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双导师模式探讨

2019-04-20陈江萍冯尚坤徐海菊

科教导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导师师徒师生

陈江萍 冯尚坤 徐海菊

摘 要 本文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施双导师育人模式进行探讨。双导师育人模式是给就学期间的学生匹配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给予学生生活指导、专业知识学习及心智开发;企业导师着眼学生的企业情境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职业意识教育。通过实施双导师模式培养食品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食品专业 双导师 师生 师徒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3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ual tutor model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The dual tutor education mode is to match the on-campus tutor and enterprise tutor for students in school, and the on-campus tutor gives students life guida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orporate mentors focus on students' enterprise situation education, occup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gni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 mentor model to train food enterprises production, management, service lin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food major; double ment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 and pupi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企业对用人的需求出现两极分化,应用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等重要。食品行业是一类高度竞争性的行业,食品企业重视新产品开发、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及有特色的营销策划,创新成为食品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对研发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我院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是以培养学生食品检验技术和食品营养加工技术为特色,面向食品、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8年作为本院重点专业建设,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开始探索双導师制培养模式,为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需求提供平台。

1 背景分析

校内导师制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这单靠课堂教学很难完成。因此,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有助于进一步强调学校的育人功能,是个性教育的具体体现。

企业导师制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各大企业十分重视的员工培训与开发工具。即企业让资深人员协助新员工,将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并使他们熟悉企业的文化和愿景,从而降低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能早日融入组织,胜任自己的工作。[1]

1.1 专业建设遇到瓶颈

随着形势发展,高职院校已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发展。浙江省48所高职院校中有四分之一的院校开办了食品相关专业,专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方面。如就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转岗率、进入职场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收入水平,企业的满意度,学生在职场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等。[2]

面对这些问题,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如今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推陈出新,走出去,请进来,探索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寻求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新的突破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1.2 教学层面分析

部分专业教师由于实践经验缺乏,所授课程内容与食品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大班化教学(50~60人)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如食品检验技术课程所需的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一些高端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配置少,或者校内没有,而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使得毕业生到企业后需要再培训,方能适应工作需要。

1.3 学生层面分析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一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三年大学没有职业规划 ,不知道自己以后要从事的专业需要什么知识,现阶段要做什么;二是现阶段的应是教育让学生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兴趣是什么,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兴趣爱好,干一行爱一行的时代已经终结。苦难的高中,快乐的大学,这种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形势使得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知所措,得过且过。因此,应该从大一开始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进行指导。

(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条件比较好,生活上从小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没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迫切需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耐心、细心和恒心。例如食品检验技术这门课程有一半是实训,一个检验项目从样品预处理、上机检测到数据处理,整个过程时间长,需要学生用心去做,部分学生却做不到。实训课程考核是分组进行的,有些学生就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因为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在学校的实训当回事。然而在食品企业岗位上实习的学生在对待同样的工作时就认真得多,这就是真实场景给学生工作的压力。对本院食品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刚开始工作时,非常的不适应。所以,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指定企业导师,有机会经常去企业实习,与企业导师建立密切的师徒关系,了解企业文化,技能要求,发现自己的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就业观有待改善。目前,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企业招不上合适的员工,同时社会上的失业率也不低。供需矛盾是因为人才结构性缺乏,或者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出了偏差。上一代人在一家单位干一辈子的情况,在如今的时代已经不被推崇。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先就业后择业,但是,学生往往对就业待遇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沉下心来积累经验,完善自己。

2 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引入

导师制十五世纪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创,随后世界各国的本科、研究生培养都应用这种模式。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学生的整个学习培训过程在职业学校和工厂进行。在学习培训组织方式上,采用有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职业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学习与培训计划。早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国内的大型军工企业、国营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校,招收初高中畢业的学生进入技校学习,基本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毕业后进入本企业工作。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体制改革,高职教育迅猛发展。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再不是利益共同体,很难实施类似德国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完全应用本科和研究生的导师制培养,也不适合高职生的特点与培养要求。因此,近几年我们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施双导师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

2.1 校内导师的职责

校内导师由食品专业老师担任,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生建立互动平台,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导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明白做事先做人。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的渊博,做事的认真负责,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历史上不乏有人因敬仰自己的导师,而走上与导师相同的专业之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QQ非常方便于校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让学生及早认识专业领域的发展和自己的定位,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给予职业规划指导。这样,学生在课业的选择和学习不再迷茫,学习变得有计划,有目标,有了学习的动力。

2.2 企业导师的职责

企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类似于师徒关系,但是又有别于传统的师徒关系。在过去师傅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在技艺传授上留有余地。现代导师制的师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关系,而是构筑团队和梯队的合作关系。[3]企业导师主要帮助学徒学习知识技能,设计职业生涯,建立在企业的人际关系等。[4]台州出口橘子罐头占世界橘子罐头份额的15%~20%,也就是说外国人吃的10罐橘子罐头里,就有两罐左右是台州产的。除了果蔬罐头企业,台州的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水产品加工企业众多。目前与我院紧密合作的食品企业有十多家,为食品专业的实习,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奠定了基础。企业导师由企业的管理人员,专家和一线技术能手担任。企业导师通过个性化的、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导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有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有利于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成为组织的人,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这几年试行,很多学生都留在实习过的企业工作了,这大大减轻了企业重新招人的培训成本,是企业求之不得的。

3 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校内导师的选择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大一新生入校后由10名食品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对学生进行专业始业教育,由学生通过对老师的初步了解,决定选择自己的校内导师。因为是本专业的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有比较多的了解和接触。因此,在校的三年期间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兴趣及与导师的磨合程度,决定跟随或更换导师。

案例:2013级食品专业88名学生入校后,专业始业教育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导师。有8位同学对西点制作感兴趣的同学选择了食品加工徐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老师指导学生在校创业园成立了牛犇烘烘西点屋,由学生制作、经营,在学校里已经小有名气,这届学生毕业之后将这个品牌传递给学弟学妹。近几年毕业生在发展乡村经济、从事食品加工方面的自主创业人数明显上升,位于我院其他专业前列。

3.2 企业导师的选聘

大一结速之后的暑期,我们给学生提供十家校企合作的食品企业,介绍可提供的岗位和各个岗位上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岗位能手,由学生报名选择。暑期实习期间可以提出轮岗申请,目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导师。

案例:2015级食品专业有20几位学生选择去海正甦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这是台州一家生产保健食品的企业,企业有产品研发、检验、生产等部门。企业提供了食品检验(液相、气相、原吸、微生物等)、车间操作、品控等岗位,制定了实习学生的培训、轮岗和考核计划,通过一个月的轮岗,由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写周记提交校内导师,以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处理与企业的关系、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等问题。今年毕业之后有一半学生多留在这家企业工作,其中有一位同学在从事保健食品中有害重金属检测工作中成绩尤为突出,得到企业的认可。

3.3 获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在食品专业尝试实施双导师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岗位对口与稳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成效明显。双导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

4 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4.1 校内师资的不足

导师指导学生最常见的是一对多,即一个导师指导2~6个学生,[5]但是由于校内食品专业老师的缺乏,一般一个导师指导25个学生左右(每个年级段需要指导8个学生左右)。由于学生数太多,导师的精力无暇顾及到每个学生。企业导师给大二、大三的学生安排,合作企业较多,岗位分散,基本可以满足一个导师指导2~3个学生。

4.2 匹配不合理

在导师分派过程中,学生是否最终被分派到自己愿意跟随的导师会影响到学生对导师制及组织的满意度。[6]师生性格迥异,工作作风不同,或者导师的专业特长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匹配在一起,容易产生冲突,使师生产生不愉快,尤其给学生带来情感阴影,对所做的事情产生排斥。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择业态度。

4.3 师资能力的不足

导师缺乏沟通能力,经常忽视被指导者;或者过分关注自己的事情,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需求;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不妥当等。这一点在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时,经常出现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正堂.企业导师制研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35-41.

[2] 齐小萍.企业家导师制:高职院校质量就业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75-77.

[3] 朱必祥,谢娟.企业导师制的功能和导师的角色关系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5-28.

[4] 陈子丹.国外企业中的导师制研究概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34-36.

[5] 刘勇,高珊.企业导师制的类型与功能[J].企业管理在,2008(17):76-77.

[6] 康宛竹,艾康.国外企业导师制的研究路径与走向[J].国外社会科学,2013(4):127-133.

猜你喜欢

双导师师徒师生
唐僧师徒的生活经验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
麻辣师生
八戒吃包子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