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兼并重组的根本任务、重点行业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019-04-20李长江谌昱
李长江 谌昱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次兼并重组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目的是“减员增效”但效果并不明显,不仅没有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而使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行。第二次兼并重组浪潮就是当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兼并重组,既是应对产能过剩的一种无奈选择,又是应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局面的一种主动作为。当下的兼并重组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去产能、调结构、转动力、提质量、创品牌”为目的;要突出重点,率先加快重点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点带面,引导更多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和劳动关系等方面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兼并重组 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兼并重组浪潮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具有历史痕迹的中国企业兼并重组浪潮只有两次。第一次兼并重组浪潮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二次兼并重组浪潮正是当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兼并重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成为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关停并转”、“抓大放小”等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时的热词。当时,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十分困难,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达到40%,一些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面甚至达到70﹪至80﹪,许多国有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有些企业职工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领不到工资。当时仅靠国家财政的支持已无法支撑国有企业的运营甚至支付员工薪酬。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当时中国下岗人员总数超过了1200萬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近8%,其中1997年新下岗职工在400万以上,需要政府提供再就业帮助或解决生活困难的有400多万人。1997年全部失业人员中,有53.4%属于下岗职工。
章迪诚.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减员增效下岗分流[EB/OL].中国工业新闻网http://www.cinn.cn/xw/bgt/149636.shtml,2008-07-25.
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
中共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7-08-29.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兼并重组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从原有年均14%的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近7%的平稳发展时期,尤其是在国内经济对外不振而又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欧美发达国家正在上演一场科技及产业的革命,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和计划,以技术进步换取国内制造业在国际上的优势。欧洲制造业大国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理念;新兴科技大国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计划,尤其是在特朗普当选总统后,更是誓言要使美国重回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日本则开始实行“再行战略”计划;就连韩国也提出了“新增动力战略”以增强其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2015年中国顺应国际潮流提出了制造业未来发展规划。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未来工作的重点是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此正式拉开帷幕。在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则是限制中国当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截止2015年底,国内钢铁、煤炭、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产业利润大幅度缩减,产业贡献率急剧下降。这些“僵尸企业”占据着国家丰富资源而无法产出利润,同时又阻碍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僵尸企业”,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如何确保员工利益,避免出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潮。
对于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我国政府已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政策思路。因为,破产重组涉及到众多职工利益,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过程中要尽量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来解决,而少用破产清算的方式。2016年伊始,署名为“权威人士”的《七问供给侧改革》一文中提到,“社会就业……虽有阵痛,但不会很大,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题”。
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N]人民日报,2016年01月04日02版. 而且,我国政府已拿出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转岗安置,如有需要还可以增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年下岗的是“40后”、“50后”,高中学历的都不多。他们一旦下岗,能从事的第二职业很少。而今天走向市场的多是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的问题,除个人主观因素外,主要是工作机会供给不足,就业信息不对称。如果政府及劳动中介机构能够掌握充足的供求信息,又同时监督企业在雇佣时依法保证雇员的各种权益,那么求职者会很轻松地去试工。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兼并重组的重点行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兼并重组根本目的是“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有“调结构、去产能”的任务。
(一)钢铁行业
钢铁行业是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家要求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不仅要根据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退出,而且还要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优势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并重点鼓励产钢大省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2016年2月出台的文件《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已经明确了这个要求。
(二)煤炭行业
煤炭行业也是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之一。国家要求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型企业,培育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能耗、工艺等办矿标准和生产水平。未来3年,力争单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全部达到300万吨/年以上。2016年2月出台的文件《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对此专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其他资源性行业
除钢铁、煤炭两个重点行业外,其他行业如水泥、平板玻璃、粗钢、有色金属、铁矿石、石油、石化、电解铝等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这些行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都是国家“去产能”政策的重点行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行业的产能发展至今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增加。如原煤、水泥、平板玻璃、粗钢等行业的产量,从1998年到2016年基本每年都递增,详见图1,当前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国家要求,要通过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工艺等标准督促这些行业去产能,要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对产能低于标准又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进行减量兼并重组。
三、兼并重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愿景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打造制造业强国。当前,中国既要逐步淘后产能,使低端制造业产品退出市场,又要创造有效供给,生产或提供高端制造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囿于短期利益,应着眼于长远发展,要致力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普遍经验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途径。
王鹏主编.2015-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蓝皮[M].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第26页. 产业组织结构一般指的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规模企业组合的基本格局,也就是大中小企业之间关系以及构成比例,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永远在路上。我国企业要走好兼并重组之路,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劳动关系等方面锐意进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加快技术创新
一般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四种模式;生产要素驱动、需求驱动、创新驱动和政策驱动。综观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主要是生产要素驅动和政策驱动。需求驱动又以投资需求为主,许多国企业对消费需求偏好和出口需求偏好缺乏敏感性,难于超前预测。创新驱动从来都不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模式。在科技创新强国的当下,中国产业结构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结构问题暴露无遗。
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兼并重组,如果不在新一轮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国际产业结构重塑中觉醒,再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远的将来就要被动地去适应其他国家的标准和模式,这必将会使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陷于被动.值得庆幸的是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是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要从传统的依靠资本投入和技术扩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以创新要素推动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中国政府也已经制定了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了制造业强国的实施策略。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日本,都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了最大的财富收入,无一例外采取的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道路,通过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掌握了全球经济的话语权。中国制造业增强实力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通过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要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要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焕发新活力。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国发〔2015〕28号),2015年5月8日.
(二)培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生产率的提高是收入、就业和技术进步的源泉。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500强企业”的跟踪调查,将顾客满意度作为从消费者角度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指标:顾客满意度每提升1%,5年后平均资产收益率将提高11.3%。这是质量驱动生产率(Quality drives productivity)的重要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兼并重组,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更大的功夫。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注重质量升级。以质量升级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世界各国走向强盛的普遍规律。20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国际上树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际形象;6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质量救国”战略,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凭借质量优势使日本产品大举进入全球市场,日本步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70年代,韩国通过质量赶超计划,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80年代,美国出台《质量提高促进法》,一系列激励质量创新的措施,使美国在主导产业上重回失去的全球霸主地位。
(国发〔2015〕28号),2015年5月8日.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32号)文件指出:钢铁、煤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行业,但是,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相对国内外需求,中国的钢铁、煤炭存在大量的落后产能以及过剩产能。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亟需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行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兼并重组,不仅要化解过剩产能,还需要处置“僵尸企业”,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这些冲击很可能会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对破产企业尽量实行“安乐死”。能否妥善安置被兼并企业的职工,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全力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
一要加强兼并重组企业的文化建设,促进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员工团结协作。由于兼并企业与被兼并企业的文化不同,并购重组企业容易出现四个方面的文化差异:一是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表现为企业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取向和行为选择。二是经营理念上的差异。表现为企业间在市场定位、经营方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三是管理理念上的差异。表现为企业间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造成了合并后的企业管理层次增加,管理链条加长,徒增管理成本,企业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四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由于兼并企业间员工存在着地域思维、传统思维上的差异,导致不同企业员工对合并后企业的人员使用、薪酬分配、岗位设置等各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思想认识,易造成企业人员间相互抵触产生矛盾,使兼并重组企业“集而不团”、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企业文化融合,将有助于被兼并企业员工的文化认同,也有助于兼并企业员工的理解和宽容,更有助于劳动关系的处理。
二要关爱重点人群,消除隐患,防微杜渐,促使不同员工心态平和。《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32号)文件提出了“支持企业内部分流、促进转岗就业创业、符合条件人员可实行内部退养和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等分流安置职工的四个渠道,但是,在不同地方不同企业的具体工作中,这四个渠道的情况千差万别,非常复杂。据人社部披露,全国仅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其中,煤炭系统约130万人,钢铁系统约50万人。把这些职工分流安置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程。虽然,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但是,操作起来困难依然很大。如果分流安置工作处理不好,引发职工不满,必然对企业的劳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发更大的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兼并重组企业不仅要全面负责,而且更要关爱重点人群:一是安排公益性岗位的职工,存在不平衡的心态,情绪上不稳定,工作主动性要大打折扣。二是离退休年龄超过5年年龄偏大的职工,技能相对落后而又存在职业惯性,转到新岗位可能力不从心。三是对那些下岗了而又难以找到满意工作的职工,其心理可能更不平衡。
三要厘清被分流安置职工的合同类型,准确无误变更劳动合同。当前,分流安置职工再就业,劳动关系比较复杂,存在几种可能的形式,需要制定预案。一是没有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已在其他单位工作,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但没有与所在工作的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如何转移?社会保险关系如何转接?二是还没有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但已在其他单位工作,并与新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存在双重劳动法律关系。如何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关系如何转接?三是企业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其分流安置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如何转接?四是由原企业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职工个人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职工成为被派遣劳动者,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如何存续?五是没有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已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或企业法人營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如何变更?六是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或岗位,经常变换单位或岗位、职业;或没有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临时性个体经营活动,其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如何变更或转接?
四要配合劳动合同的变更,及时承接好社会保障关系。与劳动关系变化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关系,也有几种情况。一是已转移劳动关系的职工,社会保障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二是由职工向原企业缴纳一定的费用,由原企业代缴。三是职工不向原企业缴纳任何费用,社会保障费完全由原企业负担。四是企业和职工个人没有任何一方缴纳社会保障费。五是下岗分流职工原企业和现用人单位协商缴纳社会保障费。这五种社会保障关系,具体到企业就千差万别,实际操作中又会碰到不同的问题,都需要决策者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章迪诚.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减员增效下岗分流[EB/OL].中国工业新闻网http://www.cinn.cn/xw/bgt/149636.shtml,2008-07-25.
[2]中共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7-08-29.
[3]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N].人民日报,2016-1-4(2).
[4]王鹏主编.2015-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蓝皮[M].人民出版社,2016.
[5]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调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