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心理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2019-04-20马天钰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承受力消极情绪归因

摘 要:文章探讨了挫折承受力的形成与个体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提高个体心理因素是增强挫折承受力的关键。挫折承受力的增強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提高个体自我抱负水平与实际能力的一致性;2.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3.增强个体的挫折认知水平;4.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5.学会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与合理宣泄

关键词:挫折承受力;个体心理因素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在青少年尤其是城镇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心理承受力较差,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从小增强儿童的挫折承受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个体的挫折承受力的大小与挫折影响密切相关,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受挫折的消极影响较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响较大,甚至会因挫折而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因此,通过后天教育训练,提高个体的挫折承受力,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掌握心理调适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是提高个体挫折承受力的关键。增强人的挫折承受力主要和以下一些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 提高个体自我抱负水平与实际能力的一致性

自我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对未来可能达到的成功标准的心理需求。自我抱负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一个抱负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相应的学习、工作的效率也就较好;一个抱负水平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相应的学习、工作的效果也就较差。因此,要通过教育、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确立、调整自我抱负水平。一方面,在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抱负水平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对不同抱负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抱负水平低的学生,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抱负水平过高的学生,要适当降低其抱负水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抱负水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我能力与抱负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确立目标,使自己的目标与实际能力相吻合,避免由于自我抱负水平过高而造成的挫折

2 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

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归因中,有些人倾向于情境归因,即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是主宰行为的原因,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主要是归于教师教学水平或是考卷难度太大方面的原因,这种人叫外控型。有些人更倾向于本性归因,即认为自身的努力、能力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与行为结果,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由于学习不够努力造成的,这种人叫内控型。事实上,在生活中极端的内控型或外控型是不多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相应的位置。因此,要通过教育、训练让学生学会合理的归因。要避免归因的片面性,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与学习中,导致行为成败的原因都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有时可能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方面,有时可能客观因素是主要的方面。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尤其是对那些倾向内部归因的学生,要帮助他们纠正不当的归因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

3 增强个体的挫折认知水平

增强个体的挫折认知水平是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重要方面。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同一挫折情境,有的人视为平常,能够轻易应付,有的人则可能感到大祸临头,不知所措。因此,要通过教育、训练,首先让学生明确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还要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对人有消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挫折对人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个体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能力。第三,增强挫折认知水平还在于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报纸上常有一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走上绝路的报道,从表面上看,是因为考不上大学这个事件导致了自杀的后果,其实应该说是个体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总之,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知导致了极端的行为。因此,当个体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会有相应的理智的行为。只有增强个体对挫折的认知水平,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才能理智地对待挫折。

4 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性质来看,有建设性心理防卫机制,替代性心理防卫机制,掩装性心理防卫机制,逃避性心理防卫机制,攻击性心理防卫机制等。在上述的心理防卫机制中,建设性的心理防卫机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升华作用,是指个体在挫折后,把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投入到有益的生活学习中,无疑是人们在挫折后的最佳应用。替代性心理防卫机制和掩装性心理防卫机制,是通过补偿作用、认同作用、文饰作用、幽默的方式使个体心理获得平衡,保持自尊,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因此也不失为挫折后较理想的应用。而逃避性心理防卫机制、攻击性心理防卫机制,表现为潜抑作用、否定作用、退化作用、攻击等方式,以逃避现实情境来缓解痛苦和焦虑,对个体心理缺乏积极意义。不同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个体挫折后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心理防卫机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也不同。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赵虎等人《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四年随访观察》的研究表明,如果较多地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等)和中间型的心理防卫机制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培养学生对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选择的技巧,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其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

5 学会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与合理宣泄

从挫折产生的实质来看,即指个体行为活动的情境,也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因此,对挫折承受力教育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挫折发生后情境的直接应对能力;二是对挫折事件的整体处理能力。前者主要是指挫折后的消极情绪的及时疏导、调整,这也是挫折承受力教育中非常关键的方面。因为挫折后的消极情绪不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而且还可能是导致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如果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后者则关系到一个人在挫折后能否重新站起来,获得新的生活勇气和动力。但在挫折发生后,必须解决的是个体的情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挫折事件的结果。应该让学生学会直接应对挫折情境的能力,即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与合理宣泄。消极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提高个体对情绪的自控能力,使个体能够在挫折面前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及时地从消极、失意的情绪中转移出来,摆脱消极情绪的干扰,减少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力。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保持平稳、和谐的心态。消极情绪的合理宣泄,是指挫折发生后,应及时地通过一定的方式疏导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合理宣泄有助于缓解个体心理的紧张和焦虑,维持心理的平衡,保障身心健康。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而且还应该创造、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场所让学生宣泄消极情绪。

总之,情绪的自我调节和合理宣泄是挫折承受力教育及其重要的方面。个体的挫折承受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增强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力、耐受力、抵御力,是挫折承受力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赵虎,周逸如,陈树乔,陈曲亮.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四年随访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2]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1994.

[3]余秀华,吴雄鹰.浅析青年学生挫折的预防与调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4]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马天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17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承受力消极情绪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静心
测试
骆驼之死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帮孩子化解消极情绪的绘本
你的承受力有多强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发动机水泵轴承受力分析及风扇对水泵轴承寿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