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9-04-22宁博涵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蔺相如文言文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223-01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社会角色与心理环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学生转变为教师,从单纯接受知识到接受并给予别人知识,这种社会角色和心理环境的转变使得新教师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调整,按照新课标和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并加强自身教学能力。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新教师,如何培养并加强个人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能力就成为个人锻炼教学能力,适应教学生活的首要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1]文言文教学的重心从传统的教师讲解转移到学生基本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上,转移到基础文言字词的识记与运用上。2017年修订的考试大纲更是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检测,这也对语文教师尤其是课改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而传统教学老师“一言堂”,学生死记硬背等问题,使文言文教学对许多老师尤其是新老师来说,成为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文言文教学难题之一,是对教材课本的熟识。只有“吃透”课本,对文本内容烂熟于心,才有可能预料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教学重难点来进行。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个人自身专业修养,在备课环节准备充分。这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文本的出处,实词、虚词等重点字词的基本用法,不同句式以及句式的不同特点。同时,要求我们把握并能向学生解析实词中同类型的浅易实词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言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如“涉”字本义为“淌水过河”,但《氓》中“送子涉淇”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之“涉”意义并不尽相同,又如依据古代礼法的要求,不同等级的人去世皆有不同说法,《礼记·曲礼》中写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都需要学生在熟识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才能掌握。

其次,伴随着新时代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发展,阅读并获取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观点已不是难事,但如何把最先进的理念与当下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如何能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确是新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固有其弊病,如过于重视死记硬背以及对文本写作特点的分析,但古人也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所以传统教学在忽视学生个性、能力、兴趣培养的同时,也具有学生对选文文本熟悉程度高等优点。如何在新课标理念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融合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优点,一箭双雕,如何融会贯通地运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获取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也是我们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难就难在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基本字词,掌握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要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给予合理而公正的评价,既要学会举一反三,锻炼个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要掌握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体味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会如何在新的时代,用新的眼光看待历史事实,如何古为今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两者的比重是很难把握的,很容易由于过于看重文本而把教学重心落在一词一句的翻译上,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又很难在通译文本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解读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只是学到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没有深刻思考和体会文言文背后的文化价值,也就谈不上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而如果偏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就要求学生极为熟练的掌握文本,这对课前的预习有很高的要求,学生难免会出现囫囵吞枣的情况,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筛选并讲解重点字词也是一大难题。如何把握文本和文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培养学生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与老师双方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对两者主体性地位的認可与尊重,强调师生双方的合作与互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的削弱和丧失,会导致整体教学过程的失衡与失败。而现今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被降低与减弱,在学习过程中,普遍会遇到学生不明白学古文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学生也会存在学古文等于背诵名句名篇,等于默写名句等误区。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仅就文本的基础字词部分下功夫,死记硬背,而不能够对所学的基础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字词、内容与文化的学习都过于片面与表象,缺乏古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面对老师与学生双方在文言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预习等环节提前预知学生在自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及时设置有针对性的、相互关联并互成系统的问题群;二是对文本进行一个“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观照。讲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有较好的功底做前提,而语文是“基于言语形式或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学习。”[2]这就要求我们新教师要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或思路提高个人的备课能力,重视语言,揣摩语言特点,总结不同文本语言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理解语言背后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最根本的东西是他的文化理解。”[3]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4]文章的背后隐含了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在备课环节中,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理清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文本的理解存在“理解落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对文本主人公形象或经历的看法,如何与教师的看法、既定的传统看法产生良性的碰撞与冲突,让学生体会当时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并能够对此形成客观的评价,就是我们从语言深化到文化的重要途径。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按照传统教学理解,对蔺相如的分析集中于他的“智勇”。但徐江在《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一文中认为,蔺相如出使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因为“他赴秦不应该是见机行事,而是早打好了游说秦王的腹稿。”不应是“把秦赵易璧的外交博弈主动权完完全全地奉送给了秦国,授柄于秦。”[5]按照这种对立观点来设置问题,学生可以辩证的看待蔺相如的形象,教学也真正达到了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目标。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不论是对文章的解读,对文学的认识还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只有掌握文本的重点字词、句式、词类活用等,才能够在通晓文本大意内容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是一种“整体性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全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整体把握文化内涵,而不是对文本进行简单的分段与割裂。学生要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整体归纳文本内容、作者情感和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断章取义。文言文往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要运用一种并结合几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铺设,让学生体会并说出文本的难传之妙。

任何一种理念都是方向的指引,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法,语文课堂综合了知识、情感和精神等各种复杂的因素,作为一名新的、刚刚入门的语文老师,就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设置问题群,在复杂因素中,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要吸收各种前沿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个人课堂的具体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教好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2008年9月.

[2]程少堂.《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2月.

[3]程少堂.《从语文味到文人语文》.《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2月..

[4]《尚书·尧典》.

[5]徐江.《教学生认识蔺相如是冒险主义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2014年8月.《高中语文教与学》.

作者简介:宁博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新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义语用方向。曾在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获奖若干。

猜你喜欢

蔺相如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