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动因研究

2019-04-21梅震宇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动因

梅震宇

摘    要: 本文首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我国高校境外办学行为动因的理论模型,接着通过面向27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发放并回收的274份有效问卷采集相关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估算方法检验理论模型的动因路径,最后,在验证理论模型动因路径正确的基础上,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计划行为理论    境外办学    动因

1.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全球性趋势。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注入活力外,更是有效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自2011年苏州大学在老挝首都万象创办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中国高校境外办学之先河以来,中国高校的境外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等项目纷纷落地。根据全国首届高校境外办学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共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所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8个。

与之相比,截止到同一时期,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已达2600个左右。也就是说,相对于国外高校的开花结果,中国名校在海外的生根发芽还远未成气候,这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因此,在进行系统调查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与保障政策,对推动我国教育体系走向世界教育中心尤为必要。

由于我国境外办学起步较晚,因此当前围绕其动因开展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大多数国内学者是基于对国外政府推动高校境外办学行为的分析,提炼可供我国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例如:李艳和车伟民(2013年)运用文献法和描述法,分析了澳大利亚为跨境教育的竞争力,认为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高校境外办学:一是将高校境外办学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二是完善跨境高等教育的质量监管体系;三是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孙珂在(2017年)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新泽西州政府出台的境外办学具体规定流程和材料审核要求,说明了社会组织机构对高校境外办学支持的重要性等。少数学者(鄢晓,2016)立足中国高校进行的探索性分析也多建立在文献阅读的主观经验总结或是个别高校的调研分析,缺乏系统性和一般性。

国外学者针对其本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动因进行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例如:Aigner等学者(1992)认为推动高校境外办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关注国际安全、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了解;Simon(2006)提出高校建立境外分校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提升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形象;立陶宛学者Egle和Asta(2014)则指出拓展学术是高校开办境外分校的重要因素,学者Stanfield(2014)亦认可这一说法。Davis(2014)通过研究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设立卡塔尔分校的动机,提出一所高校启动开办境外分校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主办国赞助方的邀请、高校的雄心战略以及本国政府的支持等。

这些研究对推进我国高校的境外办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亦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教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以,唯有立足于我国现实背景进行的研究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实践。

鉴于此,本研究将首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系统地提出推动我国高校境外办学行为的动因模型,接着向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发放问卷,采集理论模型所需相关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估算方法检验理论模型的动因路径,最后,在验证理论模型动因路径正确性的基础上,围绕如何促进我国高校境外办学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2.理论模型

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境外办学的动因,本文引入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行为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高校境外办学,归根结底是高校决策者的一种“行为”,因此引入计划行为理论进行解释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意图,即个体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的倾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对行为意图的测量,可用来预测实际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意向又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揭示了个体行为的“希求感”,而行为控制力则解释了个体行为的“可行性”(丁明磊,2008)。基于上述理解,本文勾勒出理论模型的大体框架如下:

高校境外办学的前导因素是产生境外办学的意图,办学意图的强度直接影响高校是否做出境外办学的行为。因此,考察高校境外办学的动因可以从考察影响高校产生境外办学意图的因素着手。高校产生境外办学意图有两个主要驱动因素,分别是境外办学的希求性和可行性。其中,希求性指的是高校对境外办学的渴望,而可行性则是在衡量学校内外部资源后对境外办学的可达成性的判断。与个人行为类似,高校只有在产生境外办学的诉求,并且综合评价认为这一诉求具有可行性后,才会产生境外办学的意图并进而做出境外办学的行为。

依据内外因素理论,希求包括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在需求指的是个体完成某一行为能够满足自我的即时需求,如完成某项工作而获得的体验感和满足感等;外在动因是指个体行为意外的其他需求,如他人或社会的认可等。结合学者们的已有研究(Knight,2006;孟照海,2009;赵哲和陶梅生,2011;刘娜,2016;鄢晓,2016),本文将高校境外办学希求的内部需要提炼为六个,分别是:提高高校国际声誉,增加收入,拓展学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开拓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增强学生国际理解水平。将外部需要提炼为五个,分别是:传播中华文化,彰显教育软实力,推动经济增长,满足输入国需求和知识的普遍性。

同样,高校做出境外办学可行性的判断亦源于对内外部资源的综合衡量。结合学者们的已有研究(陈学飞,2000;刘子忍,2007;杨启光,2011;Stanfield,2014;孙珂,2017),本文将高校境外办学的可行性分为内在可行与外在可行两部分。其中,内在可行性包括六个:高校制定境外办学的具体策略和规划,高校具有良好的境外高校交流基础,高校教职工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高校相关机构和人员配备完善,高校设有境外办学相关项目经费以及高校境外办学具有强势学科支持;外在可行性包括五个,分别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化,国家为高校境外办学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国内学者及相关社会组织积极推动高校境外办学,国家部委或省内为高校境外办学提供相关项目资助以及境外高校、机构为高校境外办学提供项目资助。图2是高校境外办学意图动因的直观展示。

综上所述,高校境外办学的前导因素是产生境外办学的意图,而境外办学意图是在产生境外办学的希求和衡量境外办学可行性的基础上萌生的,因此办学希求与可行性是产生境外办学意图并进而做出境外办学行为的驱动因素。进一步地,高校境外办学希求包括内外部需求,可行性亦包括内部可行和外部可行。理论模型的逻辑关系将在下文通过实证予以验证。

3.实证研究

3.1研究设计

对上述理论模型的传导路径予以验证,需要检验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1:高校境外办学希求性与高校境外办学意向呈正相关;

假设2:高校境外办学可行性与高校境外办学意向呈正相关;

假设3:高校境外办学意向与高校境外办学行为呈正相关。

而验证上述假设首先需要对高校境外办学行为、办学意向、办学希求性及可行性做出度量。依据理论模型的阐述,办学希求性及可行性可以分别通过内外部共计11个子方面进行衡量,而办学意向和办学行为,在参考学者已有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别从如下5方面进行衡量:

依据上述设定,本文编制了《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问卷调查表》来采集相关指标的度量信息。问卷表的编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即“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中立”“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等级,并以5、4、3、2、1分,分别表示与被测对象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问卷以教师个人作为样本单位,调查对象包括高校国际合作处(部)、校长办公室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在职教师,以及少量部分普通在职教师。问卷的发放主要通过微信、QQ和邮箱等方式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链接并电话确认填写的方式进行。由于高校境外办学更多涉及的是国内重点高校,所以在调研比例上更侧重了985院校。

对模型路径的检验将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方法。模型中既包含有可观测的显性变量,也可能包含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可以替代多重回归、通径分析、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清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适合本研究所要进行的多路径检验。

3.2调研与数据检验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83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调查对象覆盖高校27所,所述学校来自985、211和普通本科三种类型,其中来自985院校的共有186位(占67.88%),原211院校有36位(占13.14%),普通本科院校52位(占18.98%),覆盖层面较为全面。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表2所示。

对调查数据做出进一步分析前,本文测度了样本数据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来考察获取数据的可信性,以及数据的KMO检验系数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系数来考察获取数据的有效性。Cronbachs Alpha系数的计算结果为0.938,超过0.9,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KMO测度值为0.785,大于0.7,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5,表明問卷的结构效度良好,适合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3.3实证分析

在以上数据检验的基础上,首先运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考察理论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整体拟合度,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看,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都达到0.90以上,而且RMR(均方根残差)值为0.035,χ2/df<5,达到可接受水平,说明该模型与观测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比较好。

模型符合拟合度检验后,进一步进行模型路径系数的测定,估算出的路径系数与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与估算结果对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3所示。

依据路径估算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路径1(C.R.=26.884>1.96,P<0.05显著),说明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本文设置的高校境外办学的内部需要反映了高校境外办学的希求性。

2.路径2(C.R.=15.755>1.96,P<0.05显著),说明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本文设置的高校境外办学的外部需要反应了高校境外办学的希求性,结合路径1的测度结果,本文测度希求性的问题设置具有合理性。

3.路径3(C.R.=27.803>1.96,P<0.05显著),说明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本文设置的高校境外办学的内在因素反映了高校境外办学的可行性。

4.路径4(C.R.=25.208>1.96,P<0.05显著),说明该路径系数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本文设置的高校境外办学的内在因素反映了高校境外办学的可行性。结合路径3的测度结果,本文测度可行性的问题设置具有合理性。

5.路径5(C.R.=4.642>1.96,P<0.05显著),路径系数为0.112,说明高校境外办学的希求性与办学意图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显著。理论模型中的假设1得到验证。

6.路径6(C.R.=4.318>1.96,P<0.05显著),路径系数为1.111,说明高校境外办学的可行性与办学意图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显著。理论模型中的假设2得到验证。

7.路径7(C.R.=25.208>1.96,P<0.05显著),路径系数为0.990,说明境外办学意图直接影响境外办学行为。理论模型中的假设3得到验证。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的高校境外办学动因理论模型的全部路径都得到验证:即高校对境外办学的需求和对境外办学可行性的判断是高校做出境外办学行为的重要动因。对高校境外办学的需求来源于高校自身拓展学术研究,提升高校国际地位的内在需求和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国际化人才等外部需求两种;而对境外办学可行性的判断则是在结合高校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的综合判断。

观察路径5和路径6的路径系数,境外办学希求性对境外办学意向的影响为0.112,远小于境外办学可行性的1.111,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制约高校产生境外办学意向的主要原因是境外办学的可行性,而非需求的迫切程度。这一推论也与当前中国高校境外办学的现状相吻合:国家和高校都迫切希望能更快更好地推进境外办学,但由于我国境外办学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源,境外办学实践受到一定的制约。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下文将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为推动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4.政策建议

从政府层面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我国高校的境外办学行为:

其一,制定政策法规,畅通办学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多方调研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相关内涵进行界定、对高校境外办学的具体要求以及办学类型等进行说明,明确高校境外办学的审批程序,精简审批手续,降低高校境外办学的审批成本,为高校境外办学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其二,加大经费投资,扩大学历互认。政府除了要做好高等教育境外办学的资金支持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外,还可以考虑鼓励校采取多种方法吸引社会的資金投入,开辟畅通多样化的筹资渠道,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经费的融资渠道,为高校境外办学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由于学历互认问题是高校境外办学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政府要积极利用WTO的有关条款,进一步扩大学历互认国家范围,促使我国高校的学历学位机制与更多国家和地区接轨。

其三,传播中华文化,增强高校海外认可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交往不断加深。政府利用我国当今在世界的影响力,借助“孔子学院”等已有的境外办学机构和其他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认同感以及教育制度在世界的认可度,降低高校海外办学的文化差异门槛。

从高校层面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推进自己的境外办学行为:

其一,明确办学定位,丰富办学形式。高校要依据自身实力和发展定位,制定好科学合理的境外办学规划,预计有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能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同时,高校要发挥好强势学科的优势作用,与办学当地的实际需求结合,开设具有我国特色和本校优势的专业,增强自身竞争力。此外,除了独立办学外,高校也可以考虑与国外政府认可的规范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以降低办学难度,扩大境外办学规模。

其二,设立组织机构,完善队伍建设。高校要设立国际合作处等专门负责境外办学的常设的组织机构,指导和保障境外办学有步骤地展开。同时,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境外办学的需求,有比例地提拔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为境外办学做好人才储备。

其三,统筹国内外资源,创建中国品牌。各国高校境外办学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于其强势学科的基础和品牌效应的保障。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历经百年办学历史,已有诸多学科迈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这为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校要发挥好本校强势学科的竞争优势,结合国内相关支持政策和国外辅助资源,着力打造自身的品牌效应,提高本校境外办学机构的国际认可度。

参考文献:

[1]Aigner J. S..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Making It Work[J]. 1992:24.

[2]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0-211.

[3]Egle G. ,Asta R..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Framework and Strategy[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0):301-308.

[4]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New Challenges[M]. Pari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2006:16-20.

[5]Stanfield, D. A..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 Motivation, Strategy, and Structure[J]. Dissertations & Theses- Gradworks, 2014.

[6]丁明磊.创业自我效能及其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D]. 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7]李艳,车伟民,高源婕.澳大利亚发展跨境教育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1):63-66.

[8]刘娜.关于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初步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9]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 重庆:西南大学,2007.

[10]孟照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反思[J]. 现代教育管理,2009(7):16-19.

[11]孙珂.美国高校境外办学的政策和实践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1):50-56.

[12]鄢晓.我国高校境外办学的动因分析和对策建议[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3):66-70.

[13]杨启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3-115.

[14]赵哲,陶梅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多维动因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47-49.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动因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人力资源流动的动因与对策探讨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