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4-22邹学书
邹学书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贯彻的基本原则,本文针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及中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问题;对策;评价制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职业教育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应当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众所周知,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很多中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抱负,不能合理的规划人生目标,不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二是基础文化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行为;三是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弃;四是诚信缺失,自控能力不足,由于在家娇生惯养,形成了凡是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估计他人的感受,任性妄为,自以为是,并且说话做事不负责任,没有诚信可言,自控力不足等等。
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德育内容存在偏失:相对于中职学生从小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内容是闭塞的、落后的、死板的,自然无法对德育教育产生兴趣,同时德育教育的效果也无法保证;二是德育方法不到位,德育课程不能与学生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导致教育内容枯燥单调,无法实现德育教育预期目标。三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专业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浪费了很多有利的时机。
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德育老师,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来解决这些问题。
1 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作用
德育课是中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等主要阵地。一方面是改进和加强德育课程的内容,使德育课程与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入手,采用多元化的、多种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正确判断社会现象,使学生在道德认知能力上不断提高。不仅仅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还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以优秀的师德风范与科学理论魅力相结合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加强班会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班会活动的开展和所发挥的作用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占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从时间性、连续性和范围性方面讲,班会活动都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是班主任首要及长期贯彻的工作,需要其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对学生所面临或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结合实际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作为班主任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班会活动也贯穿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营造良好德育教育环境的有效途径。
3 优化学校的德育环境
德育教育与学校的德育环境密切相关,若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园风气、老师的教学风气和学生的学习风气三方面的核心内容上;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德育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是板报栏和宣传橱窗,应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板块这一优势,适时更新,加以视觉平面的宣传配合,激起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兴趣,进而加深德育教育的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思想教育活动方面开展一些对德育主题具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活动,与班主任工作、各个任课教师工作、实习实训及其他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德育效果有所提高;四是以寓教于乐方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在文体活动方面有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在“玩中学”这种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 不能忽略的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制定完善的德育评价制度
为了加强教师的素质,学校应利用假期时间多派送教師参加各级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活动,加强对学科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指导,并且对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师在思想政治科研方面的能力。
同时是坚持对学生有一个健全的综合测评制度:
1)对学生思想、行为表现每月一评价,每月一总结,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2)坚持班级考核制度:对各班级早操、晚自习、宿舍卫生、教室卫生检查情况实行日检查、日公示。对班级、班主任考核实行日检查、月汇总、月公示。
3)建立大型活动评价制度:对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依据各班级的学生出勤、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学生公布。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还结合该校学生所独有的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德育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的优点,实现基层劳动者具有高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