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作品英译读者评价语料库研究

2019-04-20吴清月

关键词:鹿鼎记英雄传金庸

吴清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言

(一)金庸作品英译情况概况

金庸先生15部作品,目前翻译成英文的仅4部——《雪山飞狐》《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Ⅰ》。《雪山飞狐》由香港学者莫锦屏(Olivia Mok)翻译,译名为FoxVolantoftheSnowyMountain[1],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6年再版,2004年再次印刷。《鹿鼎记》译者为翻译过《红楼梦》《聊斋》《孙子兵法》等中文名著的英国知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译名为TheDeerandtheCauldron[2],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97、1999、2002年出版了第一、二、三册。《书剑恩仇录》译者为英国资深驻华记者晏格文(Graham Enshaw),译名为TheBookandTheSword[3],此书耗十年时间,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完成,最后由闵福德夫妇审订,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射雕英雄传》第一卷,译者为郝玉青(Anna Holmwood),译作AHeroBorn:LegendsoftheCondorHeroesVol.1[4],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本书是4部书中唯一由商业出版社而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译作。1996年,闵福德和学生赖慈云(Sharon Lai)也曾尝试翻译《射雕英雄传》,但一直未译完。可以说,金庸作品难译,难以走入西方世界,是学界和社会公认的课题。

(二)金庸作品英译研究现状

金庸作品英译的理论研究始于1996年,香港岭南大学召开金庸作品英译专题研讨会,并于1997年出版论文集《武侠小说英译中接受问题》(TheQuestionofReception:MartialArtsFictioninEnglishTranslation)[5],书中收录了《鹿鼎记》译者John Minford、黄国彬等中外学者的与会论文,主要探讨了武侠小说英译的可能性、难点和策略[6]。此后对金庸作品英译的研究逐步兴起,到目前为止主要聚焦于对金庸作品英译的策略及主题研究。

金庸作品英译的策略研究,早期有《雪山飞狐》译者莫锦屏(2001)在国际译学刊物Babel及Target上发表的论文,讲述翻译策略如何受到意识形态和译入语诗学的影响[7],并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剖析武侠小说在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处境,以及译入语规范、文化霸权主义对译介的影响[8]。国内较早的学者如陈刚(2006)基于《鹿鼎记》,探讨比较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小说中地名、朝代名上的应用,并得出结论,该书翻译更适用归化策略[9]。吴玉光(2011)也深入分析金庸作品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10]。陶芳芳(2013)从改写与文化认同的角度论述《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研究[11]。贾林滋(2014)探讨了《鹿鼎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12]。卢晶晶(2014)通过《雪山飞狐》英译者对明晰化策略的使用,展示中国武侠精神、历史文化与故事情节[13]。还有更多研究聚焦金庸作品英译的具体内容,如莫锦屏(2002)曾就《雪山飞狐》中的姓名、头衔、绰号等称谓进行翻译探讨[14]。费玉英(2007)探究了闵福德在《鹿鼎记》翻译中对于篇章名、人名、诗歌和武功招式等方面的细节处理,以此分析其翻译态度及翻译策略[15]。吴丛明(2011)探讨了《鹿鼎记》中粗俗语的可译性限度[16]。曾悦(2014)探讨了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其江湖绰号蕴含的文化意象如何英译[17]。卢欣(2016)进行了功能目的论视角下《书剑恩仇录》中武术的可视化翻译探究[18]。

此后金庸作品英译不断探索新领域,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其作品英译的主体研究,如赵琳梦(2013)探讨了《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中译者与作者的冲突研究[19]。黄利利(2010)、张金鑫(2015)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讨论《书剑恩仇录》的英译本,分析译者的文化立场、语言能力等是如何影响原作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文化要素的解读及转换[20][21]。

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原著到译著、作者到译者,而从金庸作品英译的读者评价这个方向进行研究,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金庸作品英译的读者,也是其作品英译的重要建构者之一。而目前,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等国读者则是金庸英译的主要阅读市场。为此,本文将基于Amazon和Goodreads网站,调研金庸作品英译在目的语阅读市场的读者评价,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目的语读者评价对金庸作品英译持何种态度?现阶段金庸作品英译存在哪些问题?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何启发?

二、研究方法

(一)语料库设计

美国Amazon网站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销售网之一,Goodreads是全球最大的读者网站。鉴于单个网站留言数较少,为避免有失偏颇,笔者同时收集了以上两个网站中同一书目的英文评论,建立“金庸作品英译国外主要图书网站读者评价”语料库(以下简称本研究语料库),共得到有效评论159条,共计21004词。其中:《鹿鼎记》收获有效评论58条(Amazon27条,Goodreads31条);《射雕英雄传》40条(Amazon12条,Goodreads28条);《书剑恩仇录》32条(Amazon9条,Goodreads23条);《雪山飞狐》29条(Amazon17条,Goodreads13条,其中一条评论在两个网站中重复出现,故而总数减1)。

(二)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语料库使用检索工具AntConc。第一步,使用AntConc的Word list高频词索引功能收集全语料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单词,筛除the, of, and, a, to, I,is, in, with, very等虚词,得到金庸作品英译读者评论高频词表(见表1第2、3列)。第二步,使用正则表达式进一步筛选Word List高频词中的形容词,得到金庸作品英译读者评论高频形容词表(见表1第4、5列)。第三步,使用Cluster词丛功能搜索语料库检索词周围排列成序的词丛列单。第四步,使用Concordance用语索引功能搜索重点关注的高频词,并使用File View查看原文功能,查看该词在原文中的语境。

表1 金庸作品英译读者评论高频词及高频形容词表

序号高频词出现频次高频形容词出现频次1book(s)260Chinese1382Chinese138martial593story/stories132good514read116great305novel(s)106original276translation(s)101best267first76fun258character(s)73western259Cha71last1910English71well1911Jin Yong60excellent1712martial59different1713good51historical1514Kung fu49classic1415Trinket48new1416work(s)45various1417Louis Cha43exciting1418series38difficult1319wuxia36entertaining1120great30modern1121love29early1022time28full1023action27funny1024original27interesting1025plot27real1026translated27same927best26serial928fun25available829western25bad830pages24beautiful8

三、研究结果

(一)从高频形容词看目的语读者对金庸作品的态度

表1可见,目的语读者对金庸作品评价的形容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Chinese”,通过Cluster词丛搜索(图1),较为频繁的搭配为“Chinese history”(出现9次)、“Chinese Culture”(8次)、“Chinese Martial”(4次)、“Chinese Language”(3次)、“Chinese literature”(3次)。这是金庸作品英译的主要标签,也从侧面反映出通过文学作品外译,使得中国历史、文化、功夫、语言、文学等逐步走向西方读者。

高频形容词第二位为“martial”,同样通过Cluster词丛搜索(图2),高频搭配基本围绕“martial arts”(功夫)展开。可见金庸作品在目的语读者心中的主要标签之一是其武侠性,也从侧面体现出该读者群体对“武侠”主题的浓厚兴趣。

观察表1中30个形容词的褒贬,可得19个中性词、10个褒义词、1个贬义词。唯一一个贬义词为“bad”,通过Cluster词丛搜索功能可得其主要搭配为“bad guy”(形容金庸作品中的坏人),以及“not bad”,实非贬义。可以说,读者对金庸作品的评价,还是中性客观偏褒奖为主。

图1 Antconc词丛功能搜索“Chinese”一词

图2 Antconc词丛功能搜索“martial”一词

(二)金庸作品英译作者姓名不统一

金庸,原名查良镛,英文名为Louis Cha。目前其作品在英译市场上较为混乱的一点在于作者姓名尚未统一。从各书目封面可知,《鹿鼎记》全三册、《书剑恩仇录》使用Louis Cha,而《雪山飞狐》各版本及最新出版的《射雕英雄传》使用Jin Yong。这也导致读者群体在作者名字这一点上有所分化。在收集的160条书评中,出现Jin Yong的评论占36条,出现频次57次,而出现Louis Cha(或Cha)的评论占31条,Cha出现70次,Louis Cha出现42次。可谓不分伯仲,难以达成统一。

国外一些新闻、文献由于不清楚这两个名字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了把Jin Yong和Louis Cha并列,作为两个不同的人放在新闻中。作者名不一致,使得目的语读者较为困惑,同时也分散了作者在国外的影响力,对文化传播较为不利。

(三)金庸作品英译专有名词不统一

表1可得,“Martial(arts)”和“Kung fu”都是读者评价高频词,二者均为“功夫”一词的英译,此外,类似高频词还有“action”。在读者评价中,“Martial(arts)”出现了59次,“Kung fu”出现了49次,“action”27次。一些读者对中国功夫不熟悉,所以使用“action”来指代“武功、功夫”。

图3 Antconc用语索引功能搜索关键词“translation”

随着《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等电影畅行全球,“Kung fu”一词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但察其使用频率,尚未为外国读者广为接受、认可、使用的“舶来词”,可见文化外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读者眼中金庸作品英译存在的问题

由表1得知,translation(s)一词出现了101次,属于评论高频词。搜索评论语料库后发现translation出现85次,translations16次,translated27次,translate12次,translator16次。通过AntConc的Concordance用语索引功能(如图3)及File View查看原文功能,可得:关于作品英文翻译的具体探讨,《射雕英雄传》的评论中有16处,《鹿鼎记》14处,《雪山飞狐》10处,《书剑恩仇录》4处。这些评论有褒有贬,有的读者感激认可译者的翻译,同时认为小说翻译得不好,需要扣分(如例1);或是既认为人名、功夫翻译得很糟,但总体享受该书的翻译(例2)。

例1:I took one star off because of the translation...Still the translator did a admirable and quality job.(《射雕英雄传》)[注]文中例句均出自Amazon及Goodreads读者评价原文,为保证真实性,其中或有标点符号错误或书写错误,本文未作修改。为便于读者理解,例句出自的书名均以中文标示。

例2:The awkward and sometimes odd transl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names and martial arts moves aside, I quite enjoyed this translation.(《射雕英雄传》)

由于每一条评论并非单纯地褒或贬,此处很难进行各个译本之间的褒贬定量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展示具体的读者评语,深入剖析阐释。

通过汇总,笔者发现读者们对翻译的困惑主要聚焦在3个方面:

1.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

英文作品译入是由中西文化秩序中的中心文化向我国文化进行传播,读者对西方社会文化背景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而中国作品译出则不同,大部分读者对中国文化缺乏背景知识认知,导致理解过程中疑问较多,影响阅读感受,甚至读几页就读不下去。有目的语读者建议先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信仰体系,再进行阅读(例4)。目的语读者缺乏源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中国作品难以传播的原因之一,且二者互为因果,逐步趋于恶性循环。

例3:...there is something lost when it’s translated in English. At times, I find it hard to grasp what is it about. For someone like me who have a bit of knowledge on how the story goes, it was okay. But I suspect for those who have nil knowledge on Kungfu flicks and stuff like that will have a hard time understanding.(《鹿鼎记》)

例4:Bear in mind, however, that reading Jin Yo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Confucianism,Buddhism or Taoism is like reading C.S. Lewis without understanding Christianity, so it might be worthwhile to Wikipedia the basic tenets of those beliefs before starting the novel.(《雪山飞狐》)

2.不适应作品风格

部分读者对译文风格不满意,如部分《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的读者认为译者采用了直译法,过于贴合原文,没有考虑到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感受,“异化”的译文风格让读者难以接受(例5、6)。相对而言,他们愿意接受闵福德所采纳的更偏向目的语的“归化”表达阐释法(例7)。如各章回的古体诗标题典故多、寓意深,即便发生在语内翻译中,也很难处理,为此闵福德进行了重写,突出人物及情节,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5:The translation also feels like it has let through a lot of Chinese flavor——which could be good of course——but at the cost of more easily readable English idiom.(《射雕英雄传》)

例6:The text here felt like Holmwood had opted for a very literal translation,which seemed clunky and clumsy and confusing to me in many places.(《射雕英雄传》)

例7:The translation of this work is at best clumsy and frequently appalling... TheDeerandtheCauldronis far superior.(《雪山飞狐》)

目的语读者批驳《雪山飞狐》的翻译风格,而该书译者莫锦屏也曾刊发论文批判武侠小说在中西文化中截然不同的处境,以及文化霸权主义对其译介的影响。这使得译者和读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加剧了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的冲突。

到底是忠于原文,还是服务读者,这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争论所在。对此,译者葛浩文曾表态:“做翻译的,责任可大了,要对得起读本,对得起读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22]一些译者把更多的“意识”放在了源语上,采用异化策略,在译本中保留大量文化负载词,以及直译的句法结构,都让欧美读者难以适应,不符合其阅读习惯,最终造就了一种充斥着中国文化异质他者的译本形态[23]。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外译的一大制约。

3.对人名、专有名词翻译不满意

翻译难度较大、令读者最为困惑的是人名及专有名词的翻译。尤其是《雪山飞狐》,其译者莫锦屏为唯一的非外籍译者,因而可能在对词语选择上有所欠缺,容易有以下问题。

一是对常见单词的内涵把握不准确。譬如“刀”,在中文中其范围较大,小飞刀、大砍刀,都是刀,而译者将这个字翻译成“Knife”,便遭到了读者的批评。一位读者表示,knife指的是匕首等小型刀,二者内涵不对等(例8)。另一名读者针对上一名读者的评价补充道,英文中根据长度来区分刀与剑,但中文译者只是简单地将刀译作knife,剑译作sword(例9)。

二是文化输出不自信。有读者指出莫锦屏将武侠小说中一些难以翻译的专有名词译成古代外国其他语言,读者更为困扰,并不买账。如将“气”翻译成“pneuma”(源自希腊语,意为灵魂、精神、元气),读者反而要去查字典(例10、11)。

例8:The story itself is okay, but the translation is horrible.What makes it worse is how she seems to try to show off how erudite her vocabulary is by using words like “volant” instead of “flying” and “myrmidon” instead of “bodyguard”. And the biggest mistake is translating the word“dao” to knife, which in Chinese the character is used for both sabre and knife.(《雪山飞狐》)

例9:In English, we differentiate according to blade length using the terms sword and knife. Chinese, however, makes no such distinction, but rather differentiates between blades with only on one sharp side (dao) or two-sided blades (jian). Many kung fu texts simply translate dao as knife and jian as sword regardless of lenth...(《雪山飞狐》)

例10:Some translations in the book were a little strange. I really don’t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of chi as “pneuma”...She tries to mimic this by using a lot of Latin terms to get a kind of classic feel. Unfortunately, the words she chooses are so archaic that most readers will have to look them up (do you know what a myrmidon is).(《雪山飞狐》)

例11:Perhaps, usinig simpler words so that the English-centric reader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ose would have been more effective.(《雪山飞狐》)

《雪山飞狐》一书于20世纪90年代翻译,当时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文化地位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随着“kung fu”“wuxia”“taoism”等在全世界的流行,中国部分文化符号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接受。这就需要译者就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接纳有精准的把控。对于某些关键词和术语,若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则可以采用不谄媚、不逢迎的文化自重态度,使用音译法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

(五)读者对金庸英译作品的认可

1.承认翻译难度巨大

出于汉英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加上种族国别、历史背景、文化教育、审美方式、信仰体系等的巨大差异,翻译中可译性限度的存在是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24]。加之金庸作品涉及大量人名绰号、武功招数等,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感受到翻译之艰辛(例12-13))。

例12:I have great sympathy for the translator because many concepts in Jin Yong’s world is so Chinese.(《射雕英雄传》)

例13:being an american,to me,the translation is only slightly off-putting in Translating something so culturally specific is always difficult, but I feel that the translator did a great job.(《书剑恩仇录》)

2.附上图表更为明晰

相当数量的读者在文中特别表扬了一些译作附上专有名词对照表、兵器说明、穴位图、族谱、地图等,也有读者提到希望在书中增加地图等,可见这种整合化、明晰化、可视化的翻译策略受到了对中国文化背景不太了解的目的语读者的青睐,值得之后的译者学习探索(例14-16)。

例14:The English edition makes things easier for western readers by adding a cast of characters at the beginning, a diagram with traditional kung fu weapons, a diagram of paralytic points, an introduction that gives some of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a map of China with important locations indicated, all of which helped me a lot.(《雪山飞狐》)

例15:This volume contains a map of Ancient China, a glossary of people and places and a glossary of terms-all of them extremely helpful.(《鹿鼎记》)

例16:I appreciate the list of characters at the beginning, but wish the translation also included a map.(《射雕英雄传》)

3.对类似作品产生需求

综观语料库中159条读者评价,有30余条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读时的爱不释手、迫不及待想看下一本,以及对金庸其他作品、中国各类武侠作品的期待,许多读者希望有更多的类似作品能得到翻译,这说明中国文化作品在国外虽然处于弱势,但并非完全没有读者群体及市场需求。相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跨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文化的共融性越来越强,即便是与当代英美读者的文化存在极大差异的金庸武侠世界,若能得到良好翻译,也能收获非凡的评价,满足读者需求(例17-19)。

例17:Only the first two (of three) book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you’ll definitely want to pickup the second before finishing the first...Currently, I’m pulling my fingernails out with my teeth waiting for Oxford to put out the THIRD part of this book. I’m also anxiously awaiting Cha’s “The Book and The Sword” which was translated by Graham Ernshaw (GREAT translation BTW)...I’m hoping that it comes out soon!(《鹿鼎记》)

例18:I am really looking forward to all the novels being translated.(《射雕英雄传》)

例19:it’s great. I’m not even chinese. I just love it so much. We need more translations like this!(《射雕英雄传》)

4.对中国产生了极大兴趣

由于金庸作品英译本出版慢、出版少,一些迫不及待的读者产生了自学中文的想法(例20、21),也有读者在阅读后希望到中国来旅游,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例22)。作品英译,让读者对中国语言文化深感兴趣,是金庸作品英译的正面影响,也说明通过中国作品英译,中国文化正在打破桎梏,一步步“走出去”。

例20:I am, however, thankful that this book finally made it into English. It’s a real shame that all of Cha’s books haven’t been translated. I may have to learn how to read Chinese just to be able to read them.(《雪山飞狐》)

例21:i have to wait a whole year for the next in the series. if i had more confidence in ky linguistic capabilities i would learn chinese so i can read-on...(《射雕英雄传》)

例22:Once you get done with this, You’re gonna need a vacation.China?(《鹿鼎记》)

5.读者评价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发

中国作品外译是从中西文化秩序中的偏远文化向中心文化传播信息,很难得到关注。而且目标国家对我国文化并没有多少内在需求,内在驱动较弱。因此,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就盲目翻译,只会做无用功。上世纪一些中国典籍英译出版即沉寂,已经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个问题。要想中国文学走出去,就要考虑“译什么”“怎么译”,并且这还远远不够。究竟要怎么做,考察金庸作品英译读者的评价,能获得一些启示。

(一)翻译策略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从读者评价可看出,固守传统忠实观是一种对读者意识的缺省,但过于重视目的语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弱势的体现。从上文可得,归化与异化的取舍,取决于译者对中西文化交融程度的精准把握和对读者接受能力的经验判断。当下,中西文化权力关系还处于失衡,过于强调中国文化中的异质他者,其文化冲突会将作品外译带入泥潭,而非打开西方大门。

因此,译者应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等纳入考虑范围,并作出适当的让步与妥协。翻译风格应以归化为主,而对于目的语读者已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国词汇等,以异化为辅,并增补可视化图表、族谱、兵器谱、系统化词表等。妥协为路径,和谐为目的,循序渐进地文化融合、多元共存,最终实现最大程度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建立多元立体的文化“走出去”格局

通过搜索本文语料库,159条目的语读者评价中,有11条提到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不少读者表示自己是先通过武侠电影、金庸漫画等,对武侠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才开始阅读金庸的英译作品。通过阅读,也反过来刺激了读者对更多带有中国元素的其他文化艺术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些出版社已经抓住这个风口,鉴于金庸作品较为难译,先推出更多漫画版以笼络读者,甚至可以学习美国、日本、英国等文化输出大国的做法,建立多元立体的文化输出路径。如《哈利波特》《指环王》《星球大战》等拥有完整世界观的连载作品,均推出了漫画、动画、小说、游戏、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文化周边,甚至主题公园,聚集不同年龄、性别、爱好、职业的受众,实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输出。

(三)拓宽中国文学外译范围与平台

考察金庸作品英译读者评价,发现部分读者给作品打低分的原因在于书籍定价太高,导致购买人群减少,这也是出版后销量不佳的原因之一。销量不佳必然无法再版,导致一些作品难以买到,卖家顺势炒高二手书价格。金庸四部英译作品,只有《射雕英雄传》由商业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在发行时为其定位为“中国的《指环王》”,因此大卖。许多读者表示是《指环王》的书迷,因而有兴趣购买金庸这部作品。其他三部书均由大学出版社出版,缺乏销售推广策略。一位读者在评价中抱怨《鹿鼎记》第二册旧书在亚马逊上卖400美金,第三册卖785美金。这势必形成价格越来越高、读者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

当今图书出版业萎缩、阅读习惯改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学外译应紧跟时代,转变思路,外译不仅仅是翻译,还需要做好推广,这就要借助商业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电子书等形式,大力向外推广文学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外译网站如2014年末2015年初陆续成立的Wuxiaworld, Gravity Tales, Volare Novels网站,主推武侠、仙侠、玄幻等作品,均在国外受到热烈追捧。2017年,Wuxiaworld的全球排名为1138名,月访问用户为265万,月点击量为1.32亿次。Gravity Tales与腾讯阅文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并取得了版权保证,拥有一批网站自身孵化的作者。Volare Novels是首个有意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的翻译网站,其读者主要来自北美(35%)、西欧(17%)、东南亚(12%)[25]。国外读者出于喜爱,自发推广这些网站、作品,这不禁让人反思:网络文学、网络平台,是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特色路线?

目前,这些平台还不够完善,但不能否认它们对中华文明的宣传、译介作用,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妨拓宽思路,在整顿规范、保证版权、合法合规的基础上,精选一批既有文学价值、能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又兼具可读性、趣味性,且不会引起目的语读者抵触心理的作品,同时大力发挥商业公司、互联网在文化传播上的作用。通过全球文化多元生态的良性建构,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得更为深远。

猜你喜欢

鹿鼎记英雄传金庸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二) 左右开弓似射雕
想不到
《鹿鼎记》里的南浔
It Was Nice Getting to Know You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射貂英雄传
金庸的财富江湖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