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及路径选择探究

2019-04-22胡俊文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胡俊文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非凡而重大的意义。基于此,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4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农村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新农村的新蓝图。《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强调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这一论述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和践行,已经超越了原来思想道德建设这种认识,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18年,农村占国土面积94%以上,农村人口约占40%,可见,农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非凡而重大的意义。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1.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壮丽事业,会遭遇不少的阻力和挑战,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具有坚定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短一段时期,农村的现实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信念缺失,物欲膨胀;社会冷漠,道德失范;社会公正感危机潜伏;宗教兴起,迷信流行;地下六合彩及其他形式的赌博屡禁不止,乡风不够文明,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更是淡化。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价值观问题,也就是说农民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而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国梦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主要承担者,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1.2 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保持民族特色提供精神支柱

邓小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阐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习近平同志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说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一次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保持民族特色提供精神支柱。

1.3 为农民提供抵御外来文化侵蚀,保证其健康发展提供精神营养

当今社会正处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发达与落后、激进与保守观念交叠激荡的时代。而且,我国广大农民相对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视野比较狭窄,政治觉悟相对较低,加之网络发达而网络文化又参差不齐,使得农民群众容易受到西方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引诱甚至蒙蔽。因此,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心引导和栽培,解决他们在伦理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和矛盾,能为他们提供精神营养,提高精神免疫能力,提升其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抵御外来腐朽文化的干扰和侵蚀,保证其健康发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并选择科学、有效的路径。

2.1 加强乡村各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

加强乡村各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政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在社会基层单位中发挥核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乡村各级党支部责无旁贷。各级党组织要周密部署,认真拟定实施方案,创造性开展教育工作,乡村党员、党员干部要带头宣传和践行。

2.2 开设新农村习近平新思想讲习所

开设新农村习近平新思想讲习所,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乡村可就近或有选择的与高校建立长期联系,聘请专家、学者定期来讲习所讲授习近平新思想,选取乡村干部、草根名嘴和有学习兴趣的村民参加学习培训。基于村民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相对缺乏,所聘老师一定要擅长深入浅出的讲授,能把有意义的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原理讲得有意思,让村民朋友能听懂,乐接受。之后,让受训干部和村民走街串户到其他村民中去宣传、去讲授,构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讲习所作为习近平新思想理论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乡村形成一股学习习近平新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彻底解决村民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达到真信真懂的目的。

2.3 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组建精干高效的宣传队伍,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精干高效的队伍是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基础,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支队伍的人员应该特长突出且互补,会说的、会写的、会唱的、会跳的、会演的都要有。农村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横幅、标语等形式外,还应该采用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在湖南可借用花鼓戏传唱,在东北可通过二人转流行,还可以编成《新三字经》采用快板、顺口溜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乡村上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农民群众随时都可以吸取到精神养分。

2.4 传承民俗,制订乡规民约

传承民俗,制订乡规民约,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內容于其中。民俗是传承于民间、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风俗习惯。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民俗文化是农村大众的生活文化,是文化、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孕育一方乡土文明的文化之根,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抓住了这条“根”,有利于增强农村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竞争力。良好的民风风俗能够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规民约是广大农村地区把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加以归纳总结,以成文方式公布,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是民俗的凝练、升华和固化。如长沙市天心区南托街道沿江村就制订了“公共物,要爱护,农作物,不能毁;河与渠,生命水,爱护好,皆净水”“红白事,不铺张,谁节约,谁光荣”“大家庭,齐监督,共文明,齐富强”等乡规民约。这种村庄治权虽然在内容上,越来越深地受到国家法律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其是国家治权的有益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构建实践活动体制机制

构建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巩固教育效果。1)走出去。乡村可充分利用周边的红色资源,将其固定为实践活动基地,加大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力度,把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同时设法在农村营造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红色文化。同时,可组织乡村干部和草根名嘴到乡村各地、到企业去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2)请进来。可邀请红色基地的负责人、讲解员、企业高管来农村,和农民群众一起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实践活动和教育活动,让他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采用这些方式,可使农民群众时常巩固所学知识,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