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民”还是“弃民”

2019-04-20张啸晗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遗民赵孟頫文人

摘 要:自1933年由冼玉清发表对赵孟頫的研究文章《元赵雪松之书画》以来,学界对赵孟頫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尤其以李铸晋的《<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最为典型,本文以李铸晋对赵孟頫南宋遗民身份为基础,探究赵孟頫在元朝初期南北文人圈层的身份及地位问题。

关键词:《鹊华秋色图卷》;赵孟頫;遗民;文人;弃民

自1933年由冼玉清发表对赵孟頫的研究文章《元赵雪松之书画》以来,学界对赵孟頫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对其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李铸晋在1989年《新美术》杂志连续刊载的关于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的研究②,以其带有欧美艺术史研究的视角,发现赵孟頫在赠与其友人周密的《鹊华秋色》之外似乎还有其他的意图。此后,李铸晋将涉及赵孟頫“生平”和“画艺”的研究,其中包括《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即《<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更为清晰的展现赵孟頫的一生及其艺术。

《鹊华秋色》一书的副标题为“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将赵孟頫的“生平”和“画艺”两个看似无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个题目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全书的研究特点,整本书以赵孟頫的“生平”和“画艺”两条线索更为立体的将赵孟頫的人生境遇及其艺术的关系加已呈现。其中在其“生平”部分的《赵孟頫的世系》、《赵孟頫的师承》、《赵孟頫一家的艺术与文学》等用文献学的方法对赵孟頫的世系、师承、生平等方面进行考证。其在“画艺”部分中《赵孟頫红衣天竺僧图卷》、《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卷》、《赵孟頫二羊图卷》等分别从人物画、畜兽画两种题材进行切入,通过文献学、风格学、社会学等方法对赵孟頫的画艺展开讨论。尤其是《赵孟頫二羊图卷》,在谨细考据中融入对赵孟頫仕元窘境的想象,似乎在苏武的忠杰与李陵的背叛的隐喻中分析赵孟頫内心的道义担当。李铸晋对这一判断是基于其南宋遗民身份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针对赵孟頫在入元为官之后所表现出的对于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文化圈态度,他“宁愿接受工作的召唤,也不愿像他许多朋友一样终生隐居,以他自己的看法,直接效劳或能使元代统治者认识到中国的伟大传统”③,似乎在李铸晋看来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出仕元朝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文人抱负,而遗民的皇族身份既不能让其更好的融入元朝朝廷,也不能让南方文人圈层的遗民所理解,甚至遭受怀疑。但赵孟頫即使遭受南方遗民圈的质疑,他“对所有宋的遗臣都非常了解和尊重……《鹊华秋色图》……是为这些元初由于对故宋忠心耿耿、因而隐居不仕的人画的。”④因此,在“画艺”部分中,以《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为主线对赵孟頫赠予其友人周密的研究,似乎在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李铸晋似乎希望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的研究中以其20世纪欧美艺术史最新的研究方法为之前我们所“误解的”赵孟頫正

名⑤。

赵孟頫以遗民身份出仕元朝也得以解读为其得以在画艺上通古博今的原有,而其遗民的身份认同与其对于摹古的艺术理念,似乎也在预示着他不希望遗弃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精神,即“立德、立功、立言”。近些年对于赵孟頫的研究认为,赵孟頫并非被迫出仕元朝而是自愿出仕元朝⑥,而他作为南宋皇族遗民的这一行为与其中国古代士大夫传统中的“立德、立功”的概念相违背,因而转嫁于对于绘画的精神诉求上来。其“立言”似乎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赵孟頫希望得以在历史留名的理想和寄托,其在绘画方面对于“作画贵有古意”尊崇古意的艺术理念似乎也是他往来南北之间饱览古今绘画之后的偶然之举。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研究中,李铸晋对赵孟頫尊崇古意的画学思想进行深入讨论,并以此为切入口,微观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及画作的内涵,对赵孟頫的困境与无奈予以同情,肯定了《鹊华秋色图卷》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铸晋在书中从风格、材料、文献三个方面着手,对《鹊华秋色》图卷进行分析,引出赵孟頫遗民身份背后的矛盾心理。他通过引用与赵孟頫及其交往人群的文献资料,探究赵孟頫作为南宋皇家后裔在出仕元朝过程中所遭遇的“冷眼”与“旁观”,其内心的复杂心绪在其诗“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三叹息,世久无此贤”中似乎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南宋遗民身份似乎也终究成为他在南北文人圈层中不能规避的现实,但这种来自于社会文化圈层的文化心理隔阂似乎让赵孟頫亦感到压力,李铸晋认为“他似乎心中常感到负荷背弃了家世的重担。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诗都表现出他既感到懊悔,亦觉良心有愧。”⑦在其诗作《罪出》中“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⑧似乎也在向世人表露自己出仕的迫不得已与无可奈何。但是这种人生境遇和社会心理状态似乎使得赵孟頫在其绘画当中压力得以释放,李铸晋认为《鹊华秋色》之所以能够成为赵孟頫一生的集大成之作,与其出仕元朝有机会看到收藏于元朝宫廷的藏品,往来于南北方遍访各地古迹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这种联系与其南宋的贵族遗民身份是分不开的,赵孟頫在经历了南宋及其后以南方为主的文人山水画传统之后,汲取北方山水画传统,其中的寓意似乎也在预示着南北方中断的文化画传统在赵孟頫这里得以延续。

而这种中国古代传统的延续,似乎也在其“作画贵有古意”的画学理念当中有所体现,基于李铸晋的研究面向人群最初为以英文为主的西方汉学界,在研究中对赵孟頫所尊崇的“古意”与西方的古典“classical”进行区分,而这种区分在中国观众当中似乎稍显陌生,与西方“classical”的古典相比,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古意”的理解似乎着重于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基因和身份認同,即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基于中国士大夫修养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体现在政权组织形式方面,还体现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圈层中对其内在素养的内省意识。其内省意识主要反映出士大夫忠君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儒家文化规训自身的操守。在李铸晋的《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中,赵孟頫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出仕元朝,以遗民身份往来于北方元朝大都(今北京)和南方临安(今杭州)文化圈层,以此希望给自己寻找一份得以安身而进退自如的身份,“进”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退”可以继续与南宋遗民继续保持联系,使之不至于被抱有南宋遗民气节的文人圈层所抛弃,沦为南方遗民的“弃民”。其中,赵孟頫所做出的努力在于介绍南宋遗民文化圈出仕元朝,而且以其诗作、书画表露出其不得已而出仕元朝的态度,当这种对南宋遗民的亲近态度为遗民文化圈层所理解时,其矛盾的心理诉求似乎也成为赵孟頫后来主要谪居江南,将在元大都朝廷的排挤与被利用的苦闷,在其南方遗民文化圈层中寻找心理诉求和归属感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国古代士大夫所推崇的以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来说,赵孟頫作为曾受惠于南宋的皇族遗民出仕元朝显然要遭受抱有士大夫气节的南宋遗民所不满,即使像李铸晋在研究所陈述的以赵孟頫以南宋遗民文化交情作为交换继续保持与南方文人圈层的交往的观点,笔者认为即使南方遗民文化圈层或许会以同情的方式继续与赵孟頫保持些许联系,但基于其南宋遗民的性质和自身文人士大夫的素养和要求,或许并不能与其保持过于密切的交往,而赵孟頫的遗民身份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遗民文化圈的精神诉求上成为了遗民中的“弃民”。但这种“弃民”并不是简单的针对赵孟頫个人,而是基于元朝对南宋遗民,尤其是中国汉民族文化圈层的压制之下,其文化圈层所表现出的针对元朝官方的态度,而赵孟頫显然作为遗民文化圈层乐于出仕元朝的代表,自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孤立。这种“精神的孤立”似乎也意味着南宋遗民圈层并不能打破以汉民族的为代表的文化圈层的界限,汲取北方尤其是以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尤其是自五代以来南北分割百年之后造成的文化的断裂不能得到有效的链接,赵孟頫以其独有的南宋皇族身份和文人素养,出仕元朝往来于南北方之间,汲取南北方绘画及画学精华,遍访古迹将唐以来的绘画传统融会贯通,将南北方文人画断裂百年的传统延续,似乎也成为其意料之外的“立言”之举。

就赵孟頫对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延续而言,一方面,赵孟頫的遗民身份得以使其受到传统中国文人的文化训练,另一方面,其出仕元朝使其得以来往于南北方之间,饱览元朝内廷收藏,使其能够进一步思考“作画贵有古意”的真谛,融合南北方文化对待绘画的传统。但赵孟頫的南宋遗民身份似乎也让其所在时代及其后的评论家们对他的品行和艺术褒贬不一,甚至让明代董其昌在论述中国古代文人画一脉传统的名家时,“一点也没有提到赵孟頫”⑨,使得赵孟頫在中国古代文人画历史上成为了“弃民”。同时,也正因为赵孟頫在中国文化画宋末元初的转折点上延续南北方绘画传统方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李铸晋认为不能简单如董其昌追溯中国文人画传统中所认为的那样,忽略元代赵孟頫的意义,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历史的“弃民”。

因此,重新品评赵孟頫在宋元之交的地位,似乎需要从其所处身份、社会环境、文人心态等角度思考其所做出的历史选择,阅读李铸晋以赵孟頫研究为主的论文集《<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其中所夹杂的诸多涉及图像学、文献学、形势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似乎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赵孟頫,即使有些主观臆测的部分,但李铸晋对于赵孟頫的研究依然对国内艺术史及历史学界中依然以文献记载为主的梳理考证产生重要影响,而李铸晋作为自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训练的具有现代西方艺术史研究背景的身份,似乎是今天的知识分子很难获得的。正如吕澎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导言当中所说:“在大多数中断了传统经典教育的知识分子那里,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不同文明比较与认识的能力”⑩今天的我们在面对以西学为主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是回归传统找寻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以此来弥补文化遗忘所带给我们恐惧?还是接受西方艺术方法,标本兼治,在找寻文化记忆的过程中汲取中西文化营养,以此扩大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无论是哪种选择,和《<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中的赵孟頫的心境类似,在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背景下,今天的我们谁又不是那个“中断了传统经典教育”的文化“弃民”呢?当赵孟頫在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似乎也在向今天的我们提出了疑问,或许我们也在他的言行中找到了这道历史选择题的答案。

注释

①李铸晋,广东从化人,出生于军政家庭,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高中就读于澳门培正中学。194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外语系并留校任助教。1947年赴美,1949年于爱荷华大学获得英文硕士学位。1955年在该校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奥勃伦学院,印第安那大学,爱荷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及匹兹堡大学,并在堪萨斯大学任教二十余年,任堪萨斯大学艺术系主任六年,1990年退休,现任穆菲讲座名誉教授。著作甚丰,其著作《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成为当时美国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典范。

②据了解李铸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研究最初为英文发表的文章,主要面向国外艺术史学界,其后收入1989年版《新美术》杂志。

③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版,第199页。

④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版,第199页。

⑤薛永年在其文章《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中所说“李铸晋的《鹊华秋色图》更把风格分析、传记研究、思想探讨与图象学研究融而为一。”参见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第154页。

⑥邵彦认为赵孟頫出仕元朝其本意是为了完成自己及其母亲出仕仕途的愿望。根据李铸晋的研究,当程钜夫受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南下搜罗人才时,赵孟頫也并非在其所列人员名单当中。参见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版,第51页。

⑦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北京:三聯书店,2008年7月版,第199页。

⑧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版,第199页。

⑨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版,第202页。

⑩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5页。

参考文献

[1]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版.

[2]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3]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J].文艺研究,1989(6).

作者简介

张啸晗(1994-),男,汉,河北省,,研究生在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研究方向: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遗民赵孟頫文人
文人与酒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赵孟頫《汉汲黯传》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文人与石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