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探究

2019-04-19卢春霞

科学与技术 2019年1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策略

卢春霞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该学科在具体教学中还停留在单纯地口头传授知识,学生没有在实践中亲自体会和感受,以致于未能实现预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而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内容特点从多方面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此,本文则从充分感知教材、结合现实生活以及积极开展实践等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策略,望给予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關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能力;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和以往相比发生较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尤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更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获取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充分感知教材 明确课程定位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摒弃和否定旧教材,而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和传承。其中新教材在内容层面上力求突破内容空泛,推理直白,结论僵硬等弊端,更在知识分布、教材结构、编写理念上有所拓展,然而从学科内容板块基本和思想道德教材大致相同。教材中有不同板块,心理板块在于体现个性心理特征,道德板块在于强调深入人心的社会规范,法律板块则在于安天下的社会规范,法律板块即从理性认识角度了解法律知识,政治板块则基于根本利益坚守内心。虽然每个板块以集中编排和分散布局相结合,但整个教材体系仍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 例如教材中收录的《活出生命精彩》则在于渗透敬业态度,《少年有梦》则在于渗透爱国主义情感,《网络交友新空间》则在于渗透诚信道德品质,在讨论亲子,师生、同伴以及其他生命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落实“友善”观念。此外教师还需明确课程定位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学目标为,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了解基础法治理念,掌握基本公民基本义务与权利,学习基本法治原则并形成基础法律意识,在思想层面形成运用法治意识和知识规范自身行为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基本权益。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遵守相应要求,学校在遵循教育部门提出的目标基础上设置单独道德与法治课程,配备专业性较高的专项教师,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法治教育内容。每个学期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专册教学并明确规定教学实践,健全完善课程体系和现有思想道德课程,增强学生法治与道德意识观念。

2结合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处于纷繁复杂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当中,正是因为各种社会因素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相关影响,这些影响正面和负面兼并,对此则要求教师合理控制社会因素,使其朝着正面方向发展。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中要将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知法用法意识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促使学生从学习中掌握法治知识并运用所学法治知识引导自身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能力。教师应做到循序渐进和深入浅出,增强学生对法治内容认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运用法治情景模拟、故事场景、法制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法治观念。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即一位老人在过马路时不小心跌倒了,而来来往往的人们没有一位伸出援助之手,在此过程中老人也在尝试自己站起来,最后还是一位身穿校服的学生将老人扶起并搀扶到马路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析上述案例,围绕“是否该扶起摔倒的老人?”主题。学生可以借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与法治现象,加深所学知识印象,最重要树立正确品格,明确是非对错。

3积极开展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更是形成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以及情感态度的关键时期。传统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以致于学生在学习中会形成固定思维,长期以往还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为例,教师提出以下案例:李大爷和妻子共同生活近20余年,两夫妻上有一位80多岁的父亲,下有2个儿子和1个女儿,大儿子34岁,二儿子31岁,小女儿28岁。其中二儿子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谁知不幸的,李大爷年初遭遇车祸去世,家庭矛盾也因大爷的去世随之而来。李大爷妻子、儿子和女儿开始讨论财产问题,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4结语

总之,每个国民在依法治国理念影响下只有具备基本法治素养才能顺利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发展目标。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目标即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尤其法治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和学生实践情况开展教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舒新俊.彰显学科特色,提高教学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与发展研究[J].新课程(中),2018(2):181-181.

[2]刘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v.5(16):366-367.

[3]佚名.《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七团中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