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社团建设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研究

2019-04-22杨雪杨进

科教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雪 杨进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发展主力,培育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深远。学校社团作为一种途径应用于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实践补位、灵活导引及同群影响等多重作用。更新观念,统一社团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认识,适度引导下力推学生自主发挥,管理中将自治与他治结合,价值理性下建构梯度式评价,是学校社团助力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学校社团 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作出了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深刻领会和全而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之一;并且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1]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仍然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尤为重大。学校社团建设是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良好补充。学校社团建设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学校社团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应用,这些问题答案的明晰将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设发展。

1 学校社团建设的概况及其特点

学校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学生组织。其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党团及少先队组织、学生会是广义上的学生社团。狭义的社团则与这两者有所区别,指称除学生党、团、少先队组织及学生会之外根据学生兴趣所建立的非盈利性学生组织。[2]在本文中的学校社团指的是狭义意义上的社团。学生社团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纽带,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团活动的正确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社团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以一定的知识文化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3]

学校社团特点十分鲜明,诸如内容的丰富性、形式多样性、教育影响广发性等。首先,内容的丰富性、延展性。学校社团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求自发创立形成。其中可以开展的内容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因为没有限定,所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社团主题。其次,形式的多样性。学校社团种类很多,社会服务类、文体娱乐类、科学研究类、环保实践类等等。不同类型的社团有其自身优势与定位,同一个主题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社团同时开展进行,多元多角度的活动形式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求,极大的增加了趣味性,这也是学校社团自身的优势所在。教育影响广发性,社团活动对学生的锻炼发展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学生参与社团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亲身的实践经历,这是学校社团区别于学校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学生社团具有同伴群体效应的重要特征,使得学校社团的影响具有传播性与扩散性、感染性。学校社团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品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2 学校社团建设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1 提供实践场所,深化理论学习

目前我国的德育建设类型多样,主要通过专门、系统的德育思想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价值观引导,同时也会采取开展活动的形式,例如利用法定节假日和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演讲比赛、节目表演、公益服务,寓价值观教育于学校和社会的全部。但是这种松散的、不系统地活动形式有其自身局限性。一是开展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教师或者学校为行动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话语权分量小。一些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需求点,活动的完成成为目标,没有考虑到活动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效果。二是单一活动有意义影响的短暂性和不连续性等缺点,难以形成连续、整体的意义影响。而学校社团恰恰能弥补单一、不系统等缺陷。学校社团是一个完备的组织,有其自身的定位与行动方向,开展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目标体系下进行的,开展的活动是连续性的。并且,社团建设是学生思想理論学习的补充,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把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提高认识、凝练思想。充分的实现了道德教育的实践补位。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更是进一步肯定了道德建设要在实践中发展。真正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形成的,学生社团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有其自身的行动优势。

2.2 形式多元开放,灵活导引参与

学校社团形式多样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具有很强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开放、多元的形式特征使学生可以在其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正是相对的自由度、宽松度、灵活性,往往更会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的是学生的内化,不是简单的记忆“十二个字”,而是要领会每一个字的涵义,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系统中去。所以学生自己本身的意愿有很大的作用,学生是积极自愿的去领会还是被外力强加接受效果截然不同。学生社团用其自身丰富多样的特性去吸引学生,激发参与兴趣与热情。在社团中进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学生领会、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重要铺垫。学生社团在进行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给予学生自主性,它是吸引,不是强制。理论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参与,它保障了德育影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学校社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权,它加深了德育影响的拉力与张力。

2.3 同群效应深化意义影响

“同群效应”是教育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是指平等个体之间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产生相互作用时,某一个体的行为及结果会受到其周围同群者行为及结果影响。学生社团是群体性组织,是“同群效应”的典型例子。在学生社团中,大家不再是单一行事个体,个体活动依托一定的组织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肩负一定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个体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他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表现为对组织中大多数人思想的一种倾斜、信任,对共同行为的信服、跟从。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要形成统一意见,要基于一定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守则,社团成员不得不整合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成员强化自我认同,增强身份意识,对自己及社团的价值观念逐渐明确,在相应的社会活动中少几分犹豫与踌躇,多几分坚定与自信。[4]这是自我思想及价值观不断构建完善的过程。社团成员则在社团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在耳濡目染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3 学校社团建设应用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3.1 更新观念,认识统一

当前,学校社团建设的实践意义与潜在价值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有些学校认为在初高中阶段不适合开展社团,一是认为开展社团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影响课业学习。二是认为在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不足,社团开展过程困难。实际上,这是教育领导者的误区,没有对学校社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运用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应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学校社团建设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用全新眼光去看待。其次,要认识统一,学校在进行社团建设时,要全面推进,应该使全校师生形成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社团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德育、价值观的重要性。避免社团建设成为学校“某一些人”的事,让一些教师成为旁观者。尤其是一些科任教师,因为担心学生成绩受到影响,隐晦的“阻止”学生参加。这时,这些教师可能就从校园社团建设的旁观者变成了阻碍者。当学校内部没有对学生社团建设达成统一共识,也会给学生认识带来一定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自身完整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外界信息不一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统一。

3.2 适度引导,自主发挥

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社团与大学阶段的社团有一定的区别,其活动主体的身心发展程度不同。大学生身心发展接近成熟,其价值观也基本建立,价值观体系建立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而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并且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因为有升学压力,其时间分配重点还主要是课业学习,自主的时间较大学相比较少。所以无论是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还是从外部客观的时间条件来说,对初高中阶段的社团建设都应给予一定的方向引导。方向正确地前提下,学生要能够有充分的话语权,允许并且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鼓励学生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进行主题发挥。同时要注意社团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不能空洞,不能虚化,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意愿与情感体验。

在学生社团建立的具体实践中,社团特色定位上可以由学生自己商定。在学生社团具体活动主题组织中,主题上可以实行“命题”与“自拟”相结。主题引导上可以从两个层面融入。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以一种主题内容的形式融入,将“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作为活动主题,在主题下,让学生们自由采取多样的形式去发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中心内容融合,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5]例如手工手绘类社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作题材,以手工手绘的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中寻找可资阐释的素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多种形式展现。[6]另一种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行动要求融入到活动开展中,隐性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其活动的基本准则,行动的基本范式,逐渐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例如领导力社团联合、爱心社团联合等志愿者协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走进福利院、聋哑学校,为那里的老人和孩子送去爱心。[7]在体验中感悟,促进思想提升。在行动中让社团活动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3.3 自治与他治相结合

在将学生社团应用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注意将自我管理与他人管理相结合。学生社团类似于一个微型社会,学生社团中的交往互动有别于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日常交往。日常交往带有一定个人化、私人性,社团中的交往是一个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是基于一定的目标取向的合作交往,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分工配合。在社团活动进行中,其行为主体可能会迸发很多问题,学生会出现困惑、疑问,会自相矛盾、会有价值冲突,甚至会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例子。而将学生多种的问题暴露在团体中,让其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感受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引导进行处理解决,其教育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自我管理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过程当中,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试着去管理,逐渐产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了权力和谐的优点,并对他们的义务性质和权利范围终于形成明确的和切合实际的概念。社团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从而实现自主自由。[8]

3.4 建立梯度式评价机制

价值观重要的是影响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我们如何行动。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个缓慢行进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社团开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成为学生形成、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和转折点。为了促使社团更好的发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社团评价机制的建立要基于价值理性,重视过程性,以人为本。对于社团的评价机制,要构建自评与他评,发挥双重作用。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对社团的评价,他评是来自社团成员、参与教师、家长群体的评价。同时,要建立梯度式评价,即对于社团活动成果、活动过程、学生个人等给予分层级评价。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笔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发展起点,起点不同,不能按照统一标准给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不能笼统。应该建立不同梯度,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给合适、正当的评价与反馈,要具体、要有针对性,要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成长变化。对于社团发展来说,梯度式评价,也便于给出一定的方向引导,社团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它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形成良好品质,所以对于社团应该重点评价其影响效果。例如可以将活动主题方案设计作为一级评价,活动过程中开发力与执行力作为二级评价,在活动的影响效果、传播面上作为三级评价。逐渐提高,逐渐引导,通过社团活动将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注意评价带给学生社团发展建设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泽泉.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论述[J].观察与思考,2017(11):80-83.

[2] 石中英.社团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22-25.

[3] 梁新娜.大学生社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

[4] 周文华,郗春梅.论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4):92-95.

[5] 周晓红.学生社团的价值教育意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02):20-21.

[6] 许文浩.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157-159.

[7] 张美玲.学生社团活动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和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7):56-57.

[8] 周文华,郗春梅.论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4):92-95.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