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9-04-22王华彪

卷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王华彪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性、低碳型产业来培育和发展,需要针对现实发展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集中力量和资源,策划、包装、打造一批依托资源优势。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1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贯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识一是坚持“三贴近”和“首创”精神。就是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引导和鼓励艺术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群众评价权重,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五统筹”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努力统筹好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要正确认识文化的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创意产业两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推动文化建设;要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区域平衡、城乡平衡,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既注重国内文化建设,又不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注重把握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扎实实推动文化建设。三是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今天,我们讲“二为”方向,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我们讲坚持“双百”方针,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坚持主导、发展主流的关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努力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以宽广的胸怀、长远的眼光,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使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更加绚烂多姿、生机盎然。四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念。在新的历史阶段,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实现题材、体裁、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不断提升文化的原创能力,增强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坚持自主创新,努力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包容发展观念。在发展文化上需要打破旧观念,敢为天下先,放手搞产业、创新求发展,开创文化事业产业双繁荣局面,着力振兴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巩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必须适应全球化潮流,扩大对外开放。

2 培养创意人才,盘活挖掘壮文化艺术队伍

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推动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伯乐识马的慧眼,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在使用中培养和锻炼人才。一是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要与艺术家交朋友,做艺术家的贴心人。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团结人才,用科学制度和健全法规管理人才。要制定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创新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制度,制定允许文化创作成果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制定允许演艺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占有文化企业股份的政策,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二是启用能人,用活人才。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积极引进文化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创造优越条件,拓宽引进渠道,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经营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行业。三是完善机制,激励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对吸纳原创人才、应用创意成果的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项目的奖励和支持。实现市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等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予以奖励,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人才由单位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四是加强培训,育好人才。派人出国深造培训、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培养高级人才。对文化工作者充分体现尊重,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每年安排培养经费,对纳入“五个一批”的人才进行学习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加强实践锻炼,让他们快速成长。对文化投资置业者给予资金扶持和鼓励,对文化人才的创作和经营成果、纳税过100万元的文化经营业主,获国际、国家级的文化人才,给予重奖。培养了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导演、名制片人、名出版家、名文化企业家,为文化创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有计划地组织农民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乡村文化能人传、帮、带作用。

3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运用体系

加大对文化创意的扶持力度,逐步推动文化创意形成新的高端产业形态。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重视对进入文化原创领域的中小企业、工作室的扶持,支持专业从事文艺原创、文化创意的业态、产品、服务、运营模式创新,建立相关特色示范企业项目库,落实多方面实质性扶持,逐步培育出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与此同时,加强对吸纳原创人才、应用创意成果的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项目的奖励和支持。必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创意事业,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来创造文化环境,增强文化创新工作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是形成资源整合机制。将广电产业与大文化创意产业并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尽快实现人才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及整个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共同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放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创新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抓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招商。将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范围,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推介和招商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努力培育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充分利用油田各级企业的资金,积极引进外资、民营资本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坚持以培育消费市场为重点,形成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持久效应,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良性互动。

1 消费语境的时代性表征

消费语境是我国自市场经济以来时代特征的一种概述,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还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在此大众传播的媒介环境下,文化消费的滥觞迅速在全球蔓延,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领域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作品呈现出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发展态势。“主旋律”一词最早来源于原国家广电部部长孙家正的一次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意指反应时代精神,激励人民奋进。然而主旋律电视剧发展至今,在观众看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是国家政府意识形态的宣传口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人民集体的价值观。倡导国家的政策思想,是拍给老一辈革命家、老战士或领导班子看的,所以,观众惯性的认为主旋律电视剧没有艺术性可言,缺乏对此类文化产品的欣赏欲望。对于制作方或投资方来说,他们认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在当前消费语境中无利可图,缺乏观众基础,影视制作公司不会投资,因此,越是主旋律,越没有收视率,便成为影视行业部分制作人员口头的谈资。

2 中国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意义

在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当今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中的传统节目形态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国在电视媒介广泛覆盖的文化语境下,我国正值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先进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相互交织。在这样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面前,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电视剧承担着一定的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传递社会主流思想、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重任。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传递出的这种导向性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透过主旋律电视剧呈现的影像,我们得以对家国产生具象的认知,透过电视文本这种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有选择性地对社会影像进行建构。

新时期来,主旋律电视剧的范畴极大拓宽,呈现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努力摆脱主旋律作品带有极强政治性和宣传性,以及把主旋律作品和“长官意志”划等号的局限性,而是围绕富裕与贫穷、革故与鼎新、民族与世界、干部与百姓等时代主题等多元审美价值。《士兵突击》讲述“阿甘”式草根青年成长为兵王的故事;《潜伏》展现来大政治时代中的微观政治;《金婚》以半个世纪的变迁,描述“和谐”的真谛;《任长霞》从基岑视角突出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不再简单的把非艺术的主旋律泛化,而是以宽泛的题材、圆形的人物形象、强情节的编织、市民社会的贴近,通过两难情境或价值选择,在多维情境内构筑起角色的内心世界,还原“真情实感”,呈现“灵魂深度”,引起观众的高度共鸣和认同感。

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对“真善美”艺术价值的孜孜追求,更何况是承载着弘扬社会正能量重任的主旋律电视剧。“真”要符合历史真实也要具有艺术真实,作品能够真实表现时代和社会面貌,符合人物情感和行动的必然性,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善”在于作品要体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高尚的人格境界和积极的精神追求,个人生命的动力;“美”使作品在形象塑造上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电视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这都是艺术价值的特点。随着电视技术与艺术不断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催动下受众欣赏能力的不断提升,时下的中国社会现状,特定的时代文化语境与全球化的快餐文化扩张促使了影视受众渴望从艺术作品从获取更多真善美的精心理欲望。受众的认同是检验主旋律电视剧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创作需从受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始终保持对社会生活和时代文化的热忱关注和审慎思索,从而实现主旋律电视剧艺术创作的创新及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3 主旋律电视剧受众的审美心理

3.1 主旋律电视剧受众审美心理的趋同性

观众不同的审美倾向往往与其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息息有关,然而不同的审美倾向上经常带有时代与民族意识的共同特色,表现出受众审美心理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受众审美的趋同性在其对待主旋律电视剧的态度上发挥重要作用,也同时反映出社会广泛存在的深层审美诉求,所以,在分析中国观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心理上既要将他们看成一个个的个体,也要看成一种群体。

近期大火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呈现出的不论是情节还是演员表演,都让人眼前一亮!这部剧投资大约1.2亿,就多达80多位的演员来说投资不算多,演员得总片酬占其中得四成,片子把大部分的费用花在拍摄上,这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是难得可贵,也是保障一部良心剧诞生的基础。一部主旋律电视剧竟然成为今年第一波被全民热议的电视剧,现在言归正传来分析下为何这部剧的审美价值那么对观众口味? 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与敏感性,其他同类反腐类题材的粗制滥造为这部剧让了路,在此之前,2004年开始反腐剧经历了长达十三年的发展平淡期。《人民的名义》从宣传期就打出“十三年第一步被解封的反腐剧”的口号,直面如今党中央严打严抓贪官腐败现象,在反腐成为主旋律的当下,这样一部根正苗红又给观众审美期待的电视剧,来的剛刚好。

3.2 主旋律电视剧受众审美心理的变异性

彭吉象认为:“变异性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 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快速的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步的社会文明,以及丰富多元的文化,在某不同程度上对影响着受众的审美趣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个体欣赏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艺术欣赏的差异性在程度上表现有大小之分。这种差异性源于受众审美心理的差异,根据受众的个性差别,也与时代、民族、阶级、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相关,这也是受众审美趣味多样性的表现,正如刘勰所说“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从年龄上来看,不同年龄观众的审美情趣是由不同时代造成的,对主旋律电视剧最有感情的是中老年电视观众,因为他们有类似的时代背景,他们或经历过二战时期、建国时期、文革时期, 接受过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建设后现代文化的双重洗礼,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情感表达方式等有较多等认同感;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外国大片、日韩电视剧和英语教育,一般说来,他们更倾向表现世界性的电视电影,民族性的主旋律电视剧并非他们日常首选,但部分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主旋律电视剧也能够吸引他们的目光,如《亮剑》;少年一代出生在90年代前后的一种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在动画动漫的陪伴下成长,生长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下,周边充斥着更多的是流行文化,他们是受西方影响更深的一代,他们对电视剧对选择以青春偶像、玄幻武侠为主,主旋律电视剧基本对他们一代没有什么吸引力,此时的他们已经有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个性追求和颠覆意识。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的观众以中老年人的居多,在当今文化消费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面临着扩大受众群的严峻挑战。尊重受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期待心理,就要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最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素材,并很好地转化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4 中国观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期待

4.1 叙事策略:以故事打动人

目前,大部分主旋律电视剧面临着命题作文的困境。即便主旋律作品有宣传功能,但宣传也是以实际效果而非表面文章为考量的,它同样要符合电视剧创作的客观规律:故事为王。一部好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必须首先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故事完整,人物饱满,节奏合理,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拔高。

1)政治伦理日常化。叙事方式从单向宣扬英雄伟大功绩转换为在多为情境中构建人物的真实生活;叙事主题从突出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转换为表现普通人对理想、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符合“三贴近”原则的叙事策略拉近了观众和“主旋律”的距离,联系起“政治伦理”与“日常生活”,使观众更易“移情”,实现对其审美价值的认同。反腐剧《人民的正义》的“三贴近”表现的就恰到好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三严三实成为政治生活的高频词汇,也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仅2016年1月至8月,中央纪委就先后14次对966起典型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各级纪检查机关共对7303批、19302起问题进行通报曝光。电视媒介扮演着这场反腐运动最广泛的舆论宣传口径。《人民的名义》就诞生在这种恰逢时代的创作意图之下,成为反腐剧“十三年淡出期”以来的回春制作,具有“贴近社会”的底气;编剧周梅森和导演李路因为都有着丰富的政府部门工作经验,充分了解国家政权的运作模式,以及对官员的言谈举止、生活工作习惯也很熟悉,为该剧添加了“贴进生活”的基础;与干部相关的即是百姓的生活,因为干部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主旋律电视剧必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该剧紧紧围绕的中心,比如故事一开始的小官大贪,侯勇扮演的处长家里搜出2亿多元的案件,把它当作开篇布局的引子。编剧周梅森表示为什么用这个真实的案件呢?就是希望能给观众真实感。

2)市民生活的“贴近性”。新时期主旋律电视剧要借助大众文化的平台,要建立基于大众情感模式的叙事体系,研究消费语境下的文化观念和市民社会的受众心理认知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其需求,绝不能成为脱离社会实际和受众审美倾向的空洞叙事。例如,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表示,他想表现的不仅是人性的反腐,更是思考和建立制度层面的反腐。但文艺作品不是单纯的说教,要通过人物故事和其产生的环境来呈现。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当然,创作也需要契机。

4.2 画面情节:制作精雕细琢

对于有些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来说,由于题材受限,如革命历史题材等,这种类型剧在故事、人物上限制多、操作空间有限,特别是涉及革命领袖、真实历史人物等,往往在处理上难度比较大。对于这种剧作上可能会遇到等限制,可以考虑从影视制作层面填补观众对该剧的审美期待。

《人民的名义》未播先火,该剧紧扣从严治党主旋律,该剧主要拍摄取景地为南京和北京。该剧95%左右的镜头是在南京拍摄完成。导演表示,拍摄地点最终定在南京,是因为这座城市既具有历史文化厚度,同时具有现代城市气息,是表现现代都市下历史遗留问题的最好归宿。剧中用透视现实的方式,使用鲜活的艺术表现手法,展开一幕幕反腐大戏,细腻刻画各不同级别领导腐败分子如何从最初的一心为公的好干部,渐渐经受不住利益诱惑而沉沦的过程。剧中涉及的领导人间关系错综复杂,不了解国家政权运作模式的创作人根本无从下手,创作难度极大。该剧在制作层面花费极大力气,在写实方面精雕细琢,在拍市委书记达康会议戏份上就花费了大把电视剧篇幅,但又要避免枯燥,也要求吴刚这些实力派演员对表演细节去一点点的抠。在制作上对真材实料,使得该剧在品相上表现突出,1.2亿的投资成本其中近六成花在制作上,这对于主旋律电视剧也是一种相当大的消耗。制作上的精益求精要求这部剧的投资量很大,在拍摄期有很多投资人觉得此剧尺度太大题材过于敏感不敢投,甚至有的投资人要求撤资,这造成此剧在拍摄后期出现资金短缺的危机,因此,这部良心剧现在能与广大观众见面也是经历了很多艰辛。

4.3 细节创新:借助类型片元素

很多情况下,“主旋律”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影视类型,采取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的创作态度,这种情况是影响它受众欢迎的一个原因之一,应该将主旋律电视剧与其他类型作品充分结合,创作出既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又兼具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影视作品。除了革命历史题材,从现实题材中我们可以对当下多元价值观反思,对传统伦理价值进行传承,从古代历史题材中可以推导对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从谍战、抗战题材中可以对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当下稀缺的精神财富进行大力弘扬。在这样的创作中,不仅仅只将类型片当作一层表皮,而是要将主旋律的内核与全剧架构统一,内外合一。类型片往往是会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变化,但主旋律弘扬的价值观要保持稳定,要将其与当下观众生活、心态之间发生关联,促使俩者自然的融入,符合当下现实观照的基础上产生丰富的化学反应,满足观众的审美视野,这才能为剧作中的意识形态被当下观众接受创造可能。

例如《人民的名义》为了让其“有深度有悬念有剧情”,导演在这部正剧中也引用了一些新的创作手法,将反腐题材进行了通俗化的改编,结合了主旋律电视剧与侦探类型片的创作方式,“谁是真正的贪官”成为剧中推动剧情发展的悬念之一,全明星阵容也是该剧策划的亮点之一。编剧将陆毅饰演的男主角检查处长侯亮平设定成一个美国牛仔片式的“孤胆英雄”,人物设定上赋予侯亮平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尝试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响应,这种处理方式越来越倾向于类型片的处理方式。在这种创作模式基础上,将观众带入到剧情情境中,再以核心价值观带来升华和崇高感,就显得真挚、可信、感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观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期待与对普通电视剧的审美期待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发展道路上還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相较于普通电视剧,它们的创作机制基本相似,但主旋律电视剧需要强调更高层次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罢了。

参考文献

[1]白多.“主旋律”电视剧的意识形态与叙事策略[D].海南大学,2014.

[2]徐大文.浅析消费文化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突围——以编剧赵冬苓的创作为例[J].现代视听,2012,(05):39-42.

[3]李君.浅论中国电视受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审美期待[J].中国电视,2004,(05):58-63.

[4]杨爱君.论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7):50-51.

[5]梁玖.论审艺学视野中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诉求[J].中国电视,2004,(07):65-70.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