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的地缘特性分析和当前战略运用
2019-04-20夏旭晖
夏旭晖
摘 要: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国际格局演变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是理论的源泉和基础,理论是从变化的形势中总结、演绎出相关特点和规律。国际关系理论的地缘特性和地缘政治法则,使得国际地缘政治关系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唯有系统梳理国际关系地缘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脉络,方能不忘初心拨云见日,坚定战略定力树立战略思维,从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中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内涵和战略运用。
关键词:地缘政治 战略分析 战略运用
国际关系理论的地缘关系特性和地缘政治法则,使得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地缘政治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主张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理念,开辟了新愿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和地缘政治学科的发展,为积极稳妥处理复杂多变的双边、多边、周边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航海造船、地理知识的发展使远程航行成为可能,商业的发展和农民得到人身自由为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个松散的社会和易流动的人群。欧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技术的进步革新,商务新技术的发明与改进,使欧洲尤其是西欧的兴起在物质技术上确立了对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的优势地位。地理大发现一开始,西欧的资本主义就暴露了扩展的野心和攫取的贪欲[HT6”]①
。在商业贸易急迫需求的刺激下,重商主义驱使新兴的民族国家渴望开拓海外殖民利益,新教徒由于受到教会的迫害也向往一个新的自由世界。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紧随着航海探险的就是殖民帝国的扩张。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15—18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世界逐渐开始联成一个整体,全球时代逐渐来临。[HT6”]②
资本主义国家开发掠夺资源能力极大提升,美洲、非洲和亚洲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殖民征服扩大了资本主义的市场,掠夺了大量财富和自然资源,加快了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进程,促使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扩张。
在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的驱动下,人们真正具有了跨越国界疆土海洋面向全球的扩张欲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
样:“美洲金银产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欧洲人建立了最早的殖民制度,展开了最早的商业战争,缔造了最早的殖民帝国。海外利益第一次成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因素
刘德斌.国家关系史[M].高教出版社,2008:39 。
地理上的优越性和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驱动欧洲各国竞相开拓殖民地,争夺殖民霸权。国家要扩大税源,首先要在地理上取得有利战略地位。优越的地理条件不仅可以提供天然的保护和战略屏障,又可以获得丰富的自然资源、原材料市场加速工业化。因此,要建立殖民帝国,就要在陆路称霸,同时谋求海上霸权,控制重要贸易港口码头,保障贸易航线及战略出海口。马克思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M].人民日报社,1972:80 领土主权、海权海域的争夺变得空前激烈,围绕国与国之间的地缘关系产生国际地缘政治斗争风起云涌。
毫无疑问,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与发展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国家力量的绝对有限性和国家发展需求的绝对无限性的矛盾,是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国家发展自始至终面临的基本矛盾,而贯穿其间的生存斗争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底线和动力。
张文木.地缘政治研究不能让国家四处“拼命”[N].北京日报,2018-4-23. 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斗争如此激烈,掀起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急剧扩张的资本主义与落后国家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地理疆域局限性的矛盾不断激化,由此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市场瓜分、资源掠夺、利益分配不均引起的地缘矛盾更加尖锐,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可以说,近代以来全球国际关系的演变与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關,推动了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的系统化学科化发展。
二、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脉络
便利的交通环境、先进的航海技术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重商主义的广泛传播催生了新兴资产阶级,东方贸易的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由此引发新的社会运动和思想革命。从15、16世纪起,欧洲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而民族统一国家的产生,国与国在军事上、商业上、外交上的竞争与冲突日见端倪。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地理环境与政治、主权边界与国家生存发展、陆地与海洋的关系,传统的陆地研究转向海上研究,地缘政治研究逐步系统化体系化。人类在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殖民扩张大致结束的时候,建立了政治学和地理学结合的新学科——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这一名词也被广泛使用。地缘政治学说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不同流派,以地理因素研究为基础,从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进行战略分析,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手段上以及地理环境因素方面来为制定国家政治、对外政策、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法国思想家布丹最早关注到政治和地理环境的双重关系,在《国家论》和《认识历史的简明方法》中提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性质,而民族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大。布丹阐述地理环境包含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及物产等因素,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文化、心理、体形及生活方式,并间接影响政治。由于布丹高度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后人推崇他为政治地理学的鼻祖
浦兴祖 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55. 。
格老秀斯所处的时代荷兰国内资产阶级正在推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争夺海上霸权,“三十年战争”使欧洲政治格局动荡不安,格老秀斯的政治学说正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谋求和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政治诉求,并深刻觉察到需要通过国际立法的形式对国际政治主体行为加以规范,从而构建有利于本国的地缘政治环境。1609年发表的《论海上自由》,宣扬一切国家航海自由的政治主张。1625年发表的《战争与和平法》,这是最高的一部完整、系统论述国际法理论的著作,从国家间关系的角度丰富了布丹的主权学说。
浦兴祖 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79. 战争的目标是缔结和约,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秩序。格老秀斯非常强调公海自由。不管是整个海洋或者是海洋的重要分支,都是各国公用的,应成为各国的共同财富。格老秀斯第一次提出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进一步关注到地缘政治和地理资源引发的各种国际主权争端和战争,并提出制定国际法规范人类行为促进国际和平。
边界是主权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被视作与国家生存、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等高度密切相关的政治议题。无论是海洋边界还是陆地边界,疆域空间都涉及地缘政治环境安全的核心利益。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各类地缘政治理论流派,诸如陆权理论、海权理论、空权理论及新近围绕太空、海洋、极地、经济、能源、资源等细分视角产生的地缘政治论述。地缘政治理论成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于世界地理结构本身固定不变——至少就可观察到的历史而言——的基本事实,发生于其中的国际关系本身便始终明确,任何国家都受制于其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世界政治根本上是由空间或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但在不同时期推动地缘政治格局及各国地缘政治战略变化的,却是依附于这一空间因素的科学技术、人口结构、政治组织等的变化。
张春.复合地缘政治的兴起与跨境安全治理的转型[J].国际安全研究,2017(1). 189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出版了《政治地理学》一书,提出了政治学与地理学之间关系的基本概念框架。特别是他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的理論,创立了“生存空间论”的概念,认为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
杨恕.认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J].财经,2014(25). 地缘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概念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鲁道夫·契伦(Rudolf Kjellen)于1899年提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该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命在于空间扩张”,而扩张的地理环境和地理要素就是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对象。契伦这一理论新创继承和发展了拉采尔提出的“国家有机体论”和“生存空间论”。
冯淑兰.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关系辨析[J].前沿,2013(20).
政治与地理的研究更加密不可分,学者从更具体更现实的角度分析,政治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1904年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在皇家地理学会大会上宣读了其著名的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第一次从全球的视角对政治力量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趋势做了阐述,明确了地理界线的概念,将世界政治力量划分为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并提出了著名的大陆心脏说。虽然之后的世界变化趋势证明麦金德的结论是错误的,但海权和陆权的划分以及全球政治力量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著名美国学者斯皮克曼对麦金德的理论提出了异议,指出麦氏过分估计了大陆腹地的作用。1942年出版的《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一书中,他认为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才是世界政治力量争夺的中心,并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另一位在地缘政治学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是马汉(1840-1914),他在以《海军战略》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中论述了海洋和海军以及制海权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尽管他不是地理学家,但他的研究遵循了“政治力量的空间分布”这一原则。
杨恕.认清中国地缘政治环境[J].财经,2014(25).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Mahan)通过考察英国在17—19世纪期间海上霸权建立的历程,在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其主要结论是“海权对‘历史进程和国家繁荣有着巨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对国家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福祉至关重要,并认为海权拥有毋庸置疑的国际政治权力价值
Alfred T.Mahan,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M].1660-1783. 。
人们在关注大陆、海洋对国家影响的同时,也开始研究天空对国家的作用。意大利军官杜黑(1869-1930)发挥了奠基的作用。飞机出现后不久,他就预见到飞机的使用将改变战争的传统,并提出了制空权、战略轰炸等理论。1921年,其名著《制空权》出版,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建立了空军建设理论与空战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宇宙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站等一系列空间技术成果的问世,外层空间的争夺也开始了,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天空和外层空间尽管不是“陆地”,但是与地缘关系不可分割。当代地缘政治学的学者也把它们至少作为一个相关体系纳入进来。
三、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的本质内涵
(一)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是现代主权国家发展的产物
现代社会,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主要以国家为单位构成,国家成为诸共同体交往的合法总代表,是国际政治的主要主体,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按照国际法,作为国际政治主体的国家,拥有固定的国土疆域是基本要素之一,包括领土、领水、领海和领空。领土是国家的自然载体,是一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依托,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国家自然资源的基本来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凭借,也是国家力量的构成要素。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政治学基础第三版,2014:346.
地缘政治的本质并不是地理与地理的关系,而是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政治问题首要的是生存基础问题,对于国家而言,就是资源问题。确保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资源在自己手上才能确保国家安全稳定。由此而论,“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资源是地缘政治的核心,没有资源就没有地缘政治。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界资源密集区便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天然中心。太平洋是世界新兴市场国家最密集因而也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区域,印度洋是世界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工业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这使得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将目光锁定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并为控制这一区域进行决战。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国家利益的概念也被关注。如前所述,霍布斯一方面强调人们成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安全和抵御外侮,因而统治者应当享有不受其他权力干涉的独立权力,国家的利益就在于为其生存、安全、荣誉而斗争。另一方面,他认为正是由于各个国家都拥有其绝对主权,而在国家之间却不存在这样一种维持法律与秩序的主权权力,因此国家间始终存在着残酷的争斗。卢梭、洛克等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论述
陈岳.国际政治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4-125. 。
(二)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体系发展的产物
在世界历史上,正是资本的全球运动和帝国主义的霸权扩张,造成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相互矛盾和冲突,引起了战争,形成了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某些国际法。这种状况,恰恰是发展中国家主权没有得到尊重和保障的结果。从现实主义政治来讲,西方学者的这些观点表面上似乎为了维护国家和平与国际法,但是,本质上却是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维护和实现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和资本扩张的要求。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政治学基础第三版,2014:348. 国家法沦为少数国家意志的体现,既有悖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公平正义,更促使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密切关注地缘政治战略,从而保护各国自身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本国的生存和发展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必须建立在对當时国际政治环境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决策并实施。因此,国际政治环境决定着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实现的途径,同时也制约着国家利益实现的手段和方式,从而也决定了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和对外行为的特点。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为科学分析国际政治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产物
纵观所有地缘政治理论论述,可以发现该理论几乎所有的分支都基于一个核心逻辑,即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地缘政治本身及其理论的演变根本上取决于这一长期相对稳定的时空关系的缓慢演变。国际政治学的地理知识考察则是要展示中心—半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国际关系学的全球知识地理样貌
石贤泽. 国际政治学学科史[M].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2017. 。
从时间维度看,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际体系的形成。国际分工始于地理大发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它是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它与殖民扩张相配合,在经济和政治上把世界各国联结成一个无法分割的国际体系
陈岳.国际政治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 。
从空间维度看,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之后,每一个国家都与世界发生关系,每一类现象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种冲突都会相互制约,从而对全局产生影响。单个国家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依赖加深,国际关系成为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制约着国内政治发展方向、方式和水平。所有基于时间与空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演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际体系。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政治学是三大范式——现实主义、多元主义、结构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共存。20世纪80年代后期反思主义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崛起,国际政治学处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三足鼎立”态势中。国际政治学被认为是一门“国际的”学科,但实际上,国际政治学的知识发展状况仍然具有国家和地区特性,形成国际政治学的独特知识地理结构。
石贤泽. 国际政治学学科史[M].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2017. 源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并开展理论建构,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更加丰富,地缘政治理论应运而生。
四、国际关系地缘政治战略运用
(一)构建命运共同体
[HJ1.2mm]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从地区形势到全球秩序,从“小国冲突”到“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理论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各国都在积极谋划全球与区域地缘战略。放眼全球,立足世界,只有从全人类利益角度出发,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实现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为人类共同的利益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地缘政治利益与战略考量,不拘泥于传统地缘政治视角的束缚,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二)增进周边多边合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各国在考虑自身利益,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必须同舟共济,努力加强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在普惠中追求共赢。
杜正艾.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行政管理改革,2017(1).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周边外交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倪世雄 公为明.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N].人民日报,2016-11-17. 并阐明核心利益与利益关联原则的重要性在于,相互理解,预先考量,避免误判而发生冲撞。
在立足于办好自己的事的同时,要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保障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成为“和平友谊纽带”、“发展互助道路”,引导国内外舆论和公众正确理解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合作观,积极承担与我国国力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继承和发展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思想,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真诚与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通过有机结合周边邻国、双边大国合作和多边友邦合作方面,通过高层领导人的直接会晤和互访,有力地推动周边外交、大国外交、洲际外交迈向更高水平,增进战略互信,深化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人文民生等多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水平。
(三)维护发展稳定大局
面对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我们仍然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毫不动摇的维护稳定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越是抵近顶峰的时候,环境就越艰险;越是可及目标的时候,道路就越难行。当今世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和有识之士反对,一意孤行,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不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不确定性干扰因素,更为世界经济复苏埋下极其危险的祸根和隐患。这是当前外部环境面临的最大变数
评论员.办好自己的事 以不变应万变[N].经济日报,2018-8-6. 。
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思想和认识及时统一到中央对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重大判断上来,巩固党对国家各项工作的领导,深刻把握互为邻国的地缘政治现实,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互为邻国相互依托,加大互联互通,共同遏制外部政治势力干预挑拨。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必须高度警惕周边区域生战生乱,针对任何行径任何借口威胁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都不可能坐视不管,尤其要深刻认识中日关系等重大议题的高度复杂敏感性,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效管控各类分歧,积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努力通过合作来化解国家之间的分歧、矛盾,抑制冲突,防止对抗,实现合作共赢。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各地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维稳责任制,推进中国特色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危机管控和应对。強化骨干力量的支撑作用,优化边境地区、沿海地区领导干部队伍配置,加强外事、边防、空管、海洋、应急等部门赴地方交流,增强干部应对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共同风险防控意识,加强维安维稳应急协作,突出抓好治边稳边护边建设,合理应对非传统安全,完善应急处突工作机制和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定期协商对话交流机制,妥善处理边界、海域、空域及地理资源矛盾,加强网络空间地缘政治领域等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有效应对霸权主义基于科技军事优势对网络边疆、网络主权、网络安全的蚕食和践踏。加强应急处突演练,完善地缘政治安全应急预案,增强边境管控有效性和针对性,坚决守护国家边防空防海防安全。精心组织边防、海事、国土、空管等部门开展常规例行演练协作,集中检验联合指挥协作和应急联合行动能力,展示维护国门安全、国家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意志。
(四)加快地缘政治智库建设
在经历全球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潮后,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只看重地缘政治”的国际关系已经过时,但越来越多的国际博弈和区域政治乱象深刻的印证,“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仍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要素。”地缘政治博弈,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悄然回归。
吴心伯.智库报告:地缘政治博弈悄然回归,世界亟需秩序重构[EB/OL].澎湃新闻网,201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全面评估国际、国内安全形势,明确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方针、中长期目标、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加快地缘政治智库建设,要重点建设一批涉外涉安维稳处突领域的高端智库建设,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鼓励智库与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非传统安全、涉外领事保护、跨境应急处突、社会面防控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增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在维护国家稳定增强国家安全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