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对河南省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2019-04-22石涛
石涛
摘 要: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4年、2017年的截面数据,本文利用GWR模型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信息化水平对河南省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关系,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效应及创新产出规模上移明显。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均对河南省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信息化水平产生负向影响,四者影响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时间上,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在提高,研发人才要素的影响有所减弱。为此,需要继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人才“引智”以及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河南省创新产出水平,驱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产出;GWR模型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69-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1.012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就是创新。2012年以来,河南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好“四张牌”,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一大批政策红利逐步落地,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省创新产出能力明显增强,但科技创新环境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因而,如何继续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吸引创新人才,持续营造更优的创新环境,对于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上,创新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创新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内部创新环境和市场环境[1],创新环境对整个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转起到支撑作用,是改善创新效率、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2]。实际上,创新环境对创新产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徐彪等通过对我国52个区域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得知,人力资源环境和制度环境作为创新要素直接影响创新绩效;人力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正向调节R&D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影响创新效率;基础设施环境对创新绩效没有影响[3]。侯鹏等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创新环境对我国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体现创新环境的其他变量都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创新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未起到支撑作用[4]。根据我国2005—2014年28个省市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叶丹等认为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对东、中部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水平则对东、中部创新效率起到了負面抑制作用,创新基础设施仅对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5]。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2009—201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齐亚伟认为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阻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效率的提升。对外开放对企业和高校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对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6]。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关于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了一定分析,但是缺乏对中部及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偏弱地区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侧重于面板等传统数据分析,缺少地理空间计量分析。胡在铭基于河南省1995—2014年科技财政数据,运用知识函数模型分析了财政科技投入与区域创新产出的时间关系,认为财政科技投入有利于河南省创新产出,且存在时滞性[7]。但是,研究并未反映二者之间存在的时空关系。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对创新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创新环境对全省各地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如何?有何时空异质性?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围绕上述问题,基于河南省各地市创新环境建设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实际,结合数据可得性,文章重点选取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4年、201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加权回归模型(GWR模型),分析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信息化水平等创新环境要素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及时空差异,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建议。
2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2.1 研究方法
传统计量模型仅能从整体上反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不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区域效应,而空间计量模型能弥补传统计量模型的不足,充分反映变量之间的空间地理影响差异。因而,为了有效地反映创新环境对河南省创新产出的影响,结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改进混合知识生产模型[8],如下:
[yi=βomi,ni+j=1kβjmi,nixi+j=1kβjmi,niΖij+μi] (1)
式(1)中,[yi]表示第[i]个地区的创新产出,[xi]表示第[i]个地区的创新环境变量,[zij]表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控制变量,[μi]表示随机要素,([mi,ni])表示第[i]个地区的空间坐标。权重由高斯函数确定,有:[wik=e-dikb2],其中,[dik]为样本点i、样本点[k]之间的距离;[b]为带宽,由
[cv=mini=1nyi-yib2]取最小值时得出;[yib]为[yi]的拟合值。
2.2 变量设定及数据来源
区域创新产出除了受到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创新要素的影响。参考李政等学者的研究成果[9],其他要素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和信息化水平3个指标,详见表1所示。
有效专利发明数是大多数学者衡量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10-11]。本文选择专利申请数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替代变量,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成效。财政科技投入指标反映的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由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由GDP来表示。研发人才反映区域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本,由高等教育每十万人口平均在校生数来表示。信息化水平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由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作为替代变量表示。
考虑到2013年河南省开始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并于2016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结合数据可得性,样本时间节点选择为2014—2017年,研究范围为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章所用数据未经特殊说明,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15—2018)。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轨迹
整体上,2014年、2017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创新产出能力明显上升,空间聚集较为显著。具体而言,2014年,以郑州、洛阳、新乡等为代表的高产出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中部地区,漯河、驻马店、三门峡等低产出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和西北部地区。2017年,全省各地创新产出规模逐步上升,高产出区域逐步缩小,空间分布也更加集中,仍旧以郑州、洛阳等地为主;创新低值区域逐步缩小,中等产出区域逐步扩大。
3.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2.1 空间自相关关系检验。在进行GWR模型分析之前,利用Arcgis10.2软件分别计算出2014年、2017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创新产出指标的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2014年、2017年河南省创新产出的莫兰指数值分别为0.123 5、0.094 5,对应的P值为0.07(Z值1.75)、0.09(Z值1.64)在10%的置信水平上通过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河南省创新产出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空间效应,即河南省创新产出地理上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河南省创新产出的聚集效应明显。此外,2017年的莫兰指数显著高于2014年,表明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自相关关系逐步增强。
3.2.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利用GWR模型分别估计了2014年、2017年财政科技投入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空间差异。2014年、2017年模型的R值分别为0.93、0.96,均大于0.8,且AIC值均大于200,表明模型稳定性较好,能够反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估计参数结果如图1~图4所示。
总体上,在考察期间内,变量财政科技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研发人才的系数为正,信息化水平的系数为负,表明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研发人才队伍的增加均有利于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提高。但是,信息化水平并未在考察期间内起到促进区域创新产出提高的正向作用。同时,2014年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系数显著小于2017年同期值,表明,科技创新投入的加大有利于区域创新发展。
财政科技支出的影响。图1显示了2014年、2017年财政科技投入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差异。总体上,财政科技支出系数在2014年、2017年均显著为正,且2017年系数明显高于2014年同期值,财政科技支出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作用力度逐步增强。空间上,2014年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信阳、驻马店、南阳等豫南及豫西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新乡等中部及豫北地区,表明豫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北地区。2017年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新乡、济源等豫北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信阳、驻马店等豫南地区,表明豫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南地区,与201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3年河南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深化政策落地生根,尤其是2016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政策的落地,郑州、洛阳、新乡等地的财政科技支出逐步增加,使得以郑洛新为代表的河南省创新中心创新产出能力显著增强,增量潜能得到了较大的释放。同时,在郑洛新辐射带动下,豫北地区的整体创新产出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国家利好区域创新政策的落地以及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使得财政支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作用逐步提高,传统工业地区创新产出的增量潜能得到了较大的释放,且在豫北地区的正向作用能力高于豫南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图2显示了2014年、2017年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差异。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在2014年、2017年均显著为正,且2017年系数略高于2014年同期值,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作用力度稳步增强。理论上,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一方面需要更多创新来推动经济内生增長,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金等。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区域创新产出的增加,且作用力度逐步上升。空间上,2014年河南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济源、洛阳等豫西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商丘、漯河等豫东地区,表明豫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东地区。2017年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阳、信阳等豫西南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安阳、濮阳、鹤壁等豫东北部地区,表明豫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东北地区。比较2014年和2017年经济发展水平系数的变化空间趋势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豫西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豫东地区。作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靠后的豫东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普遍不强,对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供给能力也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因而创新能力相对低于其他地区。而以洛阳、南阳等为代表的传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力较强,创新资源供给能力也相对较强,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力度就会相对高于豫东地区。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豫西北地区创新产出的作用能力有逐步低于豫西南地区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对豫西北地区创新产出的作用效力有下降趋势。伴随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豫西北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绿色化发展压力明显高于豫西南地区,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外部正向溢出效应降低。
研发人才要素的影响。图3显示了2014年、2017年研发人才要素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差异。总体上,研发人才要素系数在2014年、2017年均显著为正,但2017年系数略低于2014年同期值,研发人才要素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作用力度略有下降。理论上,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人才越多越有利于创新发展。实践中,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全国各地都在火热“抢人才”,以郑州大学为代表的省内有限的优质本土人才“留住难”,制约了省内区域创新潜能的发挥。空间上,2014年河南省各地研发人才要素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信阳、漯河、商丘等豫东南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济源、三门峡等豫西北地区,表明豫东南地区研发人才要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西北地区。2017年河南省研发人才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信阳、商丘等豫东南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济源、三门峡等豫西北部地区,表明研发人才要素对豫东南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高于豫西北地区。比较2014年和2017年研发人才系数的变化空间趋势可以看出,研发人才要素对豫东南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豫西北地区。实践中,以洛阳等为代表的豫西北地区的人才要素资源明显多于以信阳、商丘等为代表的豫东南地区。但是,近年来洛阳等地人才外流严重,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流失,极其不利于区域创新发展,导致了这些地区人才要素资源不足,创新效能下降的现象。
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图4显示了2014年、2017年信息化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空间差异。总体上,信息化水平系数在2014年、2017年均显著为负,但2017年系数高于2014年同期值,信息化水平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作用力度明显上升。理论上,信息化水平越高,越能够为创新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加流畅的研发协作平台,有利于创新发展。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大省,河南省的信息化建设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区,信息化对科技创新产出的作用明显不足。近年来,在全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各地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光纤覆盖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信息化对创新驱动产出的作用效能逐步上升,但仍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空间上,2014年河南省信息化水平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济源、三门峡、洛阳等豫西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商丘、濮阳、周口等豫东地区,表明豫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东地区。2017年河南省信息化水平系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济源、三门峡等豫西部地区,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濮阳、安阳等豫东地区,表明豫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明显高于豫东地区。比较2014年和2017年信息化水平影响的变化空间趋势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对豫西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豫东地区。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指出,以洛阳、南阳等代表的传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力较强,以商丘、濮阳等为代表的豫东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普遍不强,信息化建设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对区域创新产出的支撑作用不强。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14年、201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考察期间内,样本地区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关系,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效应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一是财政科技投入对样本地区创新产出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时间上作用效能逐步提高,空间上对豫北地区创新产出的作用效力显著高于豫南地区。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对样本地区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时间上影响程度稳步提高,空间上对豫西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豫东地区。三是研发人才要素对样本地区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时间上影响程度在降低,空间上对豫东南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豫西北地区。四是信息化水平对样本地区创新产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时间上影响程度在提升,空间上对豫西地区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豫东地区。
着实推进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继续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研发人才、信息化水平的支持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郑洛新等全省科技创新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这些地区创新发展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仍旧需要信阳、商丘等豫东、豫南地区继续加大财政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发挥财政对科技金融的引导作用,不断挖掘区域科技创新的潜能。二是继续加大创新人才的“引智”力度。围绕5G、物流管理、航空经济等优势产业,加大对外域人才的“引智”力度,深化放管服,强化资金支持、团队支持、政策软环境支持,逐步营造“人才引进来”“人才留得住”“人才不想走”的人才环境。尤其是洛阳、南阳等传统老工业地区,更加需要注重对现有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对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作用。三是继续加大省内信息化建设水平。在4G、光纤全覆盖、“村村通”的基礎上,应该继续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全省各地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让信阳、商丘等传统地区利用信息化、互联网等载体平台,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林生,鲍鑫培.基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郊区新城创新环境评价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8(11):90-100.
[2] 赵彦飞,陈凯华,李雨晨.创新环境评估研究综述:概念、指标与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0):89-99.
[3] 徐彪,李心丹,张珣.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9):147-156.
[4] 侯鹏,刘思明,建兰宁.创新环境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73-80.
[5] 叶丹,黄庆华.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方法[J].宏观经济研究,2017(8):132-140.
[6] 齐亚伟.区域创新环境对三大创新主体创新效率的影响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4):41-46.
[7]胡在铭.财政投入与区域创新的时滞现象研究:基于时间序列的VAR模型分析[J].经济经纬,2017(3):141-146.
[8] Greunz L.Geographically and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knowledge spillovers between European region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3(4):657-680.
[9] 李政,杨思莹.财政分权、政府创新偏好与区域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18(12):29-42,110,193-194.
[10] 孙志红,吴悦.财政投入、银行信贷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空间GWR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4):74-81.
[11] 苏屹,林周周.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11):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