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2019-04-20鄢嫦
摘 要:数字化保护是当前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文章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缘由进行了简介,指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具有高度的共享性与利用的便捷性,提出了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三大策略,即建立非遗数据库、建立非遗网站、运用数字化技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化保护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8csskkt62)阶段性成果之一。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保护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外学者与实务部门均对非遗数字化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数字化保护已成为适应时代需求,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1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缘起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记忆”项目的启动,非遗数字化成为热门词汇,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始关注非遗数字化保护。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方针》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纲领》草案;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等各种保护措施。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探究始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此外,2006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及2011年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均强调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见,国内外较早即关注到非遗数字化保护,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2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优势
传统意义上,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主要通过传承人或建立非遗档案的方式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已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这主要得益于数字化保护的优势,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共享性。非遗因传承传播范围与受众范围较小,难以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致使部分优秀非遗面临濒危的局面。而数字化保护,通过各类数字化手段将静态的资源“活化”,运用纪录片、网络直播、3D影像等方式全方位呈现非遗的发展,使费用的传承更生动,更具趣味性。此外,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非遗网站,使非遗资源实现高度共享,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利用的便捷性。非遗数字化保护前期投入较多,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数字资源的可复制性与重复利用性更科学经济。非遗资源实现数字化后,可以通过非遗数据库或非遗网站,对相关资料进行精确查找、复制、编辑,极大地提高利用效率。此外,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对非遗资源的长久保存,有效避免因传承人年老或逝世而造成的非遗丧失。也可以为非遗是后续研究、传承提供便捷。
3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策略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非遗数字化保护策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
一是建立非遗数据库。我国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政策中均提及“建立非物质文化数据库”,建立非遗数据库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度共享。目前,各省市、地区均积极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但是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使得各地的数据库建设“各自为政”,难以达到全面共享的目的。针对此种现状,应从国家层面确定非遗数字化的建设技术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按照标准对非遗数据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编码,最终纳入数据库统一管理。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遗大数据平台2.0正式上线,同年,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上线,设置影片卷、传承人、史料文献、研究成果等七大栏目。
二是建立非遗网站。网站是全方位展示非遗建设成效的窗口,是实现非遗资源共享化的重要途径,建立非遗网站是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如文化部主管的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各级非遗中心均建立了非遗网站。但目前,非遗网站的产业化运作功能还不突出,有学者提出借助非遗网站建立非遗产品销售中心,针对非遗消费群体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私人订制的方式,将非遗网站打造为非遗产品开发销售的有效载体。[2]此外,可以在非遗网站开辟专门版块,全面展示非遗文化产品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内涵文化及收藏价值等内容;还可以考虑提供非遗产品销售平台的网络链接。但值得注意的是,非遗网站其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切忌过于商业化,偏离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心。
三是运用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的保护已经突破传统模式,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对非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如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央视四套播出的非遗传承体验节目《非常传奇》,代领观众感受非遗魅力,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3]还可以运用2D、3D动画技术,再现非遗精华,南京就将古戏台、旧民居、青砖黛瓦等古朴景象结合3D彩绘,再现延续百年的市井风貌和传承至今的非遗项目,在感受现代都市快节奏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静心、净心。此外,运用网络直播平台也是一种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移动社交直播平台花椒直播举办“传承·匠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播”第一季,探索“直播+非遗+电商”模式,不仅扩大了非遗的影响范围,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4]
“互联网+”时代,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优势更加突出,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最为重要的途径,要将非遗的特点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使非遗项目“活起来”、“动起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8-11-15].[EB/OL].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2]李凌婧.文化产业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4):40-41.
[3]“非遗”传承电视节目《非常传奇》受好评[2018-11-15].[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211/t20170211_523587363.shtml.
[4]“直播+非遗+电商”助力非遗产业化·手工艺人獲上百万收入[2018-11-15].[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707/10/t20170710_24114525.shtml
作者简介
鄢嫦(1989-),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