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疆特色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9-04-22张胜楠努热曼古丽·图尔荪莫治新王晶

大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课程体系

张胜楠 努热曼古丽·图尔荪  莫治新 王晶

[摘 要]喀什大学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构建具有南疆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抓手,提出夯实强化理论基础和工程专业基础;根据南疆地区环境现状,优化专业课程凸显工程实用性;利用校内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依托援疆教师资源,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南疆特色;转型发展;工程意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4-0055-04

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明确自身职能,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作用[1]。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事关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目前工科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的制约因素[3-4]:其一,学生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南疆或偏远地区、牧区等工业稀缺,再加上当地的教学资源匮乏,导致基础教育质量差,入学新生成绩不理想,许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不适应高校的工科教育模式。其二,师资方面。高校中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力量不足,主要以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而且绝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其三,教学体系。教师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当前工科教育的需要。

一、“内部动力培育”驱动新疆高校工科教育发展

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对口支援建设计划等战略的实施,为新疆高校工科学生带来就业机会的同时,对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偏低的原因,新疆各高校在内部动力的驱动下,如新疆大学的工科学院、新疆工程学院、昌吉学院和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2,5-7]。

(一)学生方面

建立并完善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预科教学阶段,对民族学生进行基础汉语授课。通过规范的汉语教材的选用,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的遴选,夯实民族工科大学生的汉语基础,保证其后续学习效果。

(二)师资方面

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少数民族教师,鼎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稳定的民汉教师教学团队。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建设、教研活动等多方面入手,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借此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此外,高校通过安排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培养“双师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校内教师的导师,采用“师徒结对”培养模式提高校内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优势,聘请优秀援疆师资作为导师,提升校内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人才培养

根据“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契合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遵循专业发展规律,探索“校内识岗、学岗,校外顶岗,项目导向”的“应用技术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素质。通过校企合作,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具地方性、应用型、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

引进“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新疆幅员广阔,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新疆高等工科教育也离不开网络远程教育,依托信息化技术采用仿真教学,将多媒体技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引进课程教学,弥补了工程教育的不足,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口援疆”助力新疆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新疆各高校在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而构建并完善可持续性“造血型”援疆模式,对新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8-10]。

近年来,高校对口援疆工作对新疆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对口支援单位在教育援疆方面的创新与务实,涌现出如“北京模式[11]”“浙江模式[12]”“温拜模式[13]”“宁波模式[14]”“上海模式[15]”等援疆模式。教育援疆工作增强了对口地区教育发展的后劲,实现了把“输血”功能向自我“造血”能力转变的成功转型,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援疆教师在受援高校从事教学活动、学科建设等工作中带来了援疆高校的教学理念,通过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互帮结对”,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当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更新;通过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当地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援疆教师的牵头,援疆高校与受援高校签订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同时当地教师也有了进修深造等机会,学历和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成为当地高校独当一面的教学科研骨干。另外援疆教师积极参与了受援高校的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

三、构建南疆特色的環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战略思考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16],明确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喀什大学从原先师范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全面转型,需要从专业建设与内涵方面得到提升,还需要向南疆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全面转型发展。喀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是新疆自治区级紧缺专业,在此基础上着手建设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实现应用型转变,其实质是顺应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从“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两方面着手构建,办成具有鲜明的南疆特色,使教学与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培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转型是各种内外动力因素的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引起和推动的[17]。构建喀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动力因素主要有来自国家战略和喀什地区战略定位的外部动力驱动,以及来自本校转型发展所需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内部动力培育。

(一)国家战略实施需要环保工作“保驾护航”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18]。喀什地处南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中心城市,应立足自身特殊战略位置的优势,谋求战略主动权,打造三大经济——开放型经济、通道经济与创新型经济[19]。

有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而且我国有关部门对生态环保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亟待解决[18]。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20]。环境科学与工程是环保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可持续发展”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高校转型发展需要环境与科学工程应用性专业

张大良[21]指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个系统工程,应聚焦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师队伍等重点,精准发力,强力推进,创新突破。

喀什师范学院于2015年4月28日更名为喀什大学,正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良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建设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优势突出、在周边具有影响力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出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新疆尤其是南疆的现代化建设、基础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2]。

喀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本科专业,正是学校根据“一带一路”战略需求及喀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南疆地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设置的。该专业设置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也表现了本校谋求服务社会的内部动力。

四、构建南疆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既坚持共性发展,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符合“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简称“专业规范”);同时也注重地区发展需求,依托本校环境科学为自治区紧缺专业建设,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抓手,根据本校是一所多民族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融入南疆地区特色。

(一)夯实基础:强化理论基础和工程专业基础

喀什大学前身为喀什师范学院,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往往带有明显的师范教育模式的痕迹。适逢高校转型发展契机,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由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属于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体系的重构旨在强化理论基础和工程专业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及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由于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生源较为复杂,包括汉语言班、民语言班、双语及民考汉班。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经过预科学习,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和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又由于大学课程都采用汉语授课,民族学生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理想,也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升所有学生学习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能力,符合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喀什大学化环学院将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细化。如理论基础课方面,强化数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时数考虑适当增加,使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更扎实、更系统;保留原来的大学物理、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并针对民考民学生的汉语水平实际情况适当补充课时量,加强课后辅导,使学生对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方面理解掌握更为透彻。同时,加强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工程制图、电子电工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在为学生后续学习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原理、工程设计计算等课程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工程意识,并逐步建立工程概念,完成从“科学”到“工程”的转型。

(二)应用教育:优化专业课程和凸显工程实用性

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专业规范”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给排水工程等理论课程和相关的实验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喀什地区本地环境实际情况,突出南疆地区特色,符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快服务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具体的课程教授内容上有所侧重。比如,环境监测课程中一般高校强调水、气的监测,在本校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南疆地区的土壤特性,详细介绍土质结构及监测方法,并增补土壤污染修复的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环境;针对新疆水源地水质污染物主要为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特点,增加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吸附、离子交换、膜技术等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量,详细讲解常用水处理除盐原理及工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应当地水处理工程的知识储备;结合喀什地区浮尘天气的形成原因,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强化除尘基础内容,讲述各类除尘器等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除尘设备的类型及运行过程,强调工程的实用性。

课程安排方面,考虑到本校民考民和民考汉学生的汉语水平,将专业基础课环境工程原理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并增加教学量,强调课程中涉及大气、水、固废等污染控制的单元操作原理的讲解,介绍各操作单元在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中应用,完成理论知识向实践工程过渡的引导,并将后续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减少,实验教学时数适当增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实践:用好校内资源和开发校企合作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相互协调、融合。设计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包括专业实习、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习/实践环节等[23,24]。通过实践环节的实施,通过锻炼学生实际操作,从而激发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本校环境科学专业作为自治区级紧缺专业,拥有专业实验室、教育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和新疆生物质类固废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实践场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配套专业实验,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形成在教学指导团队指导下的分配型及兴趣型的学生学习团队。在具体的实验环节中整合资源,实现实验教学及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的平台式共享,增加学生提升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体现工程项目的鲜明特征。设计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设计内容考虑与实际工程应用接轨,必要时要与协作单位组织成立合作指导团队,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从而提高工程素质。

尽力开发校企合作,跟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的单位,如当地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安排大一大二学生到相关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及工矿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环节,通过现场踏勘,让学生在进入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前获得各类环境污染物控制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其次,安排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的大三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在生产现场了解环境污染治理和控制设施等运行现状,适当参加实际处理设施的操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程序等。在大四上半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当地的污水处理厂、监测站、环保局等进行实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每年9月至11月,学校会将两个班60多名学生分散在多个城市的相关企业或单位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意识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践效果显著。此外,针对本校民考民和民考汉学生汉语水平薄弱的弱点,还可以将课堂带到企业工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应用。

(四)双师队伍:利用援疆资源和加强本校员工培训

喀什大学的转型发展工作也离不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正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工作之际,在上海市、广东省、山东省、深圳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从事教育援疆工作的教师对优化本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提高南疆地区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地援疆教师的到来,对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光充实了师资队伍,还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援疆工作还实现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跨越,在援疆老师的带教帮助下,本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青年教师微课竞赛,当地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跨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師队伍建设坚实的一步。

同时,本校也注重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与南开大学就推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实现转型发展与优势互补,签订了相关的合作协议,并有计划地选送本校教师接受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水平,增强实践工作能力,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结语

从“一带一路”倡议的环保需求及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出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是正处于转型发展重要时期的喀什大学的历史使命及职责担当。深化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符合环境保护所需要的高素质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抓手,构建具有南疆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要做好学生强化理论基础和工程专业基础的教学,对民族学生要适当提高课时数;提倡应用性教育,根据南疆地区的环境现状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从而凸显工程实用性;结合校内现有资源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教育真正得到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另外现在正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工作之际,要利用好援疆教师资源对本校教学质量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帮助,并加强与疆外高校的合作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另外,要利用课时补缺加强基础教学,通过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等系列工程教育模式,及利用高校对口支援建设的契机完成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等实践探索。该转型发展模式对其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哈经雄.试论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教育科学,2017(2):3-13.

[2] 郭文松,范修文,周岭.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工科类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新疆农机化,2015(1):46-48.

[3] 吴福环,哈布凯,崔光莲,等.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3(6):68-73.

[4] 艾斯喀尔·喀迪尔,高丙朋.新疆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程教育”培养新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6):9-10.

[5] 孙万麟,宋莉莉,朱超.新疆工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71-273.

[6] 陆卫东,尹彬,韦刚.新疆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教学质量提高的“四位一体”策略研究 ——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5):271-273.

[7] 早热木·依玛尔,热依汗古丽·木沙.新疆少数民族高等工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C].纪念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暨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2009:115-117.

[8] 肖波.高校对口援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4-5.

[9] 达丽.以全国对口援疆为契机全面提高新疆高校教育质量[J].新疆社会科学,2010(5):98-100

[10] 李玲玲,龚军,吕小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援疆工作的再认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8):18-22.

[11] 李翠.教育援疆的“北京模式”:授人以渔,从教师开始[N].中国民族报,2013-8-16(001).

[12] 朱振岳,蒋亦丰. 浙江坚持“抓关键、大集中、全脱产”,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高水平双语师资教育援疆的“浙江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5-6-22(001).

[13] 宋华. 创新援疆工作的“温拜模式”[N].中国信息报,2013-1-24(005).

[14] 张路,李政强. “互联网+教育”打造宁波教育援疆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水平[N].阿克苏日报(汉),2017-11-25(002).

[15] 苏明,方城,冯艾,等.从硬件改善到内涵提升——上海教育援疆的创新与务实[J].中国民族教育, 2016(12):25-28.

[16]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17] 华根球. 高校转型的动力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 2011(4):18-23.

[18] 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19] 杨刚勇,杨友国.新疆喀什发展转型战略研究[J].理论视野,2016(4):78-80.

[20] 王立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几点理性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59-67.

[21] 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6(8):1-1.

[22] 喀什大学.学校简介[EB/OL].[2016-12-01].http://www.ksu.edu.cn/xygk1/xxjj1.htm.

[23] 黄钰铃,高婷,罗玉红,等.突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 (4): 148-152.

[24] 韦岩松,韦帮偶.高校转型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7(7):39-4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