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及实践路径

2019-04-22李冠楠陈玉张晨

卷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李冠楠 陈玉 张晨

摘 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章从分析文化自信的内涵入手,归纳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对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重点项目“互联网+视阈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ZYKYZD-17-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着他对于文化的理念和观点。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组织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发表讲话时提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态度更加明确,观点更加鲜明,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中国在发展经济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1.1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它是凝聚之学、兼容之学、经世致用之学。

1.2 革命文化

中国具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等等。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都“脱胎”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不断再生再造,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是改革与创新的成果,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在改革創新的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开放性、包容性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 文化自信的价值与意义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他宁愿失去一个殖民地,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强调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的珍惜。对此,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这也表明我国最高领导人对文化的重视。

任何发展道路、理论学说、制度模式,离开了丰厚文化滋养和核心价值观支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依。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发展动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外化和具体呈现,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使理论自信更具有引导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力、制度自信更有保障性。

2.1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观念有所蔓延。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感,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对自身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改革与创新。

2.2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交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社会发展阶段,掌握自身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合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我们可以学习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内容,取其精华,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其中不好的或者不适合中国社会的内容,去其糟粕,做到“洋为中用”。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