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气内转,沉郁顿挫 ——《杜甫诗三首》探究阅读

2019-04-2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昭君杜甫感情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课文所选取的三首律诗,都是杜甫后期的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三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慨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杜甫詩歌的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沉郁顿挫包括“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凸显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幽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杜甫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漂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厉的角声,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

《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辛酸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肃杀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咏怀古迹(其三)》中,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及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的形象,寄托了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猜你喜欢

昭君杜甫感情
最好的感情
登高
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
感情工作
不分对错
脑筋急转弯
感情强烈的叹号
绝句
透过历史文化还原昭君的多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