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美丽村居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沂南县孙隆村为例

2019-04-22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芝茹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居礼乐村庄

文/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芝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罗德胤

1 项目背景

山东省全面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推进方案》,认真落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为契机,组织开展美丽村居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坚持规划线性、彰显特色;坚持保护传承、适度开发;坚持质量至上、美丽宜居;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领。集中打造胶东、鲁中、鲁西南、鲁西北四大风貌区,布局建设10条风貌带,着力彰显“鲁派民居”新范式。规划至2020年,风貌区、风貌带和300个省级村居试点初步形成;2025年,全省村庄空间布局更合理、人居环境更优美、村居特色更鲜明、建设管理更精细,形成多片立足乡土社会、体现现代文明、宜居宜业宜游的“鲁派民居”建筑群落。

沂南县孙隆村作为山东省首批美丽村居试点,积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和“四一三”行动重要指示,以具有沂蒙山区特色的民居建筑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积极开展美丽村居建设试点实践。

2 试点孙隆

2.1 现状

2.1.1 区位现状

孙隆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东侧,南侧紧邻336省道,对外交通便利,与朱家岭田园综合体、常山庄红嫂旅游风景区距离较近(见图1)。

2.1.2 村庄现状

孙隆村周边群山错落,西北侧为九头凤凰山,东侧为龙泉山,南侧紧邻汶河,村内孙隆河由北向南流入汶河,整个村庄形成背山面水的“T”形格局。在此基础上,东西向贯通的街道与水系相交,构成孙隆村内的主要交通系统。

村内建成区大体上分为老村和新村,老村主要为传统建筑保留区,也是省级传统村落的核心保护区,目前多数院落和建筑已无人居住,部分坍塌破败,传统风貌和建筑环境亟待改善;新村多从20世纪80年代起建设,建筑形式与材料新颖,与老村片区的传统风貌形成鲜明对比(见图2~4)。

2.1.3 基础设施现状

村内给水设施已基本就绪,但仍未敷设排水系统,村民自家卫生间多为旱厕,现仍有严重的卫生问题。此外,村内建成区无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较少,随处丢弃垃圾的现象常见(见图5)。

2.2 资源

2.2.1 历史文化

孙隆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据《沂水县志》记载,汉代儒学家戴德、戴圣叔侄曾在沂南附近讲学,村内戴姓居民为二戴后人,现存清同治十一年重修的二戴祠堂和石碑等(见图6)。

2.2.2 建筑遗产

老村的传统民居特色显著,建筑多就地取材,院墙、牲口棚、猪圈甚至家用的桌、凳、钵、碾、磨、槽、缸、盆等均采用石材,石头房、石头巷随处可见(见图7)。

图1 孙隆村区位

图2 汶河

图4 新村建筑现状

图5 基础设施现状

图6 石碑

图7 石碾

2.2.3 农业产业

村内西北部为大片农田,劳动力缺失导致大部分农田闲置荒废,2017年孙隆村村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村民集体参与戴氏庄园建设,戴氏庄园于2018年成为山东省休闲农业文化的试点,目前园内葡萄、多肉和菌类等产业种植已成规模。

2.2.4 电商建设

孙隆村于2017年建设农村电商试点,吸引返乡大学生在此工作,并将戴氏庄园产品与互联网销售紧密联系,开展线上线下两重销售,成果显著。

2.2.5 生态资源

孙隆村南部紧邻汶河,流经区域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并具有优质的景观资源。目前,沂南县已着手恢复汶河湿地生态。

2.2.6 总体资源评述

孙隆村现状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但现存传统建筑风貌较差,全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和提升。基于此,孙隆村在践行美丽村居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与设计,挖掘村庄现有资源,深入分析现状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3 对应策略

3.1 总体规划设计策略

基于孙隆村的现状资源和问题,规划设计方案以“礼乐孙隆”文化IP为引领,沿孙隆河打造礼乐文化发展轴,连接汶河湿地生态区、传统建筑区、村民生活区和农田景观区,以产业兴旺为目标,在村内植入不同业态以解决村民就业;分析既有建筑的现状问题,从功能布局、生活需求、节能保温等方面逐步改善居住条件,同时配合院落及街巷环境改善,适当增建公共建筑,逐步提升村庄整体风貌;利用紧邻汶河的资源优势,修复湿地生态功能,结合礼乐文化建设生态湿地主题公园,突出自身特点,同时注重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和互补,形成集聚效应,以获得更大发展(见图8,9)。

3.2 产业发展

3.2.1 农业产业

戴氏庄园田园综合体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文化试点,在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新产业,与互联网深度合作,扩大受众和销售渠道,开创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图8 规划总平面

图9 规划结构

图10 院落234号现状

图11 院落234号改造后平面

3.2.2 民宿产业

选取村内既有传统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运用传统技艺、材料,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修缮和改造。政府鼓励返乡青年经营,或引入民宿运营团队,对村内留守妇女开展管家技能培训,以便其在民宿工作。此举一方面可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提升了现有民宿产业的基本水平,丰富了村庄现有的产业类型,推动村庄产业兴旺。

3.3 建筑改造与设计

3.3.1 传统建筑改善

以老村片区234号为改造对象,现存建筑坐西朝东,包括正房、厢房、杂房和院落,总占地面积约179.2m2。整体布局局促,入口空间狭小;杂房、厢房采光较差;建筑院落无保温措施,环卫条件较差(见图10)。改造设计前,与住户老夫妇反复沟通,改造方案保留了原有院落布局,但将正房与厢房连接、卫生间与杂房整合,通过院落将其串联成一个整体,既增加了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又减少了热量散失。老夫妇冬季可在室内完成日常生活起居,方便且安全,拆除厢房东侧山墙,扩大入口空间,兼作室外休憩空间,老夫妇夏季可在此休憩乘凉(见图11)。

3.3.2 公共建筑设计

以村史馆为例,遵循“以石造房,以石造景”原则,建筑和景观均采用当地石材,适当引入现代元素。村史馆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布局,以开放姿态拥抱汶河。采用流动空间串联建筑内部,使室内形成自由的参观流线。普通门窗采用黑灰色铝合金双层玻璃,落地门窗采用黑灰色断桥铝双层玻璃。整个建筑重点在于采用本地大块自然石材布景,强调“就地取材、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理念(见图12)。

3.3.3 文化设施建设

现存戴氏祠堂目前作为村内幼儿园使用,主体格局还在,改造设计修复戴氏祠堂,结合礼乐文化主题和村庄发展需求,在修缮祠堂部分主体功能后,充分利用周边场地设置附属建筑,包括藏书阁、戴氏书院及礼仪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340m2。结合沂蒙山区“红色文化—政德教育-礼乐培训”需求,在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努力建设全省青少年礼乐教育、社会民众礼乐文化教育和礼乐文化师资培养基地。

3.3.4 节能改造

节能改造是“四一三行动”美丽村居试点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帮助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工作重点。设计前,先详细调研既有建筑现状节能情况,之后与村委和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其意见。设计方案中,立面从实用出发,尽可能减少外墙凹凸面,改善建筑体形,使体形系数达标,减少热量散逸。外墙加外保温,传热系数控制在0.50W/(m2·K)以下,用于外墙外保温层制品的2个表面均涂界面剂,增加聚合物砂浆的黏结力。屋顶采用新型保温屋面结构,屋面由上往下分别为防水层、保温层、防水层,传热系数控制在0.45W/(m2·K)以下。与传统屋面相比,保温层在防水层以上,避免防水层被阳光直接辐射,使其免受室外昼夜和冬夏季温差的影响。门窗传热系数则控制在1.5W/(m2·K)以下,2层建筑楼梯间窗户传热系数控制在2.8W/(m2·K)以下。为提高气密性,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用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及高低缝、回风槽等密封;扇与扇之间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密封;扇与玻璃之间用各种弹性压条密封。新建建筑尤其公建,如村史馆在窗格划分时缩短了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扩大了单块玻璃面积,合理减少了开启的窗扇面积。

3.4 景观环境改善

3.4.1 整体环境提升

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进行环境卫生大清扫后,由村委出资补齐现有卫生设施的不足,加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箱,保证村民日常使用。在此基础上,动员村民自觉自愿参与村庄绿化,可种植蔬菜或花草,栽植树种以乡土乔木为主,做好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及庭院绿化。全村在卫生基本达标的同时,景观环境也显著提升。

3.4.2 改厕治污与村庄美化

改水改厕同步进行,建设分散式小型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从根本上改善村庄卫生条件。村庄道路采用LED节能灯和太阳能路灯,夜晚可视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在主要景观节点区域设置景观照明,美化村居环境;打造美丽庭院,鼓励村民利用自家现有砖瓦、竹木、卵石等乡土材料和旧磨盘、老门窗、废瓦罐等当地物件建设街头小品、文化墙和庭院微景观(见图13)。

3.4.3 节点景观设计

重要景观节点包括村庄入口绿地和村委会广场。村庄入口绿地的主要作用是减弱过境交通(336省道)对村庄和村民的干扰,同时为村民提供休闲漫步场所。种植的绿植以沂蒙山区宜栽种和生长的树种为主,配合花草,使入口空间更宜人、更具活力(见图14)。村委会广场主要采用硬质铺装,围绕村委会设置篮球场、健身场、公共广场和村史馆等,为村民提供丰富的室内外公共交流空间。除日常健身活动,还为村内动员大会和农历民俗节日提供了较广阔的室外空间。硬质铺地通过石材的颜色、质地和铺置方式等区分,极大丰富了空间层次。

图12 村史馆设计平面

图13 村内小品

3.4.4 小品景墙设计

村内主要道路两侧的新建建筑墙面和硬质空地是主要设计对象,传统建筑保持石板墙外立面,尊重原有风貌;新建建筑外墙,尤其是主要道路两侧,结合礼乐文化主题,开展礼乐文化IP的人物、场景、诗词等绘画和宣传,以扩大文化的在地影响力,让村民参与其中,甚至参与绘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文化精髓。

3.4.5 标识系统设计

对全村道路交通和旅游标识进行系统设计,与礼乐文化主题结合,以黄色毛石材料为主要元素,设计指示牌、说明牌、警示牌、树池座椅、普通座椅、景墙挡墙等标识。

4 生态环境建设

4.1 汶河湿地主题公园建设

配合沂南县总体规划,依次搬迁安置336省道南侧的新建建筑,拆除已有建筑,修复汶河生态湿地。结合村内的礼乐文化,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巧妙结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在增强湿地自我更新能力的同时,通过自身差异化与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联动,形成竞争优势。

4.2 孙隆河礼乐文化街提升

拆除孙隆河沿岸建筑周边的临时棚屋、超出宅基地范围的建(构)筑物;整治沿街建筑立面,结合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需求,置换沿岸两侧建筑功能,植入住宿、休闲和娱乐等新功能,吸引人流并激活孙隆河片区。此外,对孙隆河河道进行彻底清淤,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亲水平台,增强互动性体验(见图15)。

5 实施保障

除上级政府对乡村振兴重大专项给予资金支持外,村内积极利用已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和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通过支付预算重点支持美丽村居建设,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村内建设。村委结合违法建设和空心村治理政策,拆除违法建筑,整理利用废弃宅基地,为美丽村居建设腾出新空间。

图14 入口绿地设计

图15 孙隆河沿岸鸟瞰效果

6 结语

为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孙隆村在美丽村居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戴氏庄园引领的农业产业已有较好发展前景,3家省内国有企业与村委谈判进驻;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开始有序打造;围绕礼乐文化主题已开展了如二十四孝公园、沿孙隆河的礼乐文化街等落地实施工作。

山东省美丽村居试点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多关注和倾听当地居民的切实需求,关注其日常困难,将改造设计和日常生活需求融为一体,力求规划设计方案能按部就班落地实施,是此次美丽村居试点工作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村居礼乐村庄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村居
《村居》高鼎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村居
村居杂记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