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9-04-20毛雪莹

上海城市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公务

毛雪莹

摘要:国有企业存在着和行政事业单位同样的公车管理使用问题,这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大要求相悖。在分析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实践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国企公务用车管理的思考,加快推进国企公务车辆改革将有利于国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

公务用车,一般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它是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供给制和计划经济紧密相连,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事业不发达的情形下形成的,有效缓解了资源匮乏、财力紧张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完善以及社会化交通服务日益发达,原有的公车制度已经与目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存在着各种弊端。特别是在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公务用车问题也更加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千字篇幅勾勒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同年,上海市发布了有关国资国企改革的地方性政策《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由此,国有企业拉开了改革序幕,近两年逐步进入改革深水区。而如何将国有企业的公务车辆改革推进到位,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也有利于彰显政府和国企的改革决心。

一、推进国有企业公务车辆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具有国有性质和企业性质的统一,既带有国家政府機构的职能色彩,又兼具市场企业的运作特色。一般国有企业的核心业务都是政府交办的,具有“三大两高”的特点:“三大”就是资产规模大、资金流量大、业务项目大,“两高”就是与社会百姓生活的联系度高、社会关注度高。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职能的一种延伸。另外,国有企业又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作为市场主体,实现运营成本集约化和利润最大化是其生存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向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发展,国企实施布局和结构调整,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虽然国有企业数量和行业布局有所减少,但是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保持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具有“二重性”,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谋求发展,又要确保国有资本收益,履行好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有企业实现收入大约46万亿元,2016年我国GDP大约是74.4万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收入大约占GDP的60%。在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占295席。国企的实力和总体规模仍然非常庞大。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的国企公车统计数据,但从国企的总量和规模推断,国企公务车辆不会少于300万辆。根据市场车辆使用成本测算,300万辆公车综合使用成本约1 500亿元。以上海某公益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员工总数约600人,配置公务车辆97辆,每年车辆使用费,包括:车辆保险、保养、维修、通行费等,占到全年企业行政经费支出的四分之一,占到“三公”经费支出的一半以上。所以,推进国有企业公车改革,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职务消费,加强廉政建设,也有利于节约企业运行成本,提升国企经济效益。

二、国有企业公车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公务车辆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用于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包括:特种车辆(含施工车)、货运车辆、专项作业车及其它生产车辆。另一类是一般公务用车,用于公务、机要通信、商务接待、执纪等。国有企业的公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运行成本过高

每年公务车辆使用费成为企业行政管理费用预算中的最大一部分,从买车、养车到管车,一切费用都由企业负责,这笔费用超过了行政管理费用的其他任何项目,每年居高不下,且还处于逐步增长的态势。

(二)统一管理困难

国有企业公务车辆分别按需配置给系统内各家单位,由于各单位承担的工作业务点多、面广、区域跨度大,有的还有外省市业务,日常公车使用配置也是跨区域的。这样给企业统一的公车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存在超标配车

国有企业由于机构庞大,沿革历史复杂,一些外来转入单位或相对控股参股单位,存在公车配置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未能形成完整、成熟、严格的公务用车编制管理与监督制度,造成超标配车、产生额外交通成本等现象。

(四)公车私用现象

由于国有企业一般配置公车数量充足,致使有些公车存在私用现象,如:员工体检也开公车、家里有急事也用公车等,久而久之成为企业内的一种人情福利,亟待有效监管。

三、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实践

(一)政策法规依据

从近几年的政策法规来看,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公车改革正式启动。文件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通过社会化方式保障公务活动出行,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2017年12月,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中办发〔2017〕71号),在车辆编制和标准两个主要问题上做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并着力构建公务用车管理新制度,明确公务用车配备、经费、使用和处置等全流程管理,强化对公车私用、私车公养、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使用公务用车等违规违纪现象的监督问责机制,旨在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提高公务交通服务保障水平。

根据上述文件要求,上海市国资委向系统内国有企业下达了公务车辆改革的红头文件,依照相关规定,上海国资系统各家国有企业都开展了公务车辆改革工作。2014~2015年,上海国有企业对外借的公务车辆进行了梳理和清退,削减了一定数量的公车;2018年初,上海国有企业进一步制定公车改革具体方案,并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公车改革工作。

(二)主要改革措施

推进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企业领导人员履职待遇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国有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迫切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公务车辆改革的主要措施有:

1.控制公车数量

严格一般公务用车的配置要求,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配置1辆;从业人员在50人及以上、150人以下的,配置2辆;从业人员在150人及以上的,配置3辆。每家企业一般公务用车最高配置为3辆。严格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的配置原则:根据企业实际用途需要,本着节俭的原则合理配置,并控制数量。

2.变更交通保障标准与方式

变更国有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的交通保障方式,改革后,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交通补贴标准减半,并核减领导驾驶员,削减驾驶员用工支出。

3.改进公车管控措施

对所有公务车辆实行喷涂,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安装北斗定位系统,接入上级主管单位公车监督管理平台,接受监督、检查、管理。同时集团行政管理部门也将按企业规定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公车使用检查。

4.妥善安置司勤人员

根据公务车辆改革后情况,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确定留岗人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与相关司勤人员的劳动关系,保障其合法权益。

5.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管理情况、公务用车专项预算执行情况、公务用车总量及使用明细等纳入企务公开范围及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制度要求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纳入纪委监督处罚范围,予以严肃处理。

(三)加强日常管理

1.公务车辆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保障合理使用

建立公务车辆档案,包括车辆权属、型号、原值、入账价值、购买时间、发动机号、基本装备、技术性能、行驶里程、车牌、原始单证复印件、行驶证复印件、车型照片等。相关部门、单位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驾驶、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明确公务车辆使用责任,健全完善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建立台账,认真落实派车制度和行车登记制度(做好用车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行驶里程、用车人、批准人等),并细致做好日常的用车交接记录,严格禁止公车私用。

2.对公务用车进行节能管理,严格车辆费用审批、报销制度

按照企業对公务车辆核定的费用以及内控费用限额,细化管理措施,降低公务车辆运行使用成本。公务车辆油卡报批申领,必须填写“申请单”,按流程要求进行审批,并将加油凭证交至行政管理部门,否则不予办理。严禁私自给他人加油。同时,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定点维修的有关规定对公务车辆进行维修和保养,掌握各种车辆的技术性能及相应费用情况,包括:维修费、油料费、行驶里程、耗油状况、停车费等,严格车辆费用报销制度,严禁在车辆维修等费用中虚列名目或夹带其他费用。

3.规范公务用车报废、更新、新增申报审批制度

公务用车报废、更新、新增列入年度预算。公车更新年限为10年及以上,里程为20万公里以上。在企业核定的公车总量范围内,根据年度预算对公务用车进行报废、更新、新增。公务用车的报废、更新、新增,均以书面行文形式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审核,批准。

4.公务用车定点停放,接受公众监督

公务用车做到按使用单位上报的规定停放点规范停放,在日常使用之后,双休日、节假日、下班期间实行入库管理(如需更新停放地点及时上报,每年可变更二次),不得擅自在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停放过夜。法定节假日期间,除值班车辆外其他公务车辆实行封存入库管理。

5.及时对公务用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安全行车

要求每次出车前、后对车辆做好基本检查,对车辆状态(如:水箱、油量、机油、刹车油、电瓶液、轮胎、外观等)进行相应检查,如发现故障、配件失窃或损坏等现象,立即报告。坚持做好车辆日常保养和例保工作,发现隐患和故障及时整改、排除,确保车况良好,防止事故发生。

(四)公务用车改革的经济分析

以上海某国有企业2018年车改方案为例,改革前、后的企业公务车辆支出经济分析如表1。可见,通过公务用车一系列改革措施后,总体平均节支率为24.4%,较改革前费用支出减少约四分之一。

四、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思考

高效快捷的工作节奏没有车辆不行,领导干部到基层指导检查工作、与各个单位协调公共事议、处理解决突发事件等,没有车辆也不行。公务用车要有利于工作,不能用来显身份,摆阔气、耍威风,否则就失去了公车的真正作用,加强公车管理是一个常态化、持续性的课题,不能仅在改革的“风头”上做一下“秀”,而是要切切实实地长期贯彻落实好公车管理的各项措施,公车使用管理不仅是行政管理工作之一,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使公车使用管理成为一个镜子,更有利于增强群众对领导干部作风的信任和支持,更有利于单位的谐建设和整体工作的全面推进。

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有以下几方面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是解放思想,引进参照国外先进的公车管理经验。目前欧美诸多国家都有较为完善的公车管理实施办法,比如:英国“专车”屈指可数,舆论监督不可小觑;瑞典电子监控防“私用”,环保车型更畅销;美国公车租用制度很有特色,公车私用后果很严重;日本用车很“小气”,鼓励官员公交出行等。其中主要遵循按需分配原则、合乎经济效益原则、非专用原则等,大多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这些国家公车几乎都不是一个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公车管理也会更加规范,甚至进一步缩小范围和规模,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对标国际先进做法,就能找到更加合理的公车使用和管理途径。

二是完善措施,形成严格有效的公车采购、使用、管理规范。制定和完善措施是公车管理的前提,必须要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保证改革到位。而相关措施又必须细化和可操作,包括:严格限定公车配置的规格和总量,鼓励使用国产汽车和新能源环保汽车;嚴格预算管理,采取后评估机制,做好公车费用进行同比、环比分析;采取市场化、货币化手段,鼓励补贴私车公用以解决交通问题;严格限定领导干部驾车范围,实行公务用车准驾证制度等。探索形成一整套、全过程的公车管理规范程序。

三是集中管理,使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公车科学调度。管理是根本,技术是手段,只有将高科技手段与高水平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一整套与技术系统相辅相成的配套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形成规范的公务用车使用、监督、评价体系。可尝试构建公务车辆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科学监控,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公务车辆行驶状态、出车里程、停放地点、油耗记录等进行全天候智能化无缝监控。使公车管理走上集中化、标准化流程,进一步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提高车辆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四是加强监督,试行公车使用违纪现象与个人诚信挂钩的管理机制。要保障群众和社会舆论对国有企业公务车辆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加民意民智的公车改革和法制化路线。在企业职代会或员工大会上公开公车使用情况,最基础的公开标准至少包括“人、车”两个分项,即人均公车数量和车均费用。给公车贴上统一标识,便于日常监督,一旦发现有公车违规使用现象,不仅要追究行为人的失职责任,还要与个人的诚信记录挂钩,目的就是在阳光下让公车姓“公”,用于“公”。

公务用车的存在有着长期的历史过程,要解决公务用车管理中的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根据社会发展、经济环境以及企业实际制定切实有效地改革措施,并且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落实。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要彻底摆脱传统的观念和习惯做法,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强化前期方案设计、中期推进落实及后期的评估总结,敢于破旧立新,打破固有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公务用车改革一推到底,真正提高公务车辆利用率和工作实效,从而实现企业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参考文献:

邓晖.关于公务用车管理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7):61-63.

刘允程.浅谈公务用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19-120.

王传连.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8(4):149-151.

责任编辑:王明洲

猜你喜欢

公务用车公车公务
乌程汉简 公务简选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接待
八项规定精神
——公务用车
妨害公务罪谨防滥用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
妨害公务案件的侦查要领和证据收集要求
第二批公车拍卖总成交902万元
政府采购公务用车定点维修存在问题分析及维修费用控制
我省公布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