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活动”中的“大对话”

2019-04-19杜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规矩阳光文本

杜宁

常听同事说:“就喜欢听你们的语文课,多有意思。”我想这里的“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本身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们课上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便成了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了。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语文“课堂情境小活动”可以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在活动参与中,实现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與文本的对话,真正体现“寓教于乐”。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所谓“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所以,“语文情境小活动”是在课堂中依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语文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内化。

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尝试各种“情境小活动”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阅读了雷抒雁的散文《阳光,是一种语言》后发现,文章中“阳光语言”极为丰富,除了文中所写,它还有更多的内涵。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来引导学生对“阳光语言”进行拓展的、深入的理解:

与阳光对话,你可以感到温暖;

与阳光对话,你可以听到力量;

与阳光对话,你可以学到坚强;

……

让一草一木活起来,让一瓦一砾动起来,与阳光对话吧,或许你会从中有更多的感悟。组内分工,有的同学扮演太阳,有的同学扮演被阳光普照的“物”或“人”,设计一段对话,来进行表演。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潜移默化的拓展了文本的外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语文小活动的渗透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

在教学冯骥才的小说《苏七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初识“苏七块”:

假如你就是苏七块,为了强调自己的行医规矩,现在要写一份较详细的《就诊须知》贴在诊所的墙上,你会怎么写呢?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了苏七块行医的规矩,也更体会到这个规矩的“格色”。但为了学生更深一步走近人物,与文本对话,与人物交流,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活动:

假如你就是苏七块。一日,你与好友对饮谈心,好友语重心长地说:“苏兄啊,你快废了那行医规矩吧!你是不曾听见有些人是怎么议论你的,哎,他们是不了解你呀,其实知道你的人都清楚,你的医术高明,对患者又不失仁爱之心,可就是你那‘怪规矩害了你。听我一句忠告,好吗?”……面对好友的推心置腹,而你又作何回答呢?

通过这个情境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苏七块的形象。他之所以制定这个规矩,是因为他有“能耐”,他医术精湛,他认为自己的劳动足以值这个价钱。这“七块”在他眼里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是他本领的价值,是他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人们对他价值的肯定。这个“规矩”不能改,是他对自己工作的严格要求,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更是他对自身价值的维护,而非单纯意义上的贪财,绝情。

“前不久,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某理发店的理发师减一个头发要588元,你认为这样的价格值不值?”

“如今,有些中学生,非但不学些真本领,还动辄就大谈“个性”,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这些时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更好地理解“苏七块”的现实意义,语文小活动的渗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

孩子的天性就是“快乐”,因此孩子们是喜欢语文活动的,因为它带来的是活跃、快乐,智慧的碰撞、思维的延伸,当孩子们享受这些时,他们就在“小活动”中完成了与文本间的“大对话”。

猜你喜欢

规矩阳光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走在阳光路上
女佣的规矩
你懂不懂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