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在产后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
2019-04-20董洁
董 洁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37)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后6个星期以后会出现的心理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抑郁、悲观,严重者甚至会有自虐和自杀倾向。对产妇的身心健康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社会和家庭也会增加不稳定因素[1]。本次就社区护理对于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1673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5月。所有产妇都利用爱丁堡抑郁量表进行评估,分数均超过13分,确诊为产后抑郁症,评分>=9分转区妇幼咨询11人,>=13转市级精神科咨询2人,实际1660例。将1660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各830例。对照组中,初产妇545例,经产妇285例,年龄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29.6±10.4)岁;实验组中,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别有550例和280例。年龄为22-34岁,平均年龄为(28.9±10.1)岁。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中差异并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中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产妇采用社区护理,具体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卫生引导和生活护理,包括产妇产后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白带、假性月经等情况,可以通过视频、文字或者图画等方式,让产妇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转化;②心理干预。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因此心理引导尤为重要[2]。在社区护理当中,要对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找出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想法,并且及时进行咨询和引导,排出不良情绪,保证患者心情良好。要及时的肯定患者的表现,鼓励患者的信心,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③社会支持。在产妇护理中,社会支持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其会增加产妇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此,对于患者周围的亲属和社区人员进行健康宣传,让其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给产妇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产妇提升信心,消除负面情绪;④产后康复训练。提升产妇产后锻炼的意识,引导产妇进行孕周锻炼,这些产后锻炼能够促进产妇器官的恢复,提升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实际锻炼要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焦虑(SAS)、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差异用x²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用t值进行检验。数据对比后得到的P值小于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值大于0.05,则统计学意义不成立。
2 结 果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EPDS评分比较
从表中能够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SAS、EPDS评分差异不显著,经过护理后,实验组SAS、EP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产褥期发生的比较明显的抑郁症或者典型的抑郁发作,是一种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产后抑郁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为15%-30%。产后抑郁症一般在产后6周内会发生,在不久会自行恢复。但是一些患者持续时间比较久,可能会持续1-2年[3]。在再次妊娠时的复发率达到了20%-30%,临床特征和其他抑郁疾病发作差别并不显著。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包括:①内分泌因素。在产妇妊娠分娩的过程当中,体内内分泌的环境变化比较大,特别在产后24h内,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比较剧烈,这是造成抑郁症的生物基础;②遗传因素。有精神疾病历史或者家族患有产后抑郁症病史的产妇,发生抑郁症的几率有明显的提升[4];③产科因素。产妇的产前心态和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有密切的相关,第一产程时间长、阴道手术等都会造成患者恐慌,加强其生理和生理上的应激。社会心理因素大多与产妇人格特征、分娩前准备不足、产后适应不良、睡眠不足等息息相关,这都可能造成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临床中最为明显的表现为患者情绪的改变,表情抑郁、困倦、易哭,另外对于自身评价也会降低、对于生活信心不足,食欲不高,性欲会缩减甚至完全丧失掉。
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本次研究中通过社会支持、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来改善产妇情绪,让其对自身情绪有更深的认知。由于产后抑郁症与社会因素也有关联,因此良好的社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降低自身压力,有利于患者心理康复。适量的产后康复训练能够加快产妇恢复,调节其身心,释放压力,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在本次研究中,经过社区护理干预后,实验组产妇SAS、EP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显著(P<0.05)。
综上所述,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应该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