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期望与现实落差分析
2019-04-22杨渝南刘杰
杨渝南 刘杰
摘 要 以S大学为例,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和实际就业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落差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在就业地域方面,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就业比例远低于预期;二、在就业单位类型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实际就业比例远低于期望值;三、在起点月薪方面,实际起点月薪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范围内,比预期值明显偏低。针对这些落差分析了原因,并从高校的角度,针对硕士生的就业观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落差分析 省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識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80
The Gap Analysis between Master'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Real in Provincial University
——the Case of S University
YANG Yunan, LIU Jie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aking 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actual employment data, the gap between the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are studied. The gap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in the area of employment, the share of real employment in first-tier cities and the developed east coast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 second, in the employment enterprise type, the actual employment ratio of state organ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is much lower than expected; third, in the starting salary, the actual starting salary is mainly within the range of 3000 to 5000 Yuan,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xpected. The reasons for the gap are analyzed, and from the university perspective, som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that aim at the employment view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employment; gap analysis; Provincial University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要看学历,更要看学校背景,因此,相对于那些名牌部属高校的硕士生,普通的省属高校的硕士生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就业压力,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群体。[1]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多付出了3年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工作自然有更高的期望和标准;[2]而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和务实,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更注重人才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3]因此,省属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对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既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满意度。以S大学为例,该校为湖北省省属重点大学,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约为4千多人。据相关数据统计①,该校2014年和2015年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1.96%和89.47%均低于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92.76%和92.32%,2016年基本与本科生持平;在近三年的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中,选择满意的人数均不超过50%。S大学的硕士生就业情况在省属高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关注和探讨。本文以此为例,着重分析了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期望值和实际就业情况之间的差异,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实际就业数据来自《S大学2014-2016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再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
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针对本次调查,查阅大量文献后,设计了《关于S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期望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就业前景预估、所期望的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类型、起点月薪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建议等。
1.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6年9月-10月间进行,调查对象为S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为94.7%。其中男生占56.4%,女生占43.6%;一年级16.3%,二年级36.6%,三年级47.1%,专业分布情况如表1。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就业地域的落差
2.1.1 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的期望值调查结果
本研究在问卷中设置了“您所期望的就业地点位于哪里?(该题可多选)”这一问题来了解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如图1),研究生所期望的就业地点,排在前两位的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占27.3%)和一线城市②(占22.1%),另有超过1/3的人选择愿意回家乡发展,只有18.0%的研究生毕业后愿意去中西部地区,仅有1.2%的人愿意深入农村和基层。
这样的数据很明确地显示了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择业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其次,大量的研究生选择回家乡发展,也说明了中国人受“落叶归根”、“父母在不远行”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家乡的人脉关系的考虑。另外,最缺乏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
2.1.2 近三年S大学实际就业地域分析
根据S大学2014-2016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年度报告》,对近三年来不同区域的就业比例进行了分析,如图2,S大学的硕士生就业地域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就业比例并不高。虽然调查问卷显示,近一半的硕士研究生希望在一线城市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但事实上,近三年在该地区就业的人数均未超过25%,大大低于研究生们的预期。这是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最显著的落差之一。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省属高校的硕士毕业生面对的竞争对手往往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高校、甚至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虽然学历相同,但很多用人单位会以学校出身为主要标准来衡量和选拔人才,[1]因此,属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在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难度较大。
(2)湖北省是最大就业基地,对周边省份有一定辐射作用。从图2中可以看到,湖北省所占的就业比例一直都是最高的,2015年甚至达到了60.5%,是S大学最大的就业基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S大学作为湖北省的省属高校,其基本定位就是立足于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人才,每年在湖北省发放的招生指标是最多的,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有70%左右都来自湖北省內,为当地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作用显著;另一方面,这也与近年来湖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关,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以武汉为龙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
相关数据显示,除湖北、广东、北京、浙江等地以外,就业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还有邻近湖北的四川、贵州、安徽、河南等地,可以看到省属高校在就业上具有一定的辐射周边的能力。
(3)近三年就业区域分布比例较为稳定。从图2可知,近三年来,S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比例较为接近,各省份间的分布都没有特别明显的波动,总体就业情况较为稳定。
2.2 就业单位类型的落差
问卷结果显示(如图3),有51.7%的硕士生选择了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的理想单位类型,这也是近年来“公务员热”的直接反映;其次是国营企业,占30.8%,这两种类型加起来就占到了82.5%。仅有8.7%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选择其他类(主要指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形式)的也不足10%。可见,毕业生择业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偏好体制内、福利好、低风险的稳定工作。但是,实际的就业情况与硕士生的期望还是有差距的,主要表现出以下规律:
(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远低于期望值。由图3可知,2014-2016年,能够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38.9%、37.2%和32.2%,与被调查硕士生的期望值51.7%相差较远。
(2)国营企业的就业比例与期望值最接近。国营企业的就业比例较高,近几年均为30%以上,并且实际就业比率与期望值比较接近,可见,对于省属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而言,国企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3)民营企业的实际就业比例比期望值高很多,解决了近1/4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三年民营企业的实际就业比例差不多是期望值的3倍,很多没能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的毕业生,最终只能选择民企,当然也有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了发展势头好、待遇优厚的民企而主动加入。无论是哪种情况,不可否认的是民企在硕士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4)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都偏低。虽然在调查中愿意去三资企业工作的学生不少,但实际能够在三资企业就职的毕业生却很有限,许多跨国公司对应聘者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省属高校的研究生在这方面缺乏优势。另外,虽然近年来自主创业的观念越来越被人接受,但从实际来看,勇于自主创业或从事自由职业的毕业生还是非常少,追求稳定和低风险仍是主流。
2.3 就业起点月薪的落差
硕士生就读期间其家庭往往承受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因此,硕士生对起点月薪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根据调查(见图4),研究生所期望的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7000元这个范围,比例达到了57.6%,有25.6%的硕士生希望自己的起薪可以达到7000元以上。
根据S大学2014-2016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数据统计,硕士毕业生的实际起点月薪远低于期望值,能达到5000-7000元的只有25%左右,能达到7000元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不到3%。实际起点月薪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范围内,约占50-60%。当然,这有一定的地域原因,因为省属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在本省就业的比例非常高,而湖北省相对于沿海地区及一线城市,其平均工资水平是偏低的。
总之,在起点月薪这个问题上,硕士毕业生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非常大,这种巨大的落差直接导致硕士生就业满意度降低,内心挫败感增加。
3 关于省属高校硕士生就业观的问题分析及对策讨论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类型、起点月薪方面这三方面,S高校硕士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都存在明显落差。这种落差的形成,反映的是就业市场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省属高校硕士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自我认识不足,从众心理明显。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研究生在择业时往往只考虑到了工作本身的相关属性,如地点、稳定性、收入等,却很少考虑自身的特质与工作的契合度,也就是说,在择业这样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他们只研究了工作本身,却没有清晰地认识自我。这种自我认识的不足,导致很多研究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往往会听从家人和朋友的建议,选择稳定或收入高的所谓“好工作”,有强烈的从众心理,最终导致其在就业选择上过于单一,形成恶性竞争。
第二,择业标准过于功利,过于追求稳定,缺乏奋斗精神和远大理想。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硕士生在地域上选择了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在单位类型上选择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真正特别需要人才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营企业却很少有人主动选择。部分研究生在择业的时候一味地追求工作的稳定、安逸与高收入,较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实现,择业标准功利化,[4]表现出较为狭隘和片面的就业观。
要减小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提高初次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除了依靠国家政策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宏观层面外,在现阶段,对高校而言,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给予硕士生理性的就业引导,改变他们过于狭隘的就业观。
3.1 关于地域:立足本省,辐射周边
作为省属高校,要明确自身作为区域中心大学的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的发展方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培养技术人才,[5]既可解决当地及邻近区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可减少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直接恶性竞争。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要过分执着于一线城市,人才越是缺乏的地方其发展空间越是广阔。
省属高校的就业地域策略应是“立足本省,辐射周边”,除了考虑本省的人才需求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邻近省份的辐射作用,以扩大就业范围。以S大学为例,其就业地域的策略应考虑以“立足本省,辐射西南”为主,利用与西南地区相邻的优势,借助西南地区高速发展的势头,既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支持了当地的建设。
3.2 关于单位类型:适合自己,不盲目随大流
每个人的特质不同,适合的工作类型也不同,对于工作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在高校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6]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适合什么工作?我真正喜欢什么工作?什么工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不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既可避免无必要的恶性竞争,又可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在研究生的传统就业领域,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研发部门、国家机构等人才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高校应有意识的引导硕士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让他们了解民企的优势和特点,打破“非体制内不就业”的观念,既能增加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又能为民企补充急需的高层次人才。[7]同时,对硕士生到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进行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
3.3 关于起薪:目光长远,看发展潜力
找一个高收入的工作是人的正常追求,但是在研究生初次择业时,只看到眼前的收入則过于短视了。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市场动态,了解人才市场的行情,更理性的制定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太纠结于起薪,关键看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普遍来讲,研究生的发展空间比本科生大,工资增长的速度也更快。
4 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总结了省属高校硕士生就业期望值和实际就业情况之间的差异,并着重在硕士生的就业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对策讨论,除此以外,要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核心还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作为省属高校的硕士生,从入校开始就应该意识到就业压力,要有一定的危机意识,高文凭并不是获得理想工作的绝对保障,硕士生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8]配合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向,最终形成省属高校硕士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讯作者:刘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的终结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GB035)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S大学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和《S大学2014—2016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② 为了便于统计,根据相关资料及近年来各省的人均收入水平,本文中一线城市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5个城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指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五个省份。
参考文献
[1] 张建,孙抱弘.“校历主义”盛行下的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14(5):22-24.
[2] 陈洋.当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增刊:27-28.
[3] 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28.
[4] 邓伟.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6(36):46-47.
[5] 李东航.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韩国高教结构调整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4(3):71-76.
[6] 李涛,沈聪伟.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46-151.
[7] 李海波,梁巧灵.高校毕业研究生到中小民营企业就业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4(7):177-180.
[8] 陈文权,许可.破解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J].云梦学刊,2017.38(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