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通信系统中交流协作寻迹技术的探讨
2019-04-19陈兴
陈兴
摘要:本文以物联网通信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系统中的寻迹思想加以论述,其次探讨了系统中交流协作寻迹技术的原理及实施过程,最后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新的寻迹模型,并通过异常目标计算开展算法测试,以验证交流协作寻迹技术的可行性,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物联网;通信系统;交流协作寻迹技术;寻迹思想
物联网通信系统是一项大型综合性应用系统,其包含通讯、计算机等多种技术,系统具备寻迹功能,用于抢险救灾工作中可以寻迹到目标对象,针对性开展救援工作。近年来,部分学者对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寻迹技术及算法进行研究,而在交流协作机制下,如何利用该技术实现全局异常目标寻迹成为研究的热点。
1.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交流协作寻迹思想
3.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交流协作寻迹实施过程
用该计算方式进行交流协作寻迹时,需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信标点需按特定算法,计算出多个异常目标评估点的方位值,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粒子群随机初始化。其次利用匹配度计算公式获取评估点全局与个体优化方位值,并进行筛选,得到最理想的数值。然后将所选方位数值带入上文提及的评估点寻迹算法公式,获取最新的参数值。最后观察此过程中的算法执行次数是否超出物联网系统允许的最大界限,如果超限则结束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寻迹最终值,如果在界限内,则需重复进行匹配度p值的计算。按以上步骤,即可得到理想结果。
4.物联网通信系统中的交流协作寻迹算法测试
4.1测试模型
为了确保该寻迹算法的科学合理性,需要建立对应的模型,进行算法测试。在具体测试之前,要搭建物联网通信系统模拟环境,并设置算法模型的相关指标。本测试选择100m正方形面积区域为模拟环境,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30个信标节点与150个普通节点,节点通信半径约15米左右。因为在试验过程中数据具有偶然性,可能对算法产生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因此需提前进行三百次以上的仿真测试,之后再开始正式数据收集。在本次测试中,设定系统循环次数为五次,将对传统寻迹与物联网交流协作寻迹技术进行比较,从通信范围、不同类型节点比例方面检测两类算法的差异,進而判定交流协作寻迹技术是否可以提高计算精确度。
4.2测试分析
在经过多次数据收集与分析后,可以得出物联网系统传统寻迹算法与新型交流协作寻迹算法的差异走向规律。据结果显示,总节点规模越大,规定区域内寻迹异常目标所得的信息价值越高,此两种算法均有此特征,随着总节点规模逐渐加大,算法的偏差程度逐步降低,并且交流协作寻迹算法的偏差程度更小。由此可见,该思想在检查指标考核中具有突出优势,可以优化自身方位评估值。在系统信标规模变化后,两种算法出现性能差异,信标规模与寻迹准确度呈正比关系,规模越大精度越高,而交流协作寻迹算法加入搜索权值,提高了收敛性,如果将此因素考虑进去,其偏差度小于传统寻迹算法。在不同的广播半径范围中,两种算法也有不同表现,通信范围扩大期间,信标点和目标对象传输过程更为复杂,跳数值与跳段值均呈现动态多变趋势,随着广播通信范围扩大,参数值误差逐渐提高,均呈上升态势。但与传统型计算法相比,交流协作寻迹算法可以跟根据全局参数动态变化,兼顾全局与个体最优,偏差值更低。因此该算法在测试中表现出良好性能,比传统寻迹算法更为优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物联网通信系统寻迹技术的优越性,技术人员可以在交流协作机制下,利用目标寻迹算法进行测试。经过本次模型验证可知,交流协作寻迹方式可行性较强,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将此技术应用在物联网通信系统中,也要加强研究力度,争取提出更先进的寻迹策略。
参考文献
[1]余庚.物联网通信系统中流量协作转移机制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9,43(01):23-26.
[2]尚红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J].信息通信,2018(11):187-188.
(作者单位:广西千万里通信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