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2019-04-22
《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这两首诗是杜甫晚期的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在夔州。杜甫在夔州的一两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杜甫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他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杜甫卒)。此时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两首诗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仇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首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的境界,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首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心”。《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首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情感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八首(其一)》虽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之壮阔,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
阅读下面三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衬托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衬托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5.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诗人写昭君之怨的意图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2、7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