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袭白虎团

2019-04-20张治宇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侦察员团部小分队

张治宇

1953年夏,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紧张的阶段,为彻底粉碎敌人拖延时间的梦想,迫使其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前线发动了大规模反攻。“奇袭白虎团”便是金城战役中一次极为出色的战术行动,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极为出色的一仗。

精挑细选  精英担重任

从1953年6月下旬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许多部队开到了金城前线,准备向拖延板门店停战谈判、破坏战俘遣返协议、不愿实现朝鲜和平的韩军进行一次强有力的反击战。金城,驻有被称为韩军“精锐师团”的首都师,而这个师的第一团,又是敌人精锐部队中的精锐,全副美式装备,号称“白虎团”,被部署在最前沿的险要地段上。上级命令志愿军前线部队三天内必须拿下伸进“三八线”北侧中段、朝鲜境内一块约48平方公里的高地,敲掉金城地区敌人突出地带的这个“硬钉子”。

在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三师制订的作战计划里,有这么一项任务:在战役开始发起攻击的同时,派一支精悍小分队插入敌后,用化装奇袭的手段,端掉“白虎团”团部,从而有效地配合整个部队的作战。

经过周密计划,被安排去完成这项任务的,是一个12人的侦察班。从实战需要来看,一个班的人是不够用的,但是从行动风险来看,就是一个班也显得多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分队必须要有一位坚强的指挥员──他不仅要敢于冒险,勇于牺牲,而且在天大的困难面前也要毫不畏缩,在每一个紧要关头,都能果断而正确地做出决定、执行任务。

带领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任务的重担,最终落在了有勇有谋,被誉为“大力士”“飞毛腿”和“小诸葛”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肩上。之所以选杨育才,是因为他作战机敏,胆大心细,曾多次出色地完成过战地侦察任务。

上级安排任务时反复强调:小分队独立作战,任务专一,以消灭“白虎团”为唯一目标。遇敌时能绕则绕,能混则混,绕不过混不过,动刀不动枪。

涉险克难  巧过地雷阵

1953年7月13日夜,风雨交加,12名侦察员化装成敌军,在装扮成美军顾问的杨育才率领下,沿着事先选定的穿插路线,时而匍匐,时而跃进,如利剑一般直插敌人心脏。

敌人的阵地上布满了道道铁丝网。侦察员们在黑暗中,有的被铁丝网戳伤了腿和脚,有的被划破了手和脸。

铁丝网可以越过,但无处不在的地雷却很难防备。在前头开路的赵顺合,突然急促而低沉地向杨育才喊道:“地雷!副排长,我踏着地雷啦!”

“把脚踩住!不要松开!”杨育才心头一怔,急忙喊了一声,并迅速地跑了过去。

赵顺合一只脚踏在地雷的铁板上,另一只脚已经跨出去了。在这一瞬间,杨育才又喊了一声:“把脚踩住!”他知道,一旦赵顺合的脚没有收住,地雷爆炸了,将会是什么后果。

随后,杨育才小心翼翼地帮赵顺合把铁板两旁的泥土扒开,地雷慢慢地露了出来。他的手接触到地雷的斑纹时,就发觉这像一个反坦克地雷。“可能不要紧!”这种反坦克地雷压上时不会爆炸,一旦移开,马上就会弹起在空中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但人的重量轻,地雷不受到很大的外在壓力,一般不会爆炸。为了保险起见,杨育才让其他侦察员都趴下来,然后对赵顺合说:“先趴下,把身子卧倒以后,再迅速抽出那只脚。绝不能大意!”

事情果真像杨育才预料的那样,地雷没爆炸,大家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可是,杨育才的心并没有轻松下来。有反坦克地雷的地方,还能没有别的地雷?这是稍微有点儿战斗经验的战士都能想得到的。

“不能再受这种威胁了。”杨育才思考着如何安全通过雷区的办法。开始,他叫每个侦察员把裤腿和袖子都挽起来,躬着腰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想依靠皮肤的感触,去发现那些暗藏的挂雷、拉雷……可是,没走多远,他就有些恼火,这样的方式什么时候才能走完呢?现在再没有比时间更宝贵了。

这时,夹杂在炮火声中,传来了微弱的流水声,一下子提醒了杨育才:地雷是不会埋在被大雨刚冲出来的水沟里的,顺沟走就能确保安全。就这样,他们沿着小溪,艰难地向着“白虎团”团部迈进。

胆大心细  意外获口令

侦察员们越来越深入敌人腹地,这就像闯进虎穴一样,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会突然和敌人遭遇。对于可能遭遇敌人这件事,侦察员们都有准备,但叫人犯难的是,要顺利完成任务,就既要通过一路上所有的关口,又要不暴露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获取敌人当晚的口令。

当公路上又升起一颗照明弹时,杨育才放缓脚步,一边思索着,一边习惯性地回过头来看看队伍中是否有人掉队。但这一次检查,他却发现一个意外情况:队伍后面似乎多了一个人!起初,他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等反复数了3次,发现确实多了一个人。

为辨明多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人,杨育才又一次从头到尾清点小分队的成员。走在最前头的是突击组,第一位是高胸脯大骨骼、结实健壮的赵顺合,挨着他的是肩膀很宽、背脊微驼的联络员金大柱。在他俩后面的:一个是瘦高个子张连训,再一个是小胖子王贵生。杨育才又把目光转向两侧,紧靠着他的是韩淡年,在自己左侧的是老侦察员李志,带着精明干练的侯士斌和矮小而沉着的舒德春。走在最后面的是火力组,组长是粗胖结实的李培禄;组里还有刚强好胜的包月禄,以及黄周玉和周发世。12个人,一个也不缺。可是现在在队伍后面,确实多了一个,那家伙踢踢踏踏地跟在后面,跑得还不慢哩!

这家伙是怎样来的?他一步不落地跟在后面,究竟是为了什么?……杨育才偷偷地把这个发现向韩淡年说了,让他去把那家伙抓过来。

韩淡年慢慢地溜到队尾,和那个“尾巴”并排跑着,瞅个空子,猛地抓住他的自动步枪,往自己怀里一拉。那人急得用朝鲜话嚷了起来:“你抓我的枪干什么?”

“谁叫你往回跑的?”韩淡年也用朝鲜话熊他,并把他拽到杨育才面前。

“问他口令!”杨育才简单地命令道。

那俘虏的舌头好像打了结,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原来,这个胆小鬼被我军强大的炮火吓得胆战心惊,像耗子似的溜出工事,躲在沟边的草丛里。当他看到侦察员们在公路上跑过时,以为机会到了,美国顾问都怕死往后跑,为什么不跟着顾问一路跑呢?于是,他像得了靠山似的拼命跟上队伍。直到现在,他才发觉面前是志愿军的侦察员,不禁吓得浑身颤抖起来。

“今晚口令是什么?快说!”韩淡年装出凶恶的样了,用朝鲜语向俘虏问道。

“口令是……古轮姆欧巴…… ”那俘虜结结巴巴地回答道。

“你说假话,就送你见阎王。”

“真的!真的!真的是古轮姆欧巴……”那俘虏一下子就瘫在地上。

勇猛穿插  直捣“白虎团”

小分队队员们不仅从俘虏口中得到了“白虎团”的当夜口令,更重要的是还弄清了“白虎团”团部的作战室、电台和警卫排的具体配置。这样一来,大家更有了底气,他们机智灵活地通过了敌哨兵的盘查,越过了道道关口,直向敌人团部猛插。

前进途中,小分队意外发现敌人藏在山谷里的一个155榴弹炮群,炮口正向我军阵地开火。侦察员们个个怒火中烧,都想掀掉这个炮群:“副排长,我们把他们全部干掉吧!”

“不行!”杨育才毅然决然地叫大家继续向前走,他严肃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打团部,不是这个炮群。……你要知道,我们是在敌人窝里,要是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说不定会出大乱子。”

在离“白虎团”团部不足500米的公路上,小分队又遭遇上了敌人车队,侦察员们立刻隐蔽在公路左侧的稻田里。车队挡住了小分队前进的道路,狭路相逢勇者胜,杨育才果断地指挥大家向敌人车队发动了奇袭。一阵猛打猛冲,趁着夜色和敌人慌乱之际,他们迅速越过公路。

自以为兵力布防天衣无缝、铜墙铁壁的“白虎团”团长,此时正在会议室里手拿一根精致的教鞭,指着墙上的地图向他的部下们部署作战方案。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场灭顶之灾就要降临到他的头上!

在杨育才的周密部署和指挥下,小分队分成4个战斗小组:第一组由班长李培禄负责,消灭敌警卫排;第二组由韩淡年负责,消灭文电室的敌人;第三组由李志负责,打掉炮兵室;第四组由杨育才自己带领,从团部正门打进去,直捣“白虎团”指挥中心。任务布置停当,4个小组同时从4个不同的方向向着毫无准备的敌人猛烈开火。

侦察员们人人当先,勇猛异常。在雨点般密集的枪声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不可一世的“白虎团”团部仅13分钟就被彻底摧毁,象征着邪恶的“白虎团”团旗被扯下,敌“白虎团”团长、机甲团团长和一名美军顾问被我英勇的侦察员乱枪打死。敌人事科长、炮兵营长等被活捉。这场战斗最终取得了歼敌54名、俘敌16名、缴获大小汽车31辆和一大批武器装备的辉煌战绩。我突袭小分队无一伤亡。

拔掉“白虎团”这颗钉子后,志愿军顺利地突破了敌“首都师”的“密苏里防线”,把战线向敌方推进了18公里,取得了夏季反击战役的胜利。此后第14天,即1953年7月27日,美国和李承晚政府不得不服服帖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猜你喜欢

侦察员团部小分队
母亲珍藏60多年的秘密
穿越火线之排雷小分队
赶潮小分队——潮汐能
我们是谁?我们是拖稿小分队!
劳动小分队,出发!
苏中部队为我开过追悼会
侦察员还是教练员:风险投资家的角色研究综述
数字谜题
论反贪局优秀侦查员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