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2019-04-22蓝福春
蓝福春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一,“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严谨学生的思维,优化思维品质和拓展思维空间,但真正能从根本上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只有泛语文教学。
【关键词】思维发展与提升;教学策略;泛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96-02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即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并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注重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试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涵浅析
人类的思维分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线性思维能力包括辨识、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非线性思维能力包括联想、想象、辩证、批判等能力。
语言和思维都是人类反映客观现实时的意识形式体现,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人脑对外部现实的反映,两者的统一就构成了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教学策略中,重在思维规律,而不是语言形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严谨学生的思维路径、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思维规律和方法,并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辨识、分析、辩证、批判等线性和非线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教学策略
1.營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灵感。
(1)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既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组织的需要,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灵感的需要。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师生一问一答,答案多数是只有一种途径或一种结果,学生思维比较被动,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通过合作讨论、探究,课堂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一个问题会有百种答案,不仅激活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灵感,各种创新和奇特的想法都有展现的空间。
(2)善于提出“争议性”话题。
课堂教学善于设置有疑问难、讨论争论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辨明是非,在争论中获得真知。教师尤其在主观和开放性问题上,巧设“争议性”和“矛盾性”话题,让学生探讨、分析、辨别、辩证和批判,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提出“如果范进和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相遇怎么办?”;在介绍《西游记》这部作品时,提出“如果上级认为西天取经局人员超编,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必须要一个人下岗,你认为谁最应该下岗?”提出这些问题,学生会碰出思维的火花,教学的日积月累,思维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3)善于赏识性评价。
现代教学课堂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言之成理的看法,教师都应给予赏识和积极评价,即便观点和理由不太成熟,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引导,这些都来自于学生“思维的火花”,赏识和激励可以让思维的火花越燃越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注重梳理文脉,严谨学生思维。
梳理文脉,就是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思维路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整体观”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前提。一篇文章一般也就是三或四个层次,教导学生善于用“文章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的格式来表达,也相当于给文章划分层次。
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文脉思路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归纳:文章先写战前准备,体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接着写战争经过,体现曹刿把握战机的战场指挥能力;最后写战后总结,体现其“后发制人”的战术思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每篇课文都这么做,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也变得严谨起来。
3.掌握规律方法,优化思维品质。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特色,写作特色是作者写作思维的集中反映,经常尝试归纳,“见多识广”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优化思维品质。
如:设喻说理、类比说理,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重要的写作特色;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是《鱼我所欲也》重要的写作特色;以小见,是《枣核》的写作特色;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是《背影》的写作特色……如果每一篇课文都总结出一两点,那么学生就会发现其中规律:一篇思维严谨的佳作,其实都是借助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式、语言形式等才得以实现的。这些发现对学生今后的思维活动会有重要启示,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和技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活动的针对性有重要作用。
4.开放语文课堂,拓展思维空间。
(1).巧设开放性话题。课堂教学不局限于课内,时时注意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语文毕竟是为生活服务的。巧设开放性话题,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施展于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思维空间。
如教学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问题:邹忌的说服能力是毫无置疑的,但齐王能纳谏同样值得我们点赞,生活中如果你是领导,你从齐王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再如教学到《敬业和乐业》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到敬业和乐业?等等。
这样开放性课堂,学生一定是“众口百舌”,思维施展精彩纷呈。
(2)当堂训练同一素材不同运用角度的小作文。学生学会引用、分析和评议课文素材,并尝试运用于不同角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这一素材,如果从正面去论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观点,你准备怎么用?如果从反面去论证“大丈夫应担当天下”这一观点,你准备怎么用?再如:《项链》中玛蒂尔德夫人因虚荣丢失项链,后又通过劳动赔偿项链这一素材,如果用于论证“都是欲望惹的祸”这一观点,你怎么用?如果用于论证“人因诚实而美”,你又怎样运用?等等,如果课堂经常设置这样开放性的话题,学生的脑洞一定大开,思维视野会越来越敞亮,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必得以实现。
三、泛语文教学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根本路径
课堂的“三招两式”,确有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速成”之功,但真正能够给“思维”注入源源不断活力和动力的是社会和生活。学生只有置身于社会与生活,深刻了解社会和生活的规律和本质,才能“拨开云雾见日出”,对文本或问题才能作出恰当和深刻的分析、归纳、评论、辨别和批判。
教师应当实施泛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甚至还要关注自然,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课堂上阅读的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感悟或评判,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和生活体验作基础,引导他去感受和解读这些作品,就变成了为训练思维而一味地进行静态分析,缺乏灵气与活力,这断然不是培育思维的方法。只有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灵气与活力的不断浸润,思维的“源头活水”阵阵来袭,学生思维才可能求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奠定思维活动基础、扩大思维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激发思维活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兆同,徐思益.《语言学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2]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3]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漓江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