新,不断积累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和实践经验。面对“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明晰责任主体,配齐配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健全机制体制,充分调动一切组织和人员,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构建一套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育人主体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的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全员育人,首先要让每位教育工作者增强育人意识,履行岗位职责,高校教育工作队伍是保证育人过程顺利完成的现实主体和主要保障。要配备充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保证教师队伍与学生之间达到合理的配比。在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的同时,应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实现高效管理。要借助打造“辅导员沙龙”平台、脱产培养、开展讲座交流学习等形式,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水平。管理服务人员具有与教师同等神圣的育人职责。后勤服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学生进行密切交流与沟通,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职业道德理念。要通过采取制度约束、考核评比、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服务人员的学生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让学生在与服务人员的交往中,感受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管理人员而言,涉及学生主体的工作,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看法,借助学生校务参事等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治校权利,监督促进各部门优化服务态度、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二)做好学业生涯导航,夯实全程育人链条
为更好到达教育效果的连贯性,高校应广泛借助各种载体和形式,有效解决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难题。针对大一新生可以深入开展入学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同时帮助他们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环境,开启新的大学生活。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要组织符合当代学生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社团活动,开展丰富而有内涵的素质拓展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要将榜样引入校园,通过主题讲座或楷模事迹报告会的形式,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大学生的理念信念和奋斗精神。要将育人因素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参与丰富的大学生课余生活之时,在实践活动之中接受理念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洗礼。还可以通过选树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学生干部,用同辈群体的榜样力量激发大学生以榜样为标杆,不断自我突破。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可以开设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大学生寒暑假的时间相对充裕,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档案馆、博物馆,在红色传统文化和励志奋斗事迹的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
(三)搭筑全面系统平台,拓展育人空间范围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重点要借助课程教学,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多方面育人阵地,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首先,课堂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载体,应充分利用第一课堂教学夯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逐步养成将马克思基本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透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影响、文化氛围的熏染,促进大学生不断巩固已形成的信念和观念。如将高雅而富有内涵的文艺演出引入校园,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加强美育教育。最后,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达到网络育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育人的作用。总之,要广泛整合各种资源,切实搭建系统化育人平台,形成多维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育人合力。
综上所述,将三全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就要求高校要切实做好全员育人全過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有效结合。高校领导者把好方向,教师要不断增强职业能力素质,后勤和管理人员不断加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行动,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从而形成协同联动、同向同行、互联互通的育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