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军事政治的形成及其影响
2019-04-20张晓军
张晓军
摘 要:作为忠臣名臣能成的代言,诸葛亮在各种小说和传说故事中为世人广为传颂和研究。本文随着东汉末年的乱世以及随后的三国鼎立的时间为叙述顺序整理了诸葛亮生活与活动,试图对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一些浅析。
关键词:诸葛亮;军事政治;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长于政事,精通兵法,善于谋略,修身自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国贤相能成的代表,也是我国文人出仕为政的榜样,对后世政治军事都有较大影響。
1 躬耕于南阳,三顾而出三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于公元181年,为东汉末年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当时是,外戚与宦官之争引起朝政动荡,黄巾起义在爆发蔓延,董卓之祸让中原地区军阀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整个东汉王朝正处风雨飘摇之中,随后分崩离析,各路军阀混战不止,社会动荡不安。随着叔父诸葛玄于公元197年去世,诸葛亮与其弟诸葛均避居南阳,当时由于荆州地区战乱较少,荆州牧刘表为汉宗室且大举招贤纳士,北方名士纷纷来此避难。他二人一边躬耕,一边求学,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在这段时间内诸葛兄弟研习对儒、法、道和兵家等诸子百家广交师友,共同切磋学问。在此期间诸葛亮求取当地名仕黄承彦之女,不重颜色,而娶才德。隐居期间,诸葛亮并未脱离志向,仍时刻关注着天下大势的发展变化,抱着医世治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与抱负,努力探讨治乱世定天下之对策与谋略,待价而沽。
其后败与曹操而来荆州依附于刘表的刘备缺乏得力谋士辅佐,遍求良才,听闻诸葛亮之名后多次拜访,成就了君臣佳话三顾茅庐。诸葛亮未出山而能做《隆中对》,其才华毋庸置疑,《隆中对》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曹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雄据中原,不能与其争一日之短长;孙权三世盘踞有江东,有长江之险为牢,世家稳固,小民依附,举贤任能,统治巩固;荆益二州是刘备扩展势力的唯一可能。“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而出于秦川。”
而刘备正是凭借诸葛亮的布局与谋划开始了今后的三分天下之大业。在三顾茅庐中二人真诚相待,后来的实际发展中也是君贤臣忠,君臣相得的代表,历来为人称羡。
2 联合纵横,三分天下
公元208年7月,曹操统一北方,南攻刘表。8月刘表病逝,9月子刘琮降曹,曹操据江陵,刘备弃新野而奔襄阳。曹操占据大半荆州后直取刘备襄阳、孙权东吴,希望一统江南。东吴内部分为抗曹与降曹两派,于是诸葛亮与鲁肃同至柴桑,向孙权提出联合抗曹的战略,并且以雄辩的口才和心理攻势说服了孙权,使孙权“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兵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
诸葛亮为孙权仔细分析了各方情况,指出刘备仍有精兵2万多人。曹军远没有80万那么多,多为北方人,不服水土,更不习水战,且常年征战,兵将疲惫,是强弩之末。11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更流传下关于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传奇故事。诸葛亮的合纵思想一直伴随着政治军事实践的,与东吴的联合并没随着孙权称帝而断绝,诸葛亮写了《绝盟好议》来说服蜀国众臣,并派陈震前去庆贺孙权称帝,以便加强吴蜀联盟,这种合纵不仅为刘备抗曹增强了力量,为三分天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也为蜀汉致力于南征北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赤壁之败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在在诸葛亮的全力辅助下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在这期间,面对百姓“饥膏草野”阁,府库消耗殆尽,乃至“兵用不足,备甚优”的现状,诸葛亮展现了非常高的政治素质,大力恢复蜀汉经济。经过多年的“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和“耕战”发展,使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察实,器械利,积蓄饶”的太平景象。公元219年刘备上表汉献帝,自为“汉中王”,并封刘禅为王太子,诸葛亮总理军国大事,蜀汉势力正式稳固。他《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的“跨有荆、益”目标已实现。刘备终于在诸葛亮等人辅佐下,开创了蜀汉政权的基业。
3 中道崩殂,死而后已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221年刘备称帝,以汉为国号,后世称为蜀汉。而公元219关羽败走麦城,公元222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进攻孙权,但是蜀军败,刘备逃回白帝城。公元223年2月,刘备在白帝城病危,召诸葛亮托孤,留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4月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丞相兼益州牧,担负起治理蜀汉北定中原的重任。他继续实行合纵,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共同抗曹。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诸葛亮力排众议派卫尉陈震前往致贺,巩固二者盟约,直到两国灭国,二者间也再无战争。
在此期间,诸葛亮与民休息,恢复国力,集中力量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进行内部的治理整顿,广揽人才,任人唯贤,不讲资历和门第,将旧部当地士人等逐渐融为一体,共同效力。同时注重发展教育,设立太学,培养各类人才,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法治教化并重,亲自主持制定了《蜀科》、《科令》、《法检》、《军令》等法令条例,统一执行,不徇私情,严格执法,反对滥刑,进行教化,时称法严而民无怨”。蜀汉官吏在他的要求下大多重视农业,抑制豪强对土地的任意兼并,保护农民正常生产。诸葛亮的治理使蜀中得到了迅速安定,社会经济生活得以恢复发展。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定南中,采取“以夷治夷”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留原来的部落组织,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员,安抚民心,在南中地区也推进农业技术,帮助当地发展,之后南中地区不复反叛。在解决了内忧之后,公元227年,诸葛亮开始了六次北伐,希望能恢复汉室,一统中原。但是一直到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北伐也没有成功。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占据武功,于五丈原扎营。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终年54岁,真正完成了对刘备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谥号“中武”,人称“诸葛武侯”。
4 千年风骨,世人传颂
诸葛亮制定的方略帮助式微的刘备与有着各种优势的曹操和孙权三足鼎立他的政治军事思想对现代来说依旧有借鉴之处。
1)政治。身为丞相廉洁自持,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不仅自身廉洁奉公,还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注重廉政行为,作蜀汉官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各级官员为官节俭,力戒奢华,蜀汉政府基本比较清廉。
2)军事。诸葛亮在《论荐刘巴》自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诸葛亮治军严明,亲着的《法检》两卷、《军令》两卷(现存仅为《军令》十五条),制定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依法治军,师出以律,又以信为本,“夫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赏罚有信”,“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5 总结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言“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是极高的评价,将其比作管仲萧何。
千年来,历朝历代对诸葛亮累世加谥,文人墨客极尽笔墨,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诸葛亮文化,体现了儒、法、道思想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灌养着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付开镜.诸葛亮效仿管仲、乐毅人生模式论[J].襄樊学院学报,2006(01).
[2]刘蓬春.从政前的诸葛亮[J].四川文物,2002(06).
[3]王瑞功.“自比管乐”辩——与王利器先生商榷[J].临沂师专学报,1990(02).
[4](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第三十五卷)[M].中华书局,1973,91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