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服务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4-20吴菲菲
吴菲菲
(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慢性脑供血是一种临床发生率比较高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头晕、头疼等。近年来,该疾病发生率呈现为增长趋势,而且治疗难度比较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具有严重影响,目前针对此疾病一般实施药物治疗措施,但是很多患者由于长期存在头晕症状,在治疗期间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治疗积极性以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在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存性和治疗自信心,本文研究实验分析探讨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5例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治疗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6例,女30例,年龄为50-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50±2.3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为5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5±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距,对研究结果没有造成严重影响,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常规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锻炼等。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如下:①入院指导:首先在患者入院以后对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实施综合评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结合患者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②健康宣教: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理解能力选择合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充分了解慢性病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症状的诱发因素,纠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认知[1]。③心理护理:及时掌握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针对不良情绪的发生原因实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④饮食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在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均衡。⑤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对运动形式的偏好,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保证每日适当实施有氧运动。⑥出院指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叮嘱患者院外注意事项,强调患者按照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2]。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以及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头晕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情绪评分以及头晕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情绪以及患者症状发作时间、频率和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SAS、SDS情绪,症状恢复情况评比表(±s)
表1 患者SAS、SDS情绪,症状恢复情况评比表(±s)
组别 时间 SAS SDS 头晕发作频率(月/次) 头晕持续时间(次/min)观察组28 干预前 34.17±4.18 34.33±4.02 6.88±3.47 8.32±2.41干预后 17.85±3.17 20.17±3.79 1.18±0.47 4.41±1.02对照组27 干预前 34.17±5.09 34.35±3.84 6.91±4.02 8.34±2.46干预后 21.47±4.24 24.49±2.44 2.35±1.02 6.17±2.25 t-- 3.5948 4.4213 5.4960 3.7588 P-- 0.0007 0.0000 0.0000 0.0004
3 讨 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导致患者在病情发展期间会出现经常性的头晕,头疼症状,而且会呈现出间歇性发作,如果患者不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出现瘫痪、感觉障碍等严重疾病类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大多存在着负性情绪以及心境障碍,对治疗效果具有不良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研究数据表示,采取护理干预医护,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头晕症状发作时间和发作频率都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分析原因如下:①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具有积极意义,加强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够尽量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需求。②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纠正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在治疗期间保证适当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针对性护理服务能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综上所述,在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对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缓解临床症状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