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在考古发掘中的作用及方法研究

2019-04-20邓刚

卷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作用摄影方法

邓刚

摘 要:考古发掘是一项特殊性的工作,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摄影在考古发掘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考古发掘被细化成野外发掘与室内资料整理两方面内容,本文对考古摄影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探讨了摄影在考古发掘中的作用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关键词:摄影;考古发掘;作用;方法

考古发掘,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受所在环境的约束下,分野外发掘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其中摄影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从开始到最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考古拍摄工作又分可移动文物(如遗址、遗迹现象等)和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针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的摄影,如何做好考古发掘中以及室内整理过程中的摄影工作,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考古发掘工作与考古摄影

野外考古一般会受到特殊环境的约束,因为大多数考古发掘的地点都是野外,不仅包括了山区、河流两岸、平原,同样也包括林区、高原和城市市区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关键是要积极开展发掘工地的近景摄影和远景摄影工作。这种类型的文物通常都是大型古建筑与古墓葬,所以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对光源加以利用,合理地开展拍摄工作。在此基础上,必须在构图与用光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把握文物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以保证

观赏者可以对照片所涵盖的信息、现场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古建筑与古遗址长期失修或残败破损,很多强调镜头效果与唯美性的摄影师会认为这种建筑与遗址没有拍摄价值,所以会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强“艺术性”,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作为文物,虽然其具有收藏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在文物摄影当中必须将文物本质作为重点,确保真实地反映文物本身的色彩、质地、属性。尤其是考古挖掘拍摄,考古挖掘的过程与文物摆放的位置都必须被真实且清楚地拍摄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文物与考古发掘的原来样貌和客观真实性展现出来。而这也正是文物摄影和艺术摄影的本质区别。考古影像通常要借助多个影像加以说明,而在实际拍摄方面一般会借助说明力较强的单体,特别是裸露在地表之外的灰坑、古墓葬与建筑基址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能够借助照片了解发掘情况。对遗址进行拍摄时,关键是要对遗址的形状、地点、结构等进行拍摄,尤其要将遗址的探方位置与发掘区域位置,包括与其相邻的遗址,真实地拍摄下来,确保单体拍摄能够从点到面,使人们可以对相关情况有深入的了解。

2 考古工作的局限性摄影

野外考古,主要约束在特殊的环境中。众所周知,考古工作中,大部分都是在野外完成的,其地点又分山区、平川、林区、高原、河流两岸、甚至有的也分布在市区。在有限的环境中考古,首先要做好发掘前工地近景与远景的摄影工作,这一工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拍摄,这类文物一般都是大型的古建筑、古墓葬等,拍摄时要合理利用光源、讲究布局的完整。摄影者在掌握摄影专业技巧的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物鉴赏水平。特别是考古挖掘的拍摄,每一个挖掘过程、每一件文物的摆放位置都要清楚完整的拍摄下来,不能有半点马虎,真实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性是文物摄影与艺术摄影的根本不同之处。所谓局部影像,就是发掘区内的个别遗迹现象摄影。此类影像大多需要多张影像进行说明,拍摄过程中大多选择比较有说明力的单体,如裸露于地表灰坑、建筑基址、古墓葬等。其作用是让人通过照片对发掘区域有所了解和认识。对于遗迹现象,重点做好其形状、结构、所在地点角度的拍摄,要突出该遗迹现象在探方的位置和发掘区的位置以及与其相邻的遗迹现象,使其单体与单体之间的拍摄由点到面,能连则连,不能连者则单个拍摄。以便让人们更能深入的了解发掘区的文化内涵。不可移动文物摄像是对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地上明细可见遗存的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文物保护专项的摄像记录,通过摄像的纪实特点,再现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3 考古摄影工作的落实

伴随考古工作的开展,偶尔会发现遗址或者出土文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遗址与出土文物的发现时间并不确定,气候状况和光线情况也不确定。拍摄通常会在室外进行,因而必须要合理地选择近景拍摄地点和远景拍摄地点。与此同时,在拍摄工具选择的方面,特别是镜头、照明灯具、三脚架、背景纸、测光表等的选择,同样极为重要。只有准备好这些辅助工具,后面的拍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在此基础上,要对照明灯具进行调节,布置好背景和遮光板,以免成像质量受到影响。如果遗址规模较大,应在自然光线充足的时候进行拍摄。因为一旦遗址规模比较大,人工照明灯具往往并不能提供充足的光源。侧光拍摄的文物立体感强,是最理想的光源。光的强弱应根据文物的不同而异,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随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关系而分别安排。不分强弱、主次一概采用大亮光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文物摄影构图是一个重要环节,应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拍摄。通常有平拍、俯拍、仰拍,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从而最大程度表现出文物的特点。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应简洁平整,色调素雅,一般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背景配置还要善于利用粗细和明暗对比手法。粗细对比,主要用以表现器物的质地。

4 室内整理时期的拍摄

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而转入室内进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野外挖回的文物,做好卡片、登记等一系列工作。这需要我们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首先要把文物进行清理,即野外不能进行处理的,要在室内进行处理。具体拍摄要遵循以下几点:

1)主题明确。无论对于每一件出土文物来说,都有它自身的艺术体现和时代气息。这就要求在拍摄过程中,要把器物的主要突出部位放在醒目的位置,如果一张影像不够用,就需要多方位的拍摄,使其主题更加明确,以便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其内涵。

2)结构合理。室内文物拍摄的结构合理,不是用夸张的手法去表现,而是强调拍摄画面的结构合理、作品的柔和、舒适程度,避免影视角出现生硬、粗糙的感觉。同时,还要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及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这样,在拍摄时才能有的放矢,通过有针对性地调动光线、角度、镜头等艺术手段來表现文物。要求将文物拍摄得清晰、色彩还原准确。

3)排列有序。遗迹现象或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大多以单个或成组组合,这就要求摄影者根据出土时的记录和影像,在室内拍摄时要合理进行排列。对于成组出土的器物,除在挖掘时安原样拍摄外,在室内拍摄时也要将其成组拍摄,对于质地不同的文物,有必要的也要单体拍摄。如成套的生产工具和饮食所用的锅、碗、盏、杯等器物,都需分别成组拍摄。

4)保护得当。室内拍摄要注意对于木材、植物、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含有纤维素和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和损坏;另外诸如石头、金属等质地的文物不容易受光。我们使用的闪光灯型号不一,波长长短不同,但都应该低于700 纳米的可见光,即使如此也要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所破坏。

5 结束语

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摄影不同于其它艺术摄影那样,片面的追求艺术性。考古摄影工作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纪念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提高摄影人员的技术,探究合适的摄影方法,使摄影在考古发掘中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考古发掘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浩.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9):22-23.

[2]王丽梅.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0):33-34.

[3]刘彬.呈现·解析·述评——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视频报道的三个维度[J].声屏世界.2017(02):55-56.

猜你喜欢

作用摄影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