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要求的语文老师
2019-04-20冯雪琼
冯雪琼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关键词:预习;作文;回答问题
新学期,学校领导给我一个任务——给全校语文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接到任务后,静下心来想想,想理顺一下,这些年自己的语文教学。在2014年草莓音乐节上,获得多个“最佳女主角”的电影演员张曼玉唱摇滚。第一场演唱后,张曼玉那公鸭嗓,跑调跑得一塌糊涂的演唱,迎来了风起云涌的谩骂。但张曼玉又笑呵呵继续站在了下一场演唱会上,依然是被上帝抛弃的声音,依然是不在调上的演唱。张曼玉说:我在上海演出得不是那么理想,走音走得蛮多的……今天还是会和以前一样,还是会走音。可是我会努力。我演了20多部戏,也给人家说是“花瓶”,所以,请给我20个机会吧!我应该可以。
借用张曼玉的话:请给我20个机会吧!我应该也可以。因此,我今天的分享也许会不在调上,但旨在抛砖引玉。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做一个有要求的语文老师》。
在讲之前,我先说说我们班的奖励制度,因为有要求,必须有制度约束。我们班有一个“星际碰撞”的评比!一周小结,一月评比!结合学校的雏鹰争章活动,班上是奖☆,5个☆为一个章。我们班分为10个小队,而所有的奖励是捆绑式的。即队员奖☆,队长也可以获得。如队员主动回答问题,加5☆,队长取一半,四舍五入,队长就可以有3个☆。而每个队员的☆多了,你的小队才能排前5名。在每月的颁奖里,只奖励前五名。第一名与最后一名都是要总结发言的。在这种奖励制度下,集体荣誉比较强,气氛比较活跃。
1 预习有要求
预习要求要清晰、细化!
课文,分精读与略读。因此,预习时,这两种课文的要求肯定不能一样:精读课文,详尽,略读课文,相对简单些。以精读课文为例,预习时,我要求共读三次。读第一次,标自然段,写段意,读第二次,写出主要内容和读后感;读三次,完成课后题。每读一次,有每次的要求,每次都带着问题读书,读后再做。我们班以前是整个单元预习的,但我发觉效果不好,同学经常会丢三落四。于是,这个学期,我分课预习,即预习一课,讲一课。当然,学生的预习,大多是抄参考书的,但做一次文字的搬运工,总有一点印象,比不做的强。如果没有预习的课堂,你讲课是一言堂,除几个优等生外,其他学生是跟不上节奏的。因此我们要落实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等等落下的灵魂”,所以要做有要求的预习!
2 作文有要求
作文的要求是学以致用!
曾经一个多年改高考卷的老师跟我分享过他们改高考作文的那些事。他说,改高考作文都般是按秒数来计算的,有时改一篇用时十几秒,有时改一篇用三十多秒;有时一上午改300多份,有时一上午改600多份。不同的老师,差别更大了,但都以“秒“计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文章,看什么呢?除看语、修、逻、文,就看华丽的修饰,所谓华丽,即引经据典,优美词句的运用。
我们学校也很重视摘抄优美词句。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人手一本的读书笔记上。但读书笔记摘抄的是课外词句。而我们书本里,本身就有很多优美词句。如在六年级第三组的课文里,就已经有22个四字词语。8组课文,四字词语的数量在百位数上。如果学生能学以致用这些词,那将给文章增色不少!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抄写,还会运用。每课的抄词,我會要求自选一个词语写句子。每次的作文,我都会提出——把本单元的四字词语、日积月累运用到作文里。这种要求,我们班称为“附加要求”,即除作文本身要求外的要求。附加要求,一般有两-三个,多了没有用,写不来。有词句的,有描写方法的。如在第三单元里面,单元的写作特色是心理与环境描写,那这次的习作,附加要求是:1)8个四字词语,实心点表示;2)心理描写,波浪线;3)环境描写,直线。
这样,当我一看作文就很清楚看到附加要求,达到一个要求,是10个☆,五个☆是一个章。墙报有一个“美文欣赏”专栏,入选的必要条件是达到“附加要求”。一开始,以为学生不感冒。但其实学生都很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的。印证了粤语老话:桥唔怕旧,最紧要受!
也许开始的时候,这些附加要求运用得比较牵强,甚至张冠李戴。但是没有关系,所有的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像你在时装杂志看到模特或明星穿衣搭配,你想模仿。一开始,会有同龄的郭德纲与林志颖穿LV的窘况——一个大叔,一个帅哥。但只要你沉住气,多学,多比较,多搭配,你也可以穿出自己的风格。写作文,同样的道理!
3 回答问题有要求——人人发言,声音响亮!
有一个点心主管跟我讲过:他的老板高薪挖他过来管理茶市。老板说:你就负责帮我赚人气就够了!这个老板很聪明,人气有了,营业额还怕没吗?就是因为基于这个做法,这间酒楼光是早市的营业额,每月就已经有150万,是全市之最。有人气,就会旺,就会有钱赚。因此,他们从早到晚都是爆棚的。如果把这个“赚人气”的做法,用到课堂上。班级举手的人多,老师就有激情;老师有激情,学生就会认真听课,就会学有所成。这种“人气”,其实就是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气氛”。
我们班规定,我的课堂一周里,学生最少是要回答两次问题的。这些课堂,当然涵盖了语文、思品、班会。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一般到每个星期的中段,我会问:还有谁没有回答问题?起来回答。于是,部分同学齐刷刷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个时候,所问的问题,就没有选择性,相对有难度。现在,大家都已经熟悉了这个要求。所以,现在每个星期初,我提问时,尤其是简单一点的,就会抢着举手。与此同时,他们会响亮回答,因为他们知道,小声回答,我会等到响亮为止。这个问题不响亮,下个问题;今天不响亮,明天再来。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较真,不达“响亮”不罢休!
我的课堂,学生开小差的同学比较少,并非我讲课与众不同,而实际上,就算你是再有名气的大师,他的学生也会有走神的时候,这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问题。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使点小花招。
1)故意讲错,等学生找茬,如:如果你把课文的写作方法用在自己的文章了,不断写,不断修改,你将是下一个波利哈特的作者,女生马上反应,老师讲错了!是“哈利波特”!
2)如果开火车读书,我会随时改变车道。比如,一开始我会顺开,突然又横着开。
3)同学讲完,要另一个同学评价。
适当耍点小花招,就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
4 活动要有要求:全员参与
每个学生的成长中,老师很多,所学的知识也很多,但参加过的活动,一定不多,因为我们老师都被考试的指挥棒牵着鼻子走。但事实上,活动所留给学生的印象与冲击是最深、最大的。因此,我的做法是多开展活动。而活动的要求时:全员参与!
上周刚结束的“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活动,我分了四步走,历时两个星期。第一步是让学生搜集祖国相关的资料,对祖国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通过语文课上,学课文;思品课上,唱爱国歌曲;美术课画祖国;回家做手抄报等等的铺垫,加深对祖国的了解。这些作品,我们以墙报的形式,全部展览;第三步, 10个小队,分别以演讲、讲故事、散文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回到习作——写演讲稿。在设计这个单元的时候,我是想通过不断的资料收集,多种形式,全员参与,那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已经是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时候来写演讲稿,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但结果,写出来,大部分都是打补丁作文——学生生搬硬凑、味同嚼蜡。这就印证了预设与生成是有差距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
[2]孙建萍.于永正《杨氏之子》教学赏析[J].华章,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