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汉族民居建筑形式及发展研究
——以桂林大圩古镇为例

2019-04-2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段平艳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3期
关键词:天井汉族民居

文/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段平艳

协调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传统民居建筑发展的难点。桂林大圩古镇是广西明代四大古镇之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价值。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因年久失修,大圩古镇传统汉族民居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建筑原真性丧失,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如何兼顾保护与发展是当今学界关注的焦点,故为大圩古镇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思路以满足当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已迫在眉睫。

1 桂林大圩古镇传统汉族民居建筑特色

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圩古镇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1]。大圩古镇位于广西桂林灵川县东南部,距桂林市18km,地处漓江中游,地势南低北高,属丘陵地带,四周环山。民居建筑依山傍水、沿河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目前遗留的民居建筑主要以明清、民国时期为主,建筑材料以木为主、以砖为辅,建筑空间纵深发展,呈线性布局。院落空间多为三进式或四进式,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和后院组成,天井后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建筑形式体现出丰富且独特的文化性,如天井空间格局、长檐人字屋面、木质叠梁白粉墙、封火山墙等。

1.1 天井空间格局

天井是传统汉族民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圩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重要元素,由四周房屋屋檐围合,呈方形,将房屋连成整体,形成围合空间,形似水井(见图1)。房屋以“进”为单位,“天井”位于进的中间位置,可划分空间,以纵向中轴对称布局,对内开放、对外封闭,体现一种向心内聚文化,是人们团聚、玩耍、家务活动的重要场所[2]。天井的通透性使室内外融为一体,光源直接来源于自然,解决了室内采光与通风问题,具有折射阳光和调节室内气温的作用。对应天井的地面位置向下开有凹槽,常用来排、蓄水及栽种植物。天井空间既属于建筑内部的一部分又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二者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是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当今人们追求的优良传统文化。

图1 天井

1.2 长檐人字屋面

长檐人字屋面是大圩传统汉族民居建筑的关键元素,其屋顶采用人字坡的形式,坡度大且具有较好的排水性能,屋面覆以青灰色瓦片,具有良好的保温蓄热作用,形式简洁、朴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见图2)。此外,屋檐出挑深远,既可阻挡雨水对墙体的侵蚀又能遮挡阳光而使屋内气温适宜。

图2 长檐人字屋面

1.3 木质叠梁白粉墙

木质叠梁白粉墙是以木材为主、砖石为辅的叠梁式承重结构,立面墙体、梁、柱、椽、檩是其主要构件,外墙以青砖、土坯墙、土砖墙砌筑,采用木板作为内墙以分割室内空间(见图3)。叠梁式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承重构件优点明显,具有可塑性和抗震性,且因木材导热性差,很难通过柱、檩条、椽等木构件传递室外热量,故具有隔热性[3]。

图3 木质叠梁白粉墙

1.4 封火山墙

封火山墙是传统汉族民居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发展始于明弘治癸亥年,形状各异,有阶梯状、官帽状等[4],山墙多高于建筑墙体约1m。山墙屋面镶嵌青色瓦片,并在屋脊抹上青灰,屋脊两端向上翘起,形状起伏、高低错落(见图4)。在古代,防火山墙主要用于民居建筑间的防火和防盗,因山墙的墙面高度和外观形状被用作建筑装饰构件,同时可调节屋内气温,是一种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性能的建筑构件形式。

图4 封火山墙

2 桂林大圩古镇传统汉族民居建筑的现状问题

2.1 建筑“原真性”被破坏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密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传统大圩汉族民居建筑文化也受到影响。笔者通过对大圩镇传统民居建筑实地调研发现,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破败不堪,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有:①年代久远,居民忽视古民居建筑,未及时修复,使其受到自然的侵害与腐蚀(见图5);②居民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为追赶潮流,盲目拆毁古民居建筑,忽视本土化发展需求,在无科学指导下肆意添加大量的外来建筑文化元素,造成民居建筑文化衰落,使大圩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的“原真性”被破坏,古镇建筑风貌逐渐丧失(见图6)。

图5 年久失修的建筑

图6 建筑风格大杂烩

2.2 建筑形式单一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进步,但当前民居建筑已无法适应居民生活需求,建筑形式过于单一化,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主要原因有:①部分居民对民居建筑的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科学指导,忽略了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性,盲目追求现代化发展模式,大量拆毁民居并重建现代化住宅建筑;②部分居民仅顽固坚守古建筑形式,在此基础上修补部分损坏的建筑构件,完全抄袭传统建筑样式(见图7)。

图7 建筑形式单一

3 桂林大圩古镇传统汉族民居建筑形式的当代发展策略

3.1 传统建筑形态的重构与再生

建筑形态的重构与再生是一种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重构与再生指以建筑文化传承为目的,在地域性前提下,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重新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再创造以形成一种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新建筑形式。重构与再生要遵循古民居建筑的优良传统,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地理文化等,找出传统与现代的共同规律,在传统民居发展中表现新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形式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使大圩传统汉族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融合[5]。以天井为例,天井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中传承价值较高的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研究天井文化需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营造天井居住环境,包括屋顶天窗和地面花园的设计。建筑形式应体现天井文化特点,有通风、采光、挡水和透气等性能,同时还应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反映向心内聚的地域文化特点。

3.2 建筑形式多元协调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面对外来多元文化冲击,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与当地文化融合,这对当今建筑形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优秀的地域建筑文化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世界建筑文化对各地建筑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当前,建筑发展多元化是趋势,单一化只会衰落。传统民居建筑要健康持续发展须适应时代需求,“取其精华、扬长避短”是当今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6]。建筑形式多元协调发展,要坚持以地域性为导向,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借鉴外来优秀的建筑文化,使其科学融合,可有效避免“千城一面”问题。大圩古镇传统汉族民居建筑多元化发展要以地理气候特征、人文因素等为前提,转译传统建筑形态,注入当代建筑元素,形成桂林大圩古镇独具一格的新民居建筑风格。

4 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未来发展的思考

我国未来传统民居建筑将朝多元化与地域性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多元化与地域性是利用现代技术将优秀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引入现代居住建筑中,使居住环境既有地域特色又能满足当代居民的需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居建筑形式的发展也一样,应传承和创新传统民居建筑,将传统建筑形式演变为新的建筑形式但又具备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特点[7-8]。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失去地域文化将使人们的生活缺乏方向和动力。延续传统建筑文脉,对多元建筑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循生活习俗、宗教习惯、自然环境等,这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表现为创新建筑形式、传承材质与色彩、转化内在精神。

5 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当代建筑发展有重要意义。面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衰落,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不能盲目,要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着手,理性对待二者之间的共性与特性,既要传承也要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合多元化与地域性,运用重构与再生的设计手法,才是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天井汉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