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2019-04-22陈国兰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德育

陈国兰

【摘 要】幼儿道德教育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时期接受的道德教育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儿童的道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提出一些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德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63-01

一、幼儿的性格特征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7岁儿童处于幼儿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主要依靠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对客观事物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观点。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还处于认知阶段的操作阶段。此外,儿童对外部事物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颜色、形状等具体特征的认知,而对道德等抽象知识的理解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仅仅依靠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道德行为的范畴。也就是说,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们观察到的行为。因此,从个性方面看,儿童具有以下特点:

1.强大的可塑性。

由于儿童对道德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认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并不明确。因此,小孩子倾向于认为他们从别人那里观察到的行为是道德的,可以被自己模仿。而孩子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家长和老师往往成为他们行为模仿的主要对象。此外,教师的教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有反复制止的行为,孩子往往能主动避免。

2.认知欲望强。

孩子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对外界事物,而且对他人的行为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一特点对德育活动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看,孩子们对抽象的道德概念很好奇。当孩子们感兴趣时,老师的教学往往能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消极的一面是,年幼的孩子往往对不道德的行为同样好奇。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和制止学生的不道德行为。

二、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方法单一。

目前幼儿教师德育教学方法仍相对单一,所采用的方法仅限于枯燥的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对儿童更有效,但不能引起儿童足够的兴趣。因此,在学生能够在实际行动中遵守道德规范之前,教师需要反复多次。

2.教师示范有限。

一线幼儿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是高等院校毕业的,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教师培训,所以,在教师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旦这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被孩子模仿,就会很不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3.不及时纠正。

幼儿教师往往需要对数十名学生的教学负责,经常忽视一些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无法及时制止。这样,学生们常常错误地认为他们的行为没有违反道德准则。这样的道德教育自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上述缺陷,儿童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还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也就是说,虽然经历过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可以遵守大部分的行为准则,但是他们仍然会忽略一些行为准则的细节。例如,很多孩子在对老师的尊重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例如,他们出门前需要向父母和长辈请示,回来时要问候父母和长辈。

三、幼儿德育的方法

针对幼儿德育存在的不足,一线幼儿园教师应灵活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更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指导。相信只要幼儿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幼儿的道德教育就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故事渗透法、教师模型法、及时纠正法已成为改善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1.故事渗透。

由于儿童在认知上还处于所谓的“操作阶段”,他们对道德抽象信息的敏感度远远低于对故事的敏感度。此外,孩子们往往对故事有很强的兴趣,所以,他们也可以给故事中的人物或动物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幼儿教师经常使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辅助对抽象知识的解释。例如,老师经常使用彩色卡片来帮助学生识别颜色等等。因此,在德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将德育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的德育知识。例如,在道德规范课上,教师可以给在课堂上听喜羊羊说话,他经常能想出的救援方法每个人,而懒羊羊经常在课堂上睡觉,所以他经常被抓后狼堡只会哭。这样的解释不仅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而且能使学生对德育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

2.教师示范法。

由于幼儿教师自身水平的限制,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大纲中对学生行为的要求。例如,一些老师要求学生不要扔掉五彩纸屑,但是他们会把垃圾扔到学校外面,甚至学校里面。因此,毫无疑问,一旦学生看到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动摇。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模仿更多的道德行为。

3.及时纠错方法。

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幼儿的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正确行为的引導上,还体现在对错误行为的纠正上。换句话说,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而且要在学生违反行为准则时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外部行为的能力,经常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例如,孩子看到大人在电视上抽烟会觉得很权威,也会模仿。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四、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道德教育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幼儿道德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一线幼儿教师的足够重视。尽管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只要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方法适用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落实这些方法,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必将会达到预设的目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陈俊,卢清.幼儿德育方法探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4):119-120.

[2]初晓玲.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德育的尝试[J].山东教育:幼教版,2011(9):27-28.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德育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