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视域下知识溢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之研究
2019-04-20曾宪枢
曾宪枢
(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商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市场需求减弱,经济发展的“硬约束”逐步增强,中国经济的新旧动力正逐步转换。面对这样的内外环境,要提升经济活力,就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发展的主导者。改革开放的事实成果也证实了人民大众的实践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具有决定权。因此,要激发经济新活力,就需要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市场建设中,使得更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与工业时代不同的是,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经济的重构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催生了互联网经济,无数的商业机会让大众创业具有现实可行性。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并非简单的电子商务。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新引擎,增强新动力,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就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参与。目前,我国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在校大学生超过3500万,每年约有700多万毕业生,高校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存量和创业能量,这为大众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储备力量。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已达到空前力度,但国内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其研究体系、研究方法皆不成熟。本研究尝试借鉴SECI(企业知识转移理论)与知识溢出理论在企业中的研究成果,从SECI的视域出发,探究知识溢出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理论回顾
(一)创业知识的定义及其作用
自Kirzner提出“创业知识”,这一概念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定义,学者们各执己见,但主要从创业要素及功能性两方面展开。
1.创业知识的定义
Kirzner认为,创业知识是获取、配置资源及一般知识的知识。资源基础理论确立后,创业知识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源[1]。在此基础上,Lichtenstein和Brush提出,识别、获取、整合资源是新创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2]。Barney认为,创业知识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稀缺而又难以复制的无形资源[3]。随着创业学习模型的建立,Alvarez和Busenit发展了Kirzner的观点,提出创业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概念化的知识探寻并获取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具有对其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以及能够利用市场机会,创造利润的方式、方法[4]。而后,Politis 将创业知识划分为:创业者识别、评估创业计划及管理新企业所需的知识[5]。
以上学者都偏重于将机会、资源、能力等创业要素与知识相联系。然而,这样的概念界定相对抽象,也没有严格的概念边界。与此不同的是,Tardieu针对市场与顾客以及支撑创业的各种职能与环境两方面,将创业知识划分为包括营销知识、竞争程度、价格知识及不同顾客偏好在内的关联性知识以及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制度知识及当地环境知识在内的可行性知识两大类[6]。而后,Widding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创业知识分为产品、市场、组织和财务四部分知识[7]。国内闫华飞等学者将创业知识定义为作为能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的知识[8]。
综上所述可知,对创业知识的概念,学者们所持观点各异,但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创业要素的角度出发,重视从机会、资源的角度进行界定;另一方面是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对创业所需的知识进行分类,进一步明晰了各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及其功能。基于上述学者观点,本研究将创业知识定义为,新创企业过程中所需的,能够用于识别创业机会、高效配置各类资源,创造出经济效益的各类知识。
2.创业知识的作用
对于创业知识的重要性,Politis认为,具有创业或者企业管理经历的创业者积累的创业知识是提升他们创业成功率的关键[9],因为创业知识被认为是决定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Roxas等认为,创业知识可以增强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创业激情,形成创业意愿[10]。 Alvarez和 Barney认为,创业知识能够改变个体对创业环境的认识,帮助其识别潜在的创业机会[11]。Alvarez和Busenitz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创业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助于促进资源开发[12]。对于创业能力的构建,Tardieu提出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基础[13]。而国内单标安、陈海涛、鲁喜凤等学者从创业风险的角度提出,创业教育或由工作经验积累的创业知识能够帮助创业者了解创业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14]。综上可知,在创业活动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在机会的识别抑或是资源的开发方面,还是在创业能力的构建和创业风险的抗击方面,创业知识始终作为创业活动的必备品贯穿于创业活动的始终。
(二)知识溢出
最早提出知识溢出的是阿罗,他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新投资中,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借此提高生产率[15]。而后,罗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其具有外溢效应,这使个人或厂商的知识通过非市场渠道提升他人或者其他厂商的生产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16]。 而后,Kokko 与 Branstetter从企业获益的角度进一步论证。Kokko认为,知识溢出是外商所拥有的知识在没有经过正式转移等程序的情况下,本地企业从中获取、并获益的过程[17]。Branstetter认为,知识溢出的结果是企业在没有承担研究成本的情况下获取其他企业的成果,并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18]。而从知识公共性的角度出发,Arrow提出,知识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企业通过投资、生产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被其他企业所利用,进而提高生产率[19]。王庆年认为,知识溢出是经济活动中无意识的副产品,外溢是被动、无意识或者由资源交流产生的[20]。基于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知识溢出即为知识在没有经过正式转移等程序的情况下,在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发生转移,知识溢入方在没有承担知识成本的情况下获益的过程。
综上所述可知,创业知识作为创业活动的必备品,有助于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创业知识的积累对于创业能力的培育至关重要。知识溢出作为一种知识转移形式,使得溢入方因知识的溢入而受益。因此,本研究将对企业的知识溢出模型在高校创业能力培育的应用进行论证,通过理清创业知识的溢出机理,提出高校创业能力培育的建议。
二、知识溢出及SECI模型简介
综上所述可知,创业知识溢出对创业能力的培育具有正效应。但学者们也提出,这种正效应需要空间聚集、交流等外部条件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学者吴志勇与张玲的知识溢出参数模型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知识溢出的前提,并以此探讨知识溢出效果的支撑条件,最后论证此条件下,SECI理论模型与知识溢出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角色关系。
(一)知识溢出的参数模型
学者Berliant的一般均衡搜寻理论模型认为,拥有差异化知识的个体通过搜寻“搭档”交换思想并创造新知识[21]。可见,知识转化的前提是溢出方和接受方具有知识异质性,接受方通过交流获取知识,通过学习吸收知识。对此,学者吴勇志、张玲建立模型参数假设并进行了验证[22]:假设存在两家企业I和J以及一些装着不同知识的箱子,但这些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箱子以K=1,2,……排序,取任意箱子K,倘若I具备了箱子中的知识,则贴上标签1,否则贴上标签0。那么表示企业I在固定连续时间T内在K箱上的标签。因为时间具有无穷性,所以用无穷向量表示尚未被发现的知识,则I企业在时间状态T下的知识状态可表示为:
以上参数模型证明了拥有共同的知识C和知识势差D是知识溢出的前提,但对于溢出效果,Cohen与Levintha学者指出,溢出的知识需要溢入方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知识[23]。可见,即使具备溢出的条件,发生了知识溢出,但溢出的接受方还需具备吸收能力才能对知识进行转换。朱秀梅、蔡莉、张危宁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提出,吸收能力受企业先验知识(企业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等显性知识)、企业人力资本(员工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以及员工知识的多样性与重叠性)及企业R&D活动的影响[24]。如图1所示,企业内部顺畅的知识整合机制有利于潜在吸收能力向实现吸收能力转化以及创新的产出。而龙志和、张馨之从企业外部提出溢出效果与空间距离成反比[25]。Combes、Maurseth与Verspagen提出,知识溢出效果受制于技术与文化的相似性[26][27]。
图1 吸收能力流程图
(三)SECI理论及其与知识溢出的关系
知识溢出虽然可通过创设外界支撑条件提升效果,但在此条件下,知识如何被学生有效吸收,实现转化?在此,本研究采取SECI知识转移模型,用以解决知识溢出后的吸收与内化问题。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他们合著的《创新求胜》一书中,针对日本企业的知识创造与管理提出了SECI理论,并将知识划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隐性知识指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等在内的难以用语言传播的知识;显性知识指可用语言传播的文本化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是隐、显性知识间互相作用、转化的知识创造过程, 包括社会化 (socialization)、 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 (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简称 SECI知识螺旋模型[28]。其中,社会化指通过观察、模仿等非语言形式实现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如手工艺的传授;外在化指通过类比、比喻等显性方式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组合化指以语言、符号等方式将各种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和系统化的过程,如以报告、开会的方式传播新知识;内隐化指通过实践、体验等方式使汇总组合后的显性知识被员工消化、吸收并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与知识转化四个阶段相应的,存在四种促进知识转化与创造的“场”(Ba),也就是此四阶段知识所处的环境。分别是:创发场,知识创造的原始场所,开放型组织设计,促进员工与客户面对面接触,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对话场,互换想法,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系统场,利用文件与资料库等外在工具将对话场中的显性知识与现有知识相结合,使之系统化;实践场,在他人指导下的练习,实现知识内化。如图2所示,四个“场”与四个知识转化阶段共同构成不断超越自我的知识转化螺旋模型。
图2 SECI的知识转移模型
SECI模型清晰地展示了知识转移的始与终:个人隐性知识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最终转化为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该模型清晰地辨识了“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和“显性—隐性”的知识转移具体过程。目前,SECI在夏普、东芝、前川等日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由于不同个体或群体的知识基础及吸收能力不同,溢出效果也不同。因此,要增强创业知识溢出的效果,还需关注溢出后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通过四个过程与四种环境,促进了企业知识的转移与吸收。因此,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知识溢出是群体中的知识传播,它涉及群体内的知识来源的存量与传播的流量,而SECI则扮演知识溢出后促进知识吸收与内化的角色,它关系到群体内知识的利用与配置,以及群体的知识结构与吸收功能。二者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任务各有不同,但并非是完全割裂开的独立过程,二者都含有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种交叉型的递进关系。
三、SECI与知识溢出对高校的适用性
如前文所述,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过程中,促进创业知识在高校内的转移与溢出是关键。目前,SECI与知识溢出在企业的应用效果尤佳,而企业与高校相似的硬软件框架、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以及相同的知识溢出前提与支撑条件,都为SECI及知识溢出在高校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一)相似的硬软件框架提供着陆基础
SECI与知识溢出探讨的虽是经济领域中的企业知识转移,但无论是企业还是大学生群体,都属于组织,具备组织共性:从组织的硬件框架和社会资本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的外在硬件框架,都是由后勤、财务、人事、职业发展中心等部门构成的三角架构。而其社会资本都是由个体、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构成的网络结构;而从组织的“软件”进行分析,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由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及组织文化、目标、计划等构成。如企业与高校都会根据各自的组织目标,制定阶段性目标,并以计划、政策、方案等方式实现。具体而言,企业会根据年度销售目标,制定季度销售计划,以营销方案及活动等方式实现。而高校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期工作计划,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活动、实习等方式实现培育目标。而就群体的交流而言,企业通过交流、合作实现知识溢出并受益;而在高校内,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合作获得新知识,提升能力。因此,企业与高校相似的“硬、软”组织架构,都为SECI及知识溢出提供着陆的基础。
(二)相似的转移过程有利于SECI的应用
SECI中知识转移的四个过程与外在的“场”,在高校的隐性知识传播中同样存在。就知识转移的四个过程而言,高校学生间或师生间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与此十分相似。比如在教师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基于模仿、观察等方式将此类难以言喻的隐性知识进行“意会”,此后,教师再以比喻、概述等显性语言将以上隐性知识显性化,接着,学生通过梳理、整合,使之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关联,使之系统化,最后再以实践、参观、实习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在固化。而对于 SECI的“创发”“对话”“系统”“实践”这四个“场”而言,高校知识的传播同样需要排除交流障碍,真诚对话,新旧知识结合、系统化知识、练习巩固等外在环境支持,这也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而且,相比于企业,大学生年龄相近、认知邻近、心智相似,易实现共享心智,达到“心灵感应”的效果,这对于“社会化”中隐性知识的转移尤为重要,有助于促进SECI的实现。
(三)相同的溢出前提与支撑条件有助于知识溢出的“生长”
知识溢出的前提与影响溢出效果的支撑条件在高校同样存在。知识溢出发生的前提为共同的知识C及知识势差D,这正是高校教学活动与学习交流开展的前提。而对于影响知识溢出效果的因素:顺畅的知识整合机制、文化的相似性、适宜的空间距离等也正是高校开展教学的支撑条件。而相比于企业的行业内合作或者产业链上下游的溢出链条,大学生群体是一种辐射式的网络结构,这样的网络结构相比于单链条结构,更有利于拓宽知识溢出的渠道,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使得更多的知识存量得以积累、交换与传播,提高了知识溢出效率。
由此可见,不管是组织的“硬、软”件架构,还是SECI中的知识转移过程,抑或是知识溢出发生的前提和影响溢出效果的外在条件,企业与高校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着眼于应用细节,大学生年龄相近、认知邻近、心智相似等特点更有助于SECI中社会化的实现。辐射式的大学生群体网络结构有助于提升知识溢出的效率。因此,SECI与知识溢出在高校的应用不仅具有适用性,而且更具优势。
四、建议
基于上述SECI及知识溢出在高校的适用性,本研究尝试提出高校的创业知识溢出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识溢出与SECI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建议:促进溢出方的知识溢出,畅通溢出途径,并提升溢入方的知识吸收能力,以提升培养效果。如图3所示,首先,促进溢出、溢入双方合作,利用差异化梯度合作,提升溢出效度,实现SECI的“社会化”与“外在化”;其次,创设创业环境,畅通溢出途径,发挥SECI“场”的作用;最后,立足溢出内容,以“核心-边缘”集群联盟模式,形成共生机制,实现SECI的“组合化”与“内隐化”。
图3 知识溢出及SECI的应用图
(一)高校创业知识的溢出机理
要促进创业知识的溢出,提升溢出效率,则需理清其溢出机理。创业知识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在个人或组织间流动,溢出主体可以是创业者或者是创业过来人,客体即为知识溢入方,可以是任何愿意接受创业知识的个体或者组织,溢出内容即为创业知识。由此可见,创业知识的溢出涉及溢出方、溢出途径、溢出内容及溢入方四因素。
溢出方指能够提供创业知识的组织或个体。在高校主要包括创业导师、具有创业经验的学生或者校友、校企合作方的企业以及学校的创业服务机构。溢出途径主要指学生间、师生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创业团队成员的流动,以及各类创业产品的展示等方式。溢出途径是否畅通取决于溢出的便利性及环境中的创业资源存量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受制于环境。因此,高校能否提供创业导向型的环境对于畅通溢出途径非常重要。溢出内容指创业知识。溢入方即为创业知识的接受者,主要指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溢出效果也不同,但主要受到溢入方个体因素及溢出环境的影响。由于知识溢出需要知识势差D的支持,溢出双方可能存在知识与能力的互补。因此,在此过程中,没有绝对的溢出方和溢入方,溢出流可能是单行线,但也有可能是双行线。但为了清晰呈现知识溢出机制,图4只截取了其单向过程。
图4 知识溢出的单向过程
(二)利用差异化梯度合作提升溢出效度,促进SECI的“社会化”与“外在化”
如上文所述,创业知识对创业具有正向作用,但对于能力培育而言,关键在于溢出效果。从上述溢出机理可知,要促进知识溢出,就要促进溢出双方的合作,利用差异化梯度,促进创业知识的流动。溢出的前提之一是存在差异D。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简单知识阶梯,而是群体认知源的差异性:包括学科背景、个性、见识等差异,此类差异能够提供不同的知识源,为成员个人素质的提升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撑,为团队的创造性决策的制定提供巨大的潜能。
对组织而言,隐性知识主要根植于组织文化、个人经验,具有难以传播的特点。Von Hipple曾提出粘滞信息和信息粘性的概念,并指出,相比于漏易知识,信息转移所需的代价更高,其实质是知识流动的难度问题①转引自王毅.粘滞知识转移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2):71-72.。因此,建议高校鼓励有认识源差异的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提升隐性知识中的粘滞信息传播的效度。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利用现有的大学生群体辐射的网络结构,构建起“强弱关系”并建立“结构洞”,以促进微观主体间的交流、学习。第二,以学科大类为基础,进行合作。心理学家多依奇、威克曼的研究表明,合作比率与沟通水平呈正相关[29]。知识溢出的前提是共有知识C和知识势差D,因此若能以管理学、音乐学、物理学等学科大类为基础合作,学生既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又由于专业的不同而具有认知差异,有助于提升合作效果。第三,以相近学科为基础,进行年级层次差搭配。大学生虽然心智相似,但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心智发育程度不一。因此,采取“老中青”模式,有助于经验的传递,减少新成员在合作项目上的失误,以提升团队活力。
实践证明,差异化梯度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如《ULBrain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等多个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奖的项目都采取了交叉学科合作、年级层次差等差异化的梯度合作方式,效果显著。
(三)创设创业环境,畅通溢出途径,发挥SECI“场”的作用
根据上述创业知识的溢出机理可知,要提升知识溢出效果,应畅通溢出途径。溢出途径是否畅通取决于溢出的便利性及环境中的创业资源存量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受制于环境。因此,要畅通溢出途径,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溢出环境,对于创业能力培育而言,就是良好的创业导向型环境。
从SECI的转移过程可知,创业隐性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个人体验和实践,依存于知识存储者个体,其转移和传播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即创新创业的行为主体、资源、环境和机制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30]。如前文所述,溢出效果受外部环境、群体内知识整合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也正是SECI中影响知识传播的“场”。目前,大学生合作多以项目方式实现,由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资源有限,项目可能存在资金紧缺、风险大等问题,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合作“裂痕”与“失调”的情况,这将不利于创业知识的流动与衔接。而当下,高校拥有各类高尖端人才、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要发挥1+1>2的效果,就需要发挥资源优势,形成整体,创设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搭建溢出途径,畅通溢出渠道。建议学校从政策制度环境、组织文化、校际合作等多方入手,“撬动”各类资源。
首先,优化管理体系,提升创业动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需要考虑三个问题:其一是环境支持;其二是资源利用的效度;其三是大学生创业动力的持续性。而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制度管理。Grossetti曾提出,区域内创新的产生,取决于社会网络关系(如朋友圈或行业圈)的激活及更加制度化的关系(如创新机构和俱乐部)[31]。创业作为一种创新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价值观、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建立共享信任文化,降低交流成本,增强知识溢出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奖励性政策来增强创业动力。如各校近年来出台的各类创业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高校的创业热,但这种热潮的持续,还需进一步以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形式沉淀。
其次,搭建创业平台,促进校际、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并非闭门自创,可通过校际、校企合作,实现内外资源整合。Audretsch与Feldman曾提出,空间集聚能够降低科学发现和科学商业化的成本,促进集群的发展[32]。学者闫华飞、胡蓓认为,产业集群环境及空间地理聚集,使所有相关的创业信息“活动”经验很容易被模仿[33],从而增强了创业知识的溢出效果。21世纪初,中国不少城市掀起了“大学城”建设风,此后,大学出现了聚集现象。大学聚集,一方面为校校间知识溢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校外优秀团队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增强校内学生的创业动力。而校企合作,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应用型知识溢出,加强学生对企业创立和运营活动的感性认识。如图5所示,校校合作、校际合作中的知识溢出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知识的更新。
图5 校校合作、校际合作的知识溢出图
(四)立足溢出内容,利用“核心-边缘”集群模式,实现SECI的“组合化”与“内隐化”
在溢出机制中,溢出内容是中心,也就是创业知识。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需要立足于创业知识,充分发挥创业知识在能力培育中的核心作用。
虽然上文论证了高校可通过校际、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知识溢出,但此类合作毕竟受到交通、校际文化差异等多方条件的限制,合作无法频繁进行,效果也相对有限。而高校自身就是个庞大的资源库,各类人才聚集,而千万名学生自身也是庞大的知识库。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激情,自身便具备强大的创业潜力。因此,培养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的潜力转化为实际能力。基于此,建议高校建立“核心-边缘”的创业能力培育模式:以沉淀了大量创业知识的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建立创业团队集群联盟,以各二级学院为基础,逐步吸纳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形成辐射全校的“同心圆”模式。
以高校之力,促成创业团队集群,实现联盟,实质是一种知识共享的共生机制。从组成成员的角度分析,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成员的多样化在有限的空间聚集,各种有意或者无意的接触、交流,能够打破空间交流的壁垒,促进互补性知识溢出与社会化,还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螺旋式增长。如思维严谨的工科生与想象力丰富的文科生交流,不仅可以扩大工科生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培养文科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从信息流的角度分析,信息总是从高势能流向低势能,成员间的差异性使得联盟内部自发形成纵向信息链,实现知识溢出的链锁效应与模仿效应。在此过程中,虽然溢出的知识并未与所有成员所需的知识完全耦合,但良好的知识溢出环境为知识的匹配与创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集群影响力的角度分析,集群所形成的“创业池”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这可以形成“同心圆”向心力,吸引创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加入,有助于SECI“组合化”的实现,促进知识溢出产生创业优势效应。学生创业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同样受到学校创业底蕴、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这一切都需要积累。创新学院的“创业池”通过各类创业活动建立起庞大的创业知识库,为后续的创业活动铺垫,为本校学生提供创业优势,实现创业的带动效应。而联盟内成员间的信任、交流的标准、准则都将有益于隐性知识的溢出,有助于隐性知识中强粘性知识的传播。联盟内的试错机制,教师的指导,其他群体成员的支持,都能够减小创业的不确定性,促进SECI“内隐化”的实现,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与积极性。
五、总结
SECI与知识溢出虽诞生于企业,但高校与企业的高度相似性使之在高校也有一定的适用性。本文通过理论回顾,对创业知识、知识溢出及其与创业培育的关系进行介绍,在对知识溢出模型及溢出条件、SECI理论及其与知识溢出的关系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SECI及知识溢出在高校的适用性,并基于当前高校创业能力的培育现状,提出高校创业知识的溢出机理。并基于此,提出利用差异化梯度合作,提升溢出效度,促进“社会化”;创设创业环境,畅通溢出途径;发挥SECI“场”的作用,立足溢出内容,利用“核心-边缘”集群模式,实现SECI的“组合化”与“内隐化”等建议,希望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如SECI及知识溢出在高校的适用性,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论证,实证分析的例子不足;而相关的启示与建议主要基于抽象的创业知识溢出机理提出,而在实际的操作应用中,环境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理论应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