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广东民营经济回顾与展望
2019-04-19潘丽珍
潘丽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创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从零起步,经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饱受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的广东民营企业,既有外部形势倒逼,更有自身发展冲动,是现实的使命必然和自身的内在驱动。当年的“探路者”必须拿起改革“领跑者”的接力棒,再担先行先试新使命,做好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篇大文章。
一、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 赋予广东民营企业不辱使命继续前行的历史重任
“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给予高度评价和殷殷重托。
改革开放的“第一把火”在广东燃起。1977年11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外出视察第一站选择广东。对于广东面临的严重“逃港”问题,明确指出这是政策问题、经济问题、差距巨大问题,果断作出必须发展经济,把经济搞上去的分析判断,为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1984年,在经济特区到底姓“社”还是姓“资”等杂音困扰时,小平再次来到广东,给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一个“说法”——“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1992年,面对苏联迅速解体,东欧国家易帜剧变,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生困惑,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时,小平又一次来到广东,“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指明改革前进方向。
在新的转型发展期,广东继续被寄望扛起改革深水区破冰的先锋之旗。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这次调研,是我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并对广东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殷切期望。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当社会出现“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等干扰杂音,一些民营企业产生迷茫困惑、信心不足时,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前夕,习总书记又来到广东,“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前途不可限量。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在广东这个民营经济第一大省,铿锵有力的宣示意义重大意味深长,是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再一次号召,为新时代非公经济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强劲动力。
二、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 奠定广东民营企业不辱使命继续前行的实力优势
广东始终没有辜负中央期望,仅用短短11年时间实现从比较落后农业省份向第一经济大省跨越,不懈探索和伟大实践,以及凝聚的宝贵精神财富,奠定广东民营企业不辱使命继续前行的强大实力和优势。
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中央坚强领导下推进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之路之时,广东按照中央部署,结合自身省情,进行诸多可贵探索。
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广东积极探索,主动作为。1978年-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创办经济特区,以价格改革和打破流通为突破口,率先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拉开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序幕。1992年-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掀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热潮,率先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实践,为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参考。2001年-2012年中国入世转型阶段,首先遇到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难题的广东,先行一步开启科学发展步伐,部署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争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2012年以来,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和政策落地,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主体框架。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承接国家改革试点任务103项,数量居全国前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司法体制、纪检体制等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等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具有独特地缘人缘优势和开放传统的广东,主动请缨担当起“先走一步”的历史重任。“抢喝头啖汤”,催生一大批个体工商户,1992年全省个人工商户由1979年的1.56万人发展为111.2万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一大批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体制内人员辞职下海,广东掀起一股创业兴业热潮,诞生以华为、海王、比亚迪、研祥、明阳风电为代表的民营高科技龙头企业。2012年,广东部分地市在全国先行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当年改革试点地区的深圳、珠海、东莞、顺德,新登记市场主体增幅分别达到96.3%、41.5%、17.0%和16.4%;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后,广东市场主体活力显著激发。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全省私营经济单位数达1084.92万家,其中私营企业433.45万家,约占全国总数14.2%;个体工商户达628.33万户,约占全国总数8.9%;是全国唯一一个私营经济单位数超过1000万户的省份。
广东素有重商传统。务实苦干是广府文化的特质。不尚空谈,推崇实干,“敢为天下人先”是广大粤商最为宝贵的的优良品德。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企业从落后到跟跑,到并跑乃至超越,有的成为世界同行业的领跑者,与一大批敢于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的贡献密不可分。在广东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最成功也最为独特的是,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孕育了敢突破、勇创新、善管理、有担当的企业家精神,成就了无数实业报国的企业家梦想。
广东始终把工商联工作放在党的统战工作和经济工作全局中谋划,始终把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充分发挥原工商业者同港澳台和华侨社会密切作用、大力开展对外联络与引进外资工作,1979年至1988年,仅珠三角八个市的工商联直接或间接引进外资就达17亿美元,包括第一宗合资项目、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第一家自动化养鸡场、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间扬手即停的出租车公司、第一家民办电厂等,省工商联在全国最早牵头成立所属商会协会组织——广东外商公会、广东民营企业商会、广东直属会员企业商会。
目前,全省各级工商联有各类商会协会(团体会员)2335個,约占全国总数的5.1%,其中行业商会协会844家,异地商会425家,镇街商会842家;由工商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商会约180家。
三、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使命责任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孕育新红利、催生新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加广阔、机遇更加多样、前景更加美好。
第一,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民营企业,有责任进一步认清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责任担当和优势所在,把握时代大势,以科学的历史观,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自觉与国家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坚定信心,练好内功,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第二,继续坚守实业报国理想,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才是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继续坚定不移“走出去”,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广东对外投资总量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正处在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广东提供更多的发展路径和选择。未来10年,全球将围绕制度、规则、市场、技术资源展开日趋激烈的竞争。民营企业要不断提升国际战略布局的能力和水平,抢占和利用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更为便利的贸易渠道,更少的投资壁垒和更低的投资成本。
第四,继续巩固利用粤港澳合作的优势成果,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民营企业参与大湾区建设,既是形势要求、任务所在,也是新时代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广大民营企业要科学利用港澳开放性市场经济,正确了解中美贸易摩擦的真相和应对措施,利用港澳的特定历史渊源和开放性的经贸市场优势,对冲中美贸易战的负面影响,加快产业升级,参与高科技产业与核心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优化贸易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取和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第五,不断增强法治意识,自觉成为“亲”“清”政商关系的建设者、践行者。作为民营企业,“亲”要做到与政府构建良好关系,满腔热情地拥护和支持政府工作,主动接受政府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取得政府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塑造企业合法公民的良好社会形象。“清”要做到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打破“关系思维”思维定式,严守法治底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经营观和利益观,遵纪守法,公平竞争,坚守道德底线,不徇私、不行贿,不靠关系靠本领,依法行事、依规办事,不戴“红顶商人”帽子,不动见利忘义的脑子,不走歪门邪道路子,珍视和维护好企业形象。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主动监督政府工作,推动政府行为规范化。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破解矛盾、化解难题。
(责任编辑 庄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