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金权: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2019-04-19

红旗文稿 2019年22期
关键词:当代史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

江金權: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作为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深刻揭示了治党与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统一关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方式。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善覆盖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决定》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工作重点: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治国理政要在用人;完善和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规定;健全解决党自身问题的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不长牙齿的制度就是“纸老虎”“稻草人”,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产生“破窗效应”。各级党委要把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作为党建工作的经常性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制度学习、宣传、教育力度,督促各级党组织严格执行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制度,让严格执行制度、自觉尊崇制度蔚然成风。要健全制度执行机制,加强经常性检查督办,发现制度执行方面的问题,要紧盯不放,及时督促整改落实。要把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情况作为评判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层层压实执行制度的领导责任。

(来源:《党建研究》2019年第11期)

辛鸣: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是20世纪以来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创造来自对制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对制度立场的创造性坚守,更来自对制度力量的创造性释放、对制度价值的创造性塑造。中国共产党人对制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体现在很多方面:创造性地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创造性地接续光大中国历史文化根基,创造性地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理想、奋斗目标、伟大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着鲜明的制度立场,并创造性地坚守着这一制度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要让国家更加团结、更加统一、更加众志成城,是要更加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要让中国更好地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大国走向强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而不是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造性地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创造性地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创造性地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让中华56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民族复兴的磅礴正能量,让中华民族更好地彰显五千年灿烂文化、传承五千年悠久文明,把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共享,用自己的软实力促进世界共荣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当家作主,其制度逻辑是劳动的逻辑、人民的逻辑。

(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11月13日)

舒国增:正确认识制度和治理内涵及两者辩证关系

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和结果,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和创新。我国国家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之制”彰显优势、坚定自信。所谓“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国之治”展现宏图、昭示自觉。所谓“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于“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着眼于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致力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次中央全会全面擘画“中国之治”宏伟蓝图,深刻昭示了执政党的历史担当和高度自觉。“中国之执”齐力同心、奋斗自强。所谓“中国之执”,就是要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执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就要见诸行动、奋斗自强,以“钉钉子”精神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1月14日)

朱佳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学科理论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加快当代史学科理论的建设。建设这一理论,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也离不开当代史编研的具体实践,必须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当代史学科理论建设中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如何认识当代史编研的现实性、通史性等特性,如何界定当代史的分期、主线、主流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当代史自身的学科理论的支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因起码有三个:坚持并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这三个基本动因,构成了当代史的三条主线。当代史迄今为止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可以从这三条主线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抓住了这三条主线,也就抓住了当代史发展的主要线索、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从中大致预测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当前,无论是要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学科“三大体系”的任务,还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所面临的客观形势,都要求当代史编研尽快拿出更多科学的有说服力、战斗力的学科理论。当代史编研工作者应抓住当代史备受关注的机遇,更积极地开展当代史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更自觉地发挥当代史“资政”“育人”“护国”的功能,更主动地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当代史教育,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來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7期)

王德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升华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得到了创造性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对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成熟、深邃的思考和判断,创造性地科学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价值,突出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有益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来源:《新湘评论》2019年第22期)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和升华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思想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上,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更能彰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及其时代意蕴。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同实践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也是从“大历史”观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必然结论,是“第二次结合”思想遵循和理论指导的新的阐释。这一新阐释中的思想升华就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在于把“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从“第二次结合”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生动地刻画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结合的思想过程和本质特征,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蕴。

(来源:《前线》2019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当代史从严治党马克思主义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构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对克罗齐和柯林武德关于历史概念的解读
“当代史”意识的凸显与写作路径的拓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