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
2019-04-20张传继
张传继
(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慢性精神分裂指患者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分裂,导致精神和环境出现不协调的精神病,多发青壮年期,表现出情感、意志、思维及感知等方面发生障碍,患者表现出精神和内心不协调而脱离现实的行为。随着精神分裂疾病的进一步进展,患者会有精神残疾,不能生活自理,只应用药物治疗无能取得理想效果[1]。研究发现[2],用药治疗同时配合心理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改变患者认知功能,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正常的生活。本次研究中取84例患者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对比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分组,将84例患者分作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0岁,平均(41.5±8.6)岁;病程1年~12年,平均(3.5±3.2)年;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4~60岁,平均(42.2±8.0)岁;病程1年~12年,平均(3.3±3.5)年;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当精神分裂患者发生问题或提出要求时,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指导和护理,其他时间均根据医嘱执行常规的护理操作,为患者提供舒适病房,进行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心理认知教育:从精神分裂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基础病情后,为患者实施一次教育性讲解,指导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病情进展,以此帮助患者了解如何配合治疗顺利恢复正常。指导患者勇于提问,加深对精神分裂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2)行为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的生活护理,积极参与医院举办的活动,对表现好患者给予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奖励,以此培养患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使其他患者可以得到鼓舞,更好的配合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发0-30分,以得分高表示患者的认知功能强;根据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对两组患者自理行为、与人沟通、社会适应性等项目进行评分,每项评分0-4分,以得分高表示社会功能恢复好[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认知功能的影响(±s,分)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认知功能的影响(±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2) 23.25±1.71 26.11±1.12对照组(n=42) 23.31±1.68 24.05±1.24 t 0.0069 5.3348 P 0.9338 0.0209
2.2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评估
表2 对比两组社会功能的评估(±s,分)
表2 对比两组社会功能的评估(±s,分)
组别 自理行为 与人沟通 社会适应性观察组(n=42) 4.43±0.22 3.50±0.81 4.27±0.50对照组(n=42) 2.18±0.35 2.31±0.52 2.11±0.62 t 8.7042 5.9113 7.4707 P 0.0031 0.0150 0.0062
3 讨 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出情感、行为、感知等方面的障碍,会有幻觉、妄想等症状表现,在发病早期患者的智力并不会受到影响,大多可以保持正常的意识,未及时治疗则会损伤认知功能,导致智力低下,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社会功能的正常认知,需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才能帮助纠正不良行为,保持正常的思维,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护理可以提高精神分裂患者自信心,使患者应对能力得以改善,进而帮助纠正不良情绪[4]。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心理认知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发病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利于患者及早康复。为促进患者各功能的恢复,指导患者独自完成日常生活,而护理人员只从旁指导和看顾,避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