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言语生长点,提升言语交际能力
2019-04-19张珠飞
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还教什么呢?这次,在国培(2018)淮北师范大学小学语文省外研修班上,无锡育英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张珠飞,执教部编版二上语文园地六《看图讲故事》,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那就是——瞄准言语生长点,提升言语交际能力。
一、基于学情,找到言语生长点
师:这几幅图你们以前都学过吧?
生:对。
师:那图里这个故事你们肯定都能讲出来,对吧?讲了什么故事呢?图2老师还能看清楚,可看图6老师就眼花缭乱看不清了。谁能跟老师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生:一天早上,妈妈和爸爸还有儿子要在餐厅吃饭。可是儿子不见了,妈妈就让爸爸去找儿子。然后,爸爸就去书房找儿子。发现儿子在看书,爸爸严厉地跟儿子说:“你快给我出去吃饭!”儿子出去吃饭了,爸爸却盯着书看。然后妈妈和儿子在餐厅,又不见爸爸了。然后妈妈就让儿子去找爸爸。儿子发现爸爸在书房看他的书。
师:你刚才讲得很清楚,很正确,但是要说吸引我,我觉得还差了那么一点儿。怎样把故事说得很吸引人呢?
【评析:通过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这个内容学生虽然学过,但是只能清晰有序地说清故事的大意,却不能生动具体地讲述故事。张老师基于学生已有的言语表达水平,找准“不会说具体”这个言语表达生长点,重新确定了“把故事讲生动具体”的言语提升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是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
二、依托抓手,落实言语训练点
找准了“不会说具体”这个言语表达的生长点,确立了“学习把故事讲生动具体”这样的言语表达提升目标,接下来,该是通过什么样的抓手,来落实这样的语言训练点了。张老师这节课依托的抓手有两个,一是“看清动作,说清动作”,二是“看动作,想语言”。
(一)看清动作,说清动作
1.在联系里看清动作
(出示第一幅图)师:第一幅图,爸爸妈妈有什么动作?我们只看动作,别的什么都不看,就看动作。
生1:妈妈指着儿子的座位。
师:看清楚再答,爸爸什么动作?
生1:爸爸指着儿子的座位。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爸爸指着饭菜。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2:看高低。
师:他手指的距离是不是离菜更近?
生2:嗯。
师:哦,坐下,所以要看仔细,他指的是那个菜。妈妈的动作呢?
生3:是指着爸爸。
师:哦,爸爸身上有一股热气是吧?(图上妈妈的手指靠近热气旁边)
生3:没有。
师:到底指什么?
生4:她指热气。
生5:妈妈是摇摇手,现在还不能吃。
师:有可能,那如果就是指,你觉得会是指什么?
生5:板凳。
师:板凳在那个方向吗?
生5:是叫爸爸去书房。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5:她指向没有地方的。
师:没有地方的地方是啥呀?
生5:书房。
师:没有地方的指,你怎么知道是书房呢?
生5:因为我看了第二幅图。
师:他又想到了第二幅图,所以你知道是指向哪的了。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看清图中人物的动作,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有难度的。学生一开始并不能准确地看清图中爸爸妈妈的动作指向的,尤其是妈妈的动作。在师生对话中,学生逐步明白了,要看清图中人物的动作,是需要把前后图联系起来看的。】
2.在想象里看清动作
(出示第四幅图)师:这个老师没看出什么动作,看了几天都没看出来。你看出来了吗?
生1:就是儿子的脚在摇,坐在椅子上。
师:好调皮哦!坐板凳都不老实,是不是跟你差不多呀。(学生笑)
生2:儿子和妈妈坐在板凳上。
师:哦,都是坐在那。我说我怎么看不出来他的动作呢,其实坐也是一种动作呀。
(生举手急着说)
师:还有,你说。
生3:儿子的手搭在桌子上。
师:哦,手搭在桌子上。唉,这个老师也没有看出来。
生4:他俩都在发呆。
生5:看着热气在飘。
(课件出示老师标出来的动作)
师:老师又被你们比下去了。我只看到他们坐的动作,就没看到手搭在桌上和脚在下面乱动的动作。
(几个后面的学生忍不住喊道:我早就看出来了!)
师:哦,你真了不起!老师的眼睛比较花,你们既没近视也没花,所以看到了老师看不到的动作。
【评析:在张老师的一步步激励和引导下,学生从第一幅图不太会看动作,到第四幅图已经学会在想象里看清图中没有呈现的动作了;从一开始只能看清一两个动作,到后来在一幅图里能看清六七个动作,这里的生长是看得见的。把动作看具体,为后面将动作说具体打好了铺垫。】
(二)准确运用动词,说清动作
生:爸爸一边走,一边推门。
师(打断学生,一边走一边做推门的动作):好,你先暂停一下,一边走一边推开门,这个门好多哦,就是一走一推一走一推,是不是?
生(立刻明白了自己表達有问题,更正道):不是。是走到书房跟前然后推开门。
师:是推吗?到底是推还是什么?
生:是拉。
师:为什么是拉?
生:因为门是往爸爸这边开的。
【评析:在这个片段里,张老师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动作演示,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问题,及时地纠正表达有矛盾的句子,以及用的不准确的动词,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把动作说清楚。】
(三)看动作,想人物语言
师:我们第一步就是看这上面的动作。如果你把这些动作看清楚了,讲清楚了,那这个故事就很吸引人,就很有意思了。
(出示6幅完整的图)
师:但仅仅看清动作还不行,就像演哑剧一样。看到动作,你们能想到他们说的话吗?(板书:想语言)
(老师将全班学生按横排分成六大组,第一组选第一幅图,第二组选第二幅图……以此类推,组序对应图序,同位两个同学一起演演,表演的时候不但要演图中人物的动作,还要想象图中人物的语言。学生分组后再一起演示。)
(第一组汇报表演第一幅图)
生1(演妈妈):儿子到哪去了?
(生2,演爸爸,没有说话。)
师:他们演得对不对?请第二组的同学评价一下。
生3:爸爸没有说话。
师:爸爸要不要讲话?
生(齐):要!
生4:爸爸没有加动作。
师:哦,没有动作,图上有动作,你们没做动作。
生5:妈妈也要有动作。
师:那你来演一演,你坐下(原先演爸爸的学生坐下)。你演哪个?
生5:演爸爸。
师:好。(看着演妈妈的生1)你还演妈妈,开始。
生5(手指着前面):我要吃饭。
生1:还不能吃,你快去找儿子。
师:快去找儿子,好。就是这样想象的,知道了吗?
(第二组汇报表演第二幅图,第二组许多同学积极举手。)
生1(演爸爸):儿子,你快去餐厅吃饭。
生2(演儿子):我不要。
师:他说不要,你怎么办?
生1:你快点来餐厅吃饭,不然,饭都凉了!
生2:那好吧。
师:这地方还是要答应,不答应儿子就出不来了,是吧?
【评析:看动作,想语言,老师没有硬生生地教学生怎样想象,而是让学生演一演。演一演,就是把自己代入画面,将静止无声的画面演成会动会说的“电视剧”。这种演一演的角色代入感,让学生很自然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想象人物的语言。在这里,老师没有讲解任何方法,只是点拨、推动,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了。看来方法不是“教”的,而是“学”的,只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言语实践,学生就会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
三、梯度训练,让言语能力节节攀升
师:表演,是我们把自己当作故事里的人。现在,我们来讲故事。我们每组找一个同学来讲,第一组讲第一幅图,第二组讲第二幅图,以此类推,我们来个故事接力,好不好?
(每组都推选好了一位讲故事的同学)
师:你们起来讲故事,不是代表你自己,而是代表你们这一组,责任重大呀。前面同学讲完了,后面同学就接着讲。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动作和语言说清楚。好,开始。
生1:爸爸指着菜说:“我要吃菜。”妈妈说:“菜还烫着,不能吃,你快去找儿子。”
师(补充):是因为菜太烫了才不能吃是吗?
生1:对。
师: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那不同意是因为什么呢?
生:要等儿子一起吃。
师:要等儿子一起吃,你重新讲一遍。
生1:爸爸指着菜说:“我想吃菜。”妈妈说:“要等儿子一起吃,你快去找儿子。”
师:这样就对了。爸爸要吃菜,但是儿子没到,把儿子找来才能吃,要不然你别吃,是不是呀?好,来,接力。
(第二组讲)
生2:爸爸走进房门。
师(提醒):动作丢了呀!
生2:爸爸拉开房门走进书房,发现儿子趴在地上,脚翘来翘去,正低着头津津有味地看书。
师:哟,这些动作一个都没丢哦,很好!
生2:爸爸严厉地说:“儿子,快出去吃饭,要不然饭都凉了,你就别吃了。”
(第三组接着讲)
生3:儿子垂头丧气地推开门,走出房间。
师:要为她鼓掌,有一个词语用得特别好。“垂头丧气”,这是老师刚才没讲到的,可是你想到了,不简单啊。
生3:儿子垂头丧气地推开门走出房间,爸爸低着头一直盯着儿子的书。
师:好像丢了一些动作。
生3:爸爸低下头,弯着腰一直盯着儿子的书在看。
师:这时候有没有想象他在说什么话?
生3:爸爸弯下腰,自言自语地说:“儿子看的这本书还挺好看的。”爸爸就一直在看那本书。
师:看来一个人也能说话。
(第四组接力讲故事)
生4:等儿子回来后,他坐在椅子上和妈妈静静等爸爸。儿子等急了,腿一直在摇摆着。
师:这说明他从动作中看出“儿子”等急了。
(第五组接力讲故事)
生5:妈妈说:“快去找爸爸。”
师(提醒):动作呢?动作丢了。
生5(重说):妈妈看着儿子指着书房。
师(再次提醒):她上面还有一个动作能看到吗?
生5:转头。妈妈转头望着儿子,指着书房。儿子抬头看着妈妈,妈妈说:“快去找爸爸。”儿子说:“好的。”
师:很好,不错。最后一幅。看看最后一幅是不是说得最厉害啊。
生6:儿子推开门。
师:是“推”吗?
生6:儿子拉开房门走到房间里,看见爸爸趴在地上,腿还不停地摇着,看着自己的书。儿子说:“你怎么还看我的书?你刚才叫我去吃饭,你现在怎么又看我的书?”
师:还是他想象丰富,给他鼓掌。看清楚动作,把动作讲清楚,然后根据动作来想象他说的话,这样讲故事就有意思了。
【评析:选六位学生接力讲故事,一幅图一幅图地指导孩子把人物动作和语言讲清楚,这样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让“把故事讲生动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地生根。接下来,教师又让三位学生接力讲故事,加大难度,每人要讲两幅图。最后,教师让一位学生起来挑战一人讲好六幅图。在这样有梯度的言语训练中,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节节攀升,“把故事讲具体生动”的教学目标充分达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张珠飞老师的這节口语交际课,让我们认识到:一节好课一定是简单的,简单到整节就围绕一个目标去做,“看动作,想语言”把故事讲生动具体;一节好课也是不简单的,不简单就在于,能否瞄准言语生长点,让每个孩子在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人真的不必逼自己去做不像自己的那种人,
强大固然是好,
但脆弱和柔软也没有什么过错。
一个人不用活得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只要活得像一个人就行了。
——独木舟